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与虚构:情感表达与思维训练的突破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根据人教版教材的设计,从高一下学期起,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而高一上学期,还是延续初中的记叙文写作。为使学生在一学期的记叙文写作中得到有效训练,切实取得情感表达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笔者在以往尝试的基础上,把叙事与想象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有意识地依托教材中的历史题材,设计出一系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对于形式众多、审题难度高的各类作文题,源自于课本的历史题材作文因形式稳定、审题难度不高、侧重于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很受学生欢迎。在整理学生习作及比较不同题目的优秀篇目数之后,笔者发现,历史事件已有固定的结局,人物命运也有明确的轨迹,但因为年代的久远,学生的想象空间相当之大,老师如果精心设计题目,适度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较好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在虚构和叙事的记叙文写作过程中,找到情感表达与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具体说来,老师的指导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在題目设计上要选择富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场景
  文言文简要的叙事为历史题材的记叙文题目命制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为达成学生训练的有效性,老师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为学生写作预留足够的想象空间。对于想象空间不够的,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练习;对于想象空间大的,则让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训练。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出城,秦伯、晋侯的撤军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对极少数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足够敷衍成文,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虚构的空间不够大,难以成文,且为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可供查阅的资料相对有限。于是,我设计了一道扩写题: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夜缒而出”,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晋侯“吾其还也”,三人三事,他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请发挥你的想像,选择其中一人一事,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叙事性文字。
  再如《鸿门宴》一文,单个“项庄舞剑”的场景对学生来说,因对剑舞的陌生,是不好写成一篇文章的,但这足够精彩的一幕,让学生写写,不仅仅是想象力的训练,更多地是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处理激烈场景的思维。于是,我把其设计成了一道片段练习题:
  一席危机四伏的鸿门宴,精彩纷呈,特别是项庄舞剑,意指沛公,让人回味无穷。请发挥你的想象,用文字给大家呈现当时沛公所面对的危险。不少于300字。
  对于一些较为经典的场景,如“易水送别”等,因其故事性强,想象空间大,学生可参考的资料多,我便将它们设计成随笔的题目,让学生利用周末先查阅相关资料,再抽时间完成。如:
  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一曲易水悲歌,应和着高渐离的筑声,回荡在历史长河之中,令人感慨千年。请以“易水诀别”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叙事类文章。
  ②《鸿门宴》中,曹无伤这一角色绝对关键,故事因他而起,又以他被杀结束,但全文只在三处稍微提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十足的悲情人物,你能想象他在这出故事背后的情形吗?请以“悲情无伤”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鸿门宴》故事之后的曹无伤的叙事类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一首《离骚》,一曲悲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句句表明屈原胸怀与信念的诗句,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崇高的灵魂,几千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缅怀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你能想象诗人在投江那一刻的痛苦与纠结吗?请发挥你的想像,以“汨罗江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④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找到了一个解决人生理想困窘状态的办法,那就是归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诗道出了诗人心中多少的酸楚与庆幸,请发挥你的想像,以“南山脚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题目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相当重要的。课后的随笔写作对于不少厌倦作文的同学而言,绝对是件痛苦的事,题目设计得有意思一些,能适度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写作时肯定会关照历史事件,关心历史人物,他们在作文中的立场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情感作出选择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写作时叙事视角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出于一种本能,但叙事视角的不同往往决定着作品构成方式的不同,也决定着接受者感受方式的不同,所以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叙事视角的知识相当必要。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叙事视角一般采用法国人兹韦坦·托多洛夫所分的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读者,读者阅读相当轻松,对人物命运、事件发展都十分清楚,学生可以选择尝试。内视角和外视角则通过“人物”的叙述,带着读者进入角色,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感觉分外真实,特别是其人称的单一,较适合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当然,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要只推崇一种视角,无条件地排斥另一视角。可以让学生写作前稍微思考一下,自己是想把事情一股脑儿地全部说出来,还是想借助人物之口或者人物的活动逐步交代出来,是想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事,还是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还是混杂几种人称来叙事。历史题材的叙事类作文,因为人物角色、事件结局都已经确定,写作者采用什么叙事视角,采用什么人称,一定要认真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笔者以为,叙事角度、叙事人称可以选择,但其出发点一定是作者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如曾丹妮同学的《汨罗江边》一文,她选择了内视角,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屈原徘徊在汨罗江边时的纠结与绝决,情感真挚热烈,感人至深:
  我回顾我的一生,我长叹息,不住地擦拭眼泪,我悲哀人生是这样的多灾多难,但我也忽然明白,鸱得腐鼠,便认为这是最幸福的事了,它便嘲笑老鹰,可老鹰向往的是自由的天空,而这自由又是鸱可以懂的吗?汨罗江边,我看着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忽然想起来孔老夫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事情都随着时光的过去而过去,我已无力改变什么了,我在心中已然有了决断。曾经,我想改变什么,可惜都失败了,楚国也灭亡了,那我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罢了,今日,一切都将结束。望了望北方,我闭上了双眼……   又如郭梓欣同学的《执子之手》一文,她也选择了内视角,以第一人物的手法来写《氓》中女子的痴情,细腻真实,将女子沉溺于爱情的情状较好地刻画了出来,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别后的日子,我总是登上那倒塌的墙等待你的到来,看着那窄小凄清的古道,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你温柔似水的笑脸,是你对我的甜言蜜语,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我盼到了你的归来。你骑马抬轿,我穿上火红嫁衣,周围的一切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你就这样抚摸我的脸颊,轻吻我的唇间,我的心头犹如品尝到美酒一般香甜。
  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对于叙事人称还是有认真思考的,只是过于稚嫩,缺少高度,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轉换成第一人称。如果有了老师的指导、点拨,让学生明白叙事视角、叙事人称的意义,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不仅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而且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有针对性地选择叙事视角和人称,作文中情感的表达就会更为真实、可信。
  三、在文本虚构上要引导学生遵从生活的逻辑
  历史题材因为所选的事件已经发生,人物的命运已然定型,容不得更改,学生作文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事件发生场景和人物抉择命运时的具体细节。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强调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一定的历史资料,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进行合乎常理的虚构。优秀的作品必然是作者运用其独特的手法实现了虚构的艺术真实,其能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情感立场,认可作者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推导、历史人物的还原。
  历史题材的记叙类文章,文本叙事所呈现出来的逻辑事实是否符合生活实际,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艺术评判。追求艺术真实所选用的艺术手法肯定会因人而异,这与学生自身的功底有着相当的关系,作者对人物的感情立场往往也会通过文字的褒贬较快地反应出来,但对整个事件的因果推理、细节描绘,则需要严谨的逻辑,可以说,文本虚构是学生记叙文严谨思维训练的突破口。笔者在整理学生作品时,有意识地把一些写作较贴合生活实际的作文汇集了起来,发现学生对整个事件发展过程的叙述虽然稚嫩,但写作的思维还是很明显地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黎庆琳同学的《南山脚下》一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就极具层次,一些细节十分贴近生活实际:
  通往新开垦的土地的小路,曲折狭隘,两旁草木丛生。天色一点一点地暗下去了,东边的天空中,月光皎洁,远处几颗星显得有气无力。夜凉了,高长的草叶上有了零星的露珠。他站起身来,望着四周被月光渡上一层光辉的幼苗,嘴角微微上翘,伸伸腰,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小道里。寂静的田野,衣裳一拂,也染上了湿气。但他“但使愿无违”,身体虽然疲劳,却远离了人间的尔虞我诈。“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劳作中,是一种田园的活力,是一种安心的归属感。
  而另外一些写得较为出色的作品,则一致呈现出严谨的思维逻辑,特别是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都有着合情合理的叙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分外清晰,从原因到结果令人信服。如麦杰穗同学写的《无伤伏诛》一文,将曹无伤在刘邦前往项羽军营时的心情细腻地展现了出来,特别是他没有趁刘邦外出逃跑的原因分析得十分合理:
  无伤一身盔甲,静静地坐在几案前,眼睛望着军帐外通往函谷关的路口,刘邦已经去了半日了,现在还没有消息传来,他心中颇为忐忑。
  若是项王没杀刘邦,或者刘邦从项王的手中逃脱了呢?这个想法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一愣,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刘邦这人可是聪明得很!那我告密的事肯定会被追查到。想到这,他的笑容凝固了,大张着的嘴里,露出参差不齐的黄牙,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他的表情显得分外诡异。
  半晌,他眼睛又再一转,项王应该不会今天就把他通风报信的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一时半会奈何他不得,如果刘邦回来,再想办法逃跑吧。
  可如果项羽把事情告诉刘邦了呢?顷刻间,恐惧在他的脑海里炸开。应该不会吧,项王会有这么愚蠢吗?不会的,即使项王犹豫,他手下人也不会放过刘邦。刘邦今天必死无疑!
  曹无伤淡定地坐在军帐中,望着前方的路口,脸上泛里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历史题材的记叙文写作题目虽极具独特性,但其不过是一个训练学生记叙文能力的载体。作为训练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借助历史题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小说的叙事手法来融汇了现代人的复杂情感,表现历史人物的人生百态,进而表达现代学生对历史的观照思考。笔者以为,历史题材写作题目的训练,对高一的学生而言,实质也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查阅历史资料,多思考世事情理,以写促读,多积累,真提升,通过叙事与虚构,实现历史题材记叙文写作情感与思维的突破。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古典文学富丽堂皇,异彩纷呈。我们要登堂入室,要进入古典文学殿堂寻珍探宝,除了加强阅读积累,掌握古汉语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摒弃“以今律古”的惰性思维,掌握语境定义的规律和方法。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我们似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林觉民《与妻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真语文阅读中,文本细读有三个境界:文本的语言艺术境界、作者情怀境界和读者个性创造境界。这三个境界中,第一境界是基础的、初步的,是指向文本语言把握、作品内容理解的,是进入二三两个境界的铺垫。第二个境界是渐进的、深入的,是读者持着文字与作者对话交流,感悟作者情怀,探求文本真实,实现与作者在思想和心灵上的相通。第三个境界是独特的、多元的,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思维、经验等基本素养对文本的自我发现与个性思考,
也许很多老师会有相同的感慨,一首《琵琶行》上完,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学到什么。学生也学得一头雾水。当笔者再次拿起文本备课,反思这个问题时,发现《琵琶行》这首长篇叙事诗,教学容量相当大,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一个被贬男人酸楚、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进入真正的情感体验。  “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在“教学建议”部分说:“结合练习前三题,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四单元人文要素可以提炼为“人生之舟”。人的一生如在尘世之中漂泊,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要度其一生,需有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四篇选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如何解读《植树的牧羊
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为例,探讨如何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追求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我们能透过其表象,领悟其超越现实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和精神能使人心情愉快,使内心有所触动,这就是审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进行
纵观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虽已考查了整整十年,三年散文七年小说,近几年是散文与小说呈轮考趋势。但每年的得分率却极其低下,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和考生。面对开放而灵活的探究题考点,难道真的令我们束手无策吗?  《江苏语文高考说明》在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点中明确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
郑桂华,1969年生,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培”——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授课教师,上海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语文教学的反思与
鲁迅作品文本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的主题就是鲁迅,初中语文教材有鲁迅三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三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个高中生对鲁迅已有相当的了解了。那么,面对《纪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纪》
“钟爱”的对象,能否是“木叶”?  “林文”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
(清)王夫之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作文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石壁》)人们看待同一个事物,由于各自的思想立场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作文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