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质课对本科生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196名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素质课对本科生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国石油大学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现象,开设了体育素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结果表明:1)在生活习惯方面,体育素质课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社团活动的情况、睡眠时间都有明显改善。2)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开设体育锻炼素质课后学生锻炼的频度、时间都明显增加。3)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学生的心肺功能、本体感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素质课;本科生;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05-0048-05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爱好、嗜好、文化活动、民俗风气等方面的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生活方式是指在校大学生的饮食起居能够严格地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下简称“石油大学”)本科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弱、生活方式常年不规律的现状,体育教学部特开设了体育素质课。本文主要对石油大学2011级本科生进行追踪调查,针对体育素质课开设前后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研究体育素质课对改善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近10年来所有关于学生体育素质课方面的文章及国内外生活方式方面相关的书籍20部。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有关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行为学等方面的书籍30余部,收集有关大众体育、体育运动、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通过筛选、归类、综合分析,了解以往研究现状,基本确立研究方向,为研究对象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取、问卷调查的设计以及整体框架的拟定奠定牢固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本科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和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向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地球物理与科学、工商管理等8大院系2011级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000份,对学生的生活方式、锻炼习惯等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24份,有效回收率96.2%。对所受调查的学生中,又随机抽取196名学生跟踪调查,学生覆盖石油大学所有专业及随机比例的男女生。对196名学生的健康储备、参与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及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表1)。
  1.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问卷发放前,分别从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整体效度3方面进行检验,请本专业2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有效性评价,并对问卷作出“非常合理、比较合理、合理、较不合理、不合理”5个等级的评价。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整体效度较高,问卷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结构清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本研究的需要,具备进行研究调查的有效性。
  1.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抽取25名调查对象作为重测对象,间隔两周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回收问卷25份,有效率100%,统计得出两份问卷的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r=0.877,P<0.01,满足信度的要求,表明此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3 实验研究法 对2011级本科生进行1学期的体育素质课教学,同时灌输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行为习惯,前后对比相同196名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和改善的状况,以此检验体育素质课的成效及实施情况。
  1.4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调查数据采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的独立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与列联系数检验及定序回归。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设体育素质课前后学生生活习惯的对比分析 生活方式的良好与否将决定着人们的生命质量,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对未来工作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质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增强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一般体育课程更加倾向于专项技能的教学,相比较而言,体育素质课在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大学生生活方式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表2)。
  2.1.1 个人的健康储备 学生个人良好的健康储备是为将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弱,难以担负起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但是大学生们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良好的健康储备对其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由表3看出,学生的健康储备意识较强,在体育素质课前,有63.3%的学生意识到健康储备的重要性,但是也看出大部分学生虽然意识到健康储备的重要性,却无法储备自己的健康,即科学的锻炼、有规律的生活、健康的饮食等。在体育素质课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个人健康贮备的意识改善并不明显,因此体育工作者急需发挥出应有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给学生的健康储备做好必要保障。
  2.1.2 参与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课外团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参与体育运动作活动目的或内容的学生团体,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对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从侧面体现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向上(见表4)。
  表4显示,经过体育素质课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及社团活动的学生明显增多,由40.8%增长至48.5%,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体育素质的开设,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增强了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生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1.3 生活及饮食规律 规律的生活与饮食是大学生健康储备的基础,也是参与一切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通过对大学生生活规律调查和饮食规律调查来了解学生是否生活的健康、身体素质是否有足够的健康储备(表5、表6)。   从表5、表6可见,大学生的生活、饮食规律均存在一定问题,饮食规律相对较好。在体育素质课前,经常不能保持、完全不能保持良好生活规律的学生占到69.3%,说明50%以上的学生作息不规律、生活习惯不良。无规律的饮食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源所在,无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头痛、失眠等疾病的原因之一。体育素质课可以增强学生体质,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对改善学生作息时间、饮食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素质课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学生分别减少至55.1%和12.8%,说明体育素质课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生活和饮食不良状况的改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4 个人生活习惯 通过对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的调查,包括是否抽烟、喝酒以及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等,来了解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健康(表7、表8)。
  对于个人生活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还是不抽烟、喝酒的,而目有88.3%的学生从来不抽烟,62.7%的学生偶尔喝酒,说明学生的生活状态比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告诫:吸烟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瘟疫”,吸烟的同时危及周围不吸烟者,而且污染环境严重,是社会的—大公害,吸烟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因素,虽然因烟草而致疾病者大多数为成年人,但吸烟通常开始于青年时期。吸烟对肺功能有较大损害。体育素质课耐力跑步时吸烟者易出现肺活量下降,最大通气量下降,导致健康状况下降的情况,不仅对运动成绩造成影响,更伤害身体健康,对吸烟同学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表8数据显示,体育素质课对学生个人吸烟、喝酒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
  学生的睡眠状况基本良好,78.6%的学生睡眠时间能保证在6~8h,但仍有21.4%的学生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这都是不健康的睡眠方式。体育素质课后,学生的睡眠整体质量有所改善,睡眠6~8h学生的人数增至86.7%(表9)。
  2.2 开设体育素质课前后学生锻炼行为的对比分析
  2.2.1 学生课外锻炼的频度调查 锻炼频度是在进行锻炼时,在—定时间内重复完成身体练习的次数。一般采用每周锻炼次数表示。锻炼频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锻炼频度是决定锻炼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由表10可知,学生的锻炼频度较高,34.2%的学生会经常参与锻炼,39.8%的学生偶尔参与体育锻炼,在进行体育素质课后,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很少、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由26%减少至18.4%,说明体育素质课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强身健体活动中。
  2.2.2 学生课外坚持锻炼的时间调查 由表11可以看出,学生坚持锻炼的时间持续得不是很长,仅有2%的学生能坚持3年以上的规律锻炼,而有43.3%的学生坚持锻炼的时间少于6个月,看来贵在坚持是一件需要体育工作者和体育参与者们长期面临的挑战。由于体育素质课持续时间的缘故,1年以上的人数增长基本不变,改变幅度较大的是6~12个月以及少于6个月的学生人数,说明体育素质课对于学生坚持锻炼的时间有—定影响。
  2.3 体育素质课对本科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2.3.1 本科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心肺功能的提高 针对石油大学本科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及身体素质水平不高等现象,特开设了体育素质课,专项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有氧耐力等身体素质。通过检测实验前后学生1000m(男)和800m(女)的成绩,检测体育素质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良性影响。本文通过女800m、男1000m跑成绩来反映有机体长时间工作抗疲劳的能力。耐力跑项目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物质代谢等各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耐力跑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锻炼的意志和能力却下降了,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见表12、13)。
  通过表12和表13可以看出,中长跑成绩增长的人数和幅度远远多于成绩倒退的人数和幅度。这是对比学生入校时的摸底考试成绩来进行的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体育素质课学习,在课堂上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有氧耐力和心肺功能,特别是中长跑学生毅力的磨练,因此在期末测试时学生的中长跑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有6.12%的同学成绩提高了31~40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飞跃。经过统计有87.76%的学生中长跑成绩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而仅有12.24%的学生成绩有所退步。这不排除考试时的天气因素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例如生病、感冒以及女孩子的生理期等等。因此总的来说通过身体素质课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3.2 学生锻炼后的本体感觉 通过规律的体育锻炼,调查学生的本体感觉,了解学生是否真的从体育锻炼中和精神状态带来积极地影响。由表14所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有62.8%的学生“感觉很好,做事很有状态”。看来规律良好的体育锻炼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从心理上也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得更积极而健康。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生活习惯方面,体育素质课前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社团活动的情况明显改善,经常参加人数由原来的40.8%增长至48.5%;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睡眠6~8h学生的人数由78.6%增至86.7%;体育素质课在健康贮备、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
  2)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开课前后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增加,很少、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比例由原来的26%减少至18.4%;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明显增加,说明体育素质课对于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改善作用较大。
  3)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学生的心肺功能有大幅度提高,有6.12%的学生成绩提高显著;本体感觉方面,有62.8%的学生感觉良好,规律良好的体育锻炼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从心理上也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得更积极而健康。
  3.2 建议
  3.2.1 转变体育态度 体育锻炼态度对改善大学生体育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男、女生对体育锻炼均有较高的目标态度,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积极体育锻炼态度的重要性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促进健康的发展。所以,在培养学生发展兴趣的同时,高校应关注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
  3.2.2 扩宽锻炼渠道 学校应该把现有的单一的竞赛性的运动会扩展成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的内容应该是系列的活动,应具有贯串性、系统性。系统中应该包括身体基本活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运动比赛水平的提高;自我锻炼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赏析教育;体育风采展示;体育摄影;体育主持人大赛等元素。体育文化节应该成为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补充,成为宣传、普及与提升体育素质的主要手段。
  3.2.3 鼓励坚持锻炼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通过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文化节使学生掌握1~2个体育项目的技能,掌握其规则和组织比赛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1~2个项目的体育运动,为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打基础。
  责任编辑 舒宗礼 王璐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