烧伤成人和儿童的营养治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伤后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包括内源性儿茶酚胺、皮质醇和其他糖皮质激素增加,其中女童儿茶酚胺的分泌少于男童。烧伤后高代谢反应主要来自于下丘脑对炎症的直接反应,其次是烧伤热量损失对机体的刺激,此反应至少持续9~12个月,使用生长激素、胰岛素、睾酮和心得安可以抵制高代谢反应。儿童因自身的高基础代谢率加之真皮层薄,体表面积比例大于成人,烧伤后能量损失更多,更容易出现低体温症。肌肉功能的减退在出院和伤口愈合后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患者严重烧伤后9个月还可以观察到该现象。对严重烧伤儿童,氧甲氢龙、促合成激素制剂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

其他文献
患者男,52岁.因高温石灰石窑坍塌致热压伤,当时意识丧失,约6 min后获救,伤后2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7.2 ℃、脉搏10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尿液呈酱油色,右侧胸部大片皮下气肿,挤压胸廓有疼痛感,右肺呼吸音低、左肺呼吸音清晰.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躯干、四肢,共46%TBSA,均为坚硬焦痂(图1a,b)
目的 观察黄芪对家兔增生性瘢痕TGF-β1及其Smad 3信号表达的影响,分析它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在每只兔单耳腹侧致伤4处形成瘢痕组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0、0.50、0.25 g/mL黄芪治疗组(于伤后21、25、32、36 d分别注射黄芪0.2 mL),生理盐水组(同上时相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每组32个瘢痕部位.
期刊
2008年3月-2009年10月,笔者单位用自体微粒皮+近亲微粒皮移植救治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4例,取得满意效果,为微粒皮移植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
研究选择烧伤后48h内、致伤面积大于10%TBSA包括1个以上Ⅱ度烧伤部位的32例患儿,随机分为无抗氧化剂补充的对照组(15例)及抗氧化剂补充组(17例),于后组患儿入院第2天给予抗氧化剂,包括标准摄入量1.5倍的维生素C、1.35倍的维生素E、2倍的锌。
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引发烧伤后早期循环紊乱和休克的主要原因.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对其发生过程已有基本了解:炎性介质是主要诱发因素,微小静脉是主要发生部位,内皮屏障受损是主要病理基础,内皮旁途径是血管内液外渗的主要通道.但上述认识还不足以形成有效的临床防治措施.近年来,研究更加关注内皮屏障功能障碍在烧伤后早期血管通透性增高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防治思路,本文对此作一回顾和展望.
《中华烧伤杂志》开辟"疑难病例析评"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对烧伤救治中出现的疑难病例诊疗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寻求有益启示、减少工作失误.希望广大烧伤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认真加以总结并积极投稿,使读者从中受益.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或烧伤创面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组织学特点为大量Fb增生,ECM中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量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尽管人们对增生性瘢痕形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原因尚不清楚.Matsumura等[1]观察到,皮肤有圆锥体结构的部位就会发生增生性瘢痕,无此结构的部位不发生.
应韩国翰林大学汉江圣心医院院长张浩根博士之邀,我和《中华烧伤杂志》总编辑黄跃生教授、副总编辑黄晓元教授一行,于2010年6月底赴韩国烧伤整形医院参观访问.
目前由于引起慢性伤口的原因不同、对照研究难度较大、各地条件不一,其经验总结和指南也各有差异.为了规范慢性伤口诊疗,笔者在复习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指南的基础上,撰写了以下慢性伤口诊疗指导建议,供大家在实践中应用并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