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伯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x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令图,很聪明的孩子,由于读的书多,整天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号称班里的小大人。但他对班里的活动从来不热衷,一遇到事就开始往后缩。比如学校的轮滑队开始招生了,免费学特长,多好的事,但他摇着头说:“太危险了,妈妈肯定不同意,我可不参加。”小记者开始报名了,他皱着眉头说:“还得交钱,爸爸肯定不答应的。”要举行征文比赛了,他摆着手说:“我的作文写得不够好,肯定选不上,还是别参加了。”他的表现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打电话把他妈妈叫到了学校,表扬完孩子的一系列优点后,我委婉地说:“是不是你们不主张孩子参加活动?”他妈妈奇怪地说:“没有呀!”于是我把以上几种情况列举给她听,她恍然大悟,说:“肯定是他爸爸的影响。我一直主张孩子多锻炼,可他爸爸总是担心摔着碰着,怕这怕那,以致让他形成了这种心理。”我接着说:“其实小学阶段知识很少,只要孩子学会了就可以了,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为他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希望你回家和孩子的爸爸好好谈谈。”他妈妈点点头,打算和我好好配合,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正好这星期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我灵机一动:孟令图毛笔字已经练了一年,何不以此为契机,让他写一幅毛笔字,悬挂在北墙上,以激发他的积极性。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把情况跟他一说,并让他回去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下午,他兴冲冲地走到我面前,激动地说:“老师,我妈妈同意,还说可以装裱起来。”我也为他高兴,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写在了一张纸上,并打开电脑给他看了一个样板,使他明白了格式,叮嘱他星期六、星期天就做这一件事,星期天的日记可以不写。他高兴地答应了,并说:“老师,我一定努力写好。”星期一早晨,他第一个来到教室,告诉我字已写完并拿到了装裱店进行装裱,星期四就可以去拿了。看着他那兴奋的表情,我使劲地夸奖了他一番。改作业时我发现他的日记不仅写了,而且写的就是他写那幅字的经历。
  周五早晨,他拿着包装精细的一幅字昂首挺胸、眉眼含笑地走进了教室,一改以往那常常皱着眉头、软绵绵的样子。我赶紧接过字来,他叮嘱道:“老师,你小心点拆。”看着他那爱如珍宝的样子,我笑着说:“放心吧,我会加倍爱惜的。”我打开包装,轻轻展开,真的不错,虽然赶不上书法家的水平,“作舟”两字有点倾斜,但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很好了。他说:“老师,不是很好,但我会一直坚持练下去,相信不出几年,我一定会写得最好。”想起学校每天下午放学后有书法特长班,我特意向书法老师作了推荐,并拜托老师好好培养。他妈妈得知后打电话一再表示感谢。
  孟令图的变化,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贵的资源,都是一个宝藏,关键看你是不是善于发现,善于挖掘。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让我们拥有慧眼,常做伯乐,去发现那一匹匹“千里马”。
  
  【徐静,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煦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呈现出较为普遍、明显的双重性。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错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学校道德生活与社会道德生活的隔离,人文涵养与科学素养的对峙,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基本表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导致了其学习与生活的困惑和不良道德人格的形成。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依凭大学生的这一人格特征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能促使其道德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双重人格;时代征候
小学一二年级,家庭总是处于激烈争吵中,到了三四年级时,家庭基本处于破裂状态。这种家庭的纷争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的成长,但它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让我愈加沉默。我开始更依靠自己,到了现在,我更信赖自己而不是别人,遇到事情总是单独解决(虽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效率不高且容易犯错)。[材料提供: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在争吵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向封闭,不相信周围的人,对生活悲观。所以,负责任的父母亲在争吵
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  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  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  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  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民谣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源流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
一、立志的意义    一个人通过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便会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目标,进而树立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道德理想,这就叫做“立志”。所谓“志”,如陈淳所言,亦即志向、志愿,就是一个人恒久的、坚持不懈的行为所一直为了得到的物事或为了达到的结果:“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生一方面具有很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而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道德矮人”。学生在理想的道德世界和现实的道德世界里成长、困惑、迷失、彷徨。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很多,而最不易受人重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化行为在起着抵消作用,例如下面几种教育行为。  1.指标、投票  人最害怕的就是有等级之分,有了等级就有了强弱之分,有了强弱必然产生恃强欺弱。而只要有恃强欺弱,正义、良知就会消失得无影
近日,在翻阅《中国德育》2008年第5期时,看到《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惩罚》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  惩罚是通过给学生增加消极的刺激或者减少积极的刺激,减少不良行为发生频率或者降低不良行为程度的过程。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具有三个要素:(1)一个或多个不良的行为;(2)增加消极的刺激或者减少积极的刺激;(3)不良行为的频率降低或者程度减轻。第一个因素决定了使用惩罚的条件,即必须要有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