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别讲“条件”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s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我去听了几位很有影响力的女教授的讲座,其中一位教授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谈教育的。她说当她十几岁的女儿失恋后,作为母亲,她没有责备女儿的早恋,而是陪着她痛哭。她总结为母之道:母亲就是那个永远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身后支持他的人。听完后,我感触很深:我们这一代孩子,究竟有多少真正享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听妈妈的话,妈妈就爱你!”“考试得第一名,爸爸就带你去游乐园!”从表面上看来,这些父母是在鼓励孩子,让孩子好好表现,是爱孩子的表现。可是,一琢磨就不难发现,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并不属于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全盘接纳你的孩子。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盖瑞·查普曼和罗斯·甘伯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多高,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的行为不佳。”
  
  无条件不等于无原则
  
  如果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那么会不会演变成一种溺爱呢?这是许多父母的担心。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无原则的爱。无条件,是指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他因你而生,你只能爱他,而且还要把这种爱明确地传达给他,让他知道不论在什么时候,父母都是爱他的。这种爱是理智的,可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达不满,但不会因为有不满就不爱孩子。而无原则是指把孩子当成“小太阳”,所有人和事都不能违背孩子的意志,孩子的要求无论有理无理统统接受,即使他在外面惹了祸,也要把责任归到别人头上。由此可见,无条件并不等于无原则。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
  
  4岁的儿子可以坦然地“研究”家里的每一件物品,放心地和小朋友捡树叶、挖蚂蚁洞……在幼儿园里,他也总是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打雷了,他会说:“妈妈在就不怕。”告诉他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危险,他会说:“爸爸会保护我的。”他已经感受到,无论何种情况下,他都不会失去爸爸妈妈的爱。这一切都源于他从出生起,就享受着来自我们的无条件的爱。
  ◆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所以,家长首先应该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在每次做决定前,我们应询问孩子的意见,在每次批评孩子时,也要像顾及大人的面子一样呵护他的自尊心。只有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孩子才会有被尊重、被需要、被接纳的感受。
  ◆包容孩子的个性。从理性上讲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多数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父母只接纳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接纳孩子不好的一面。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他自身独有的优缺点。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身上的顽劣行为、缺点,并不停地唠叨、批评、指责,孩子往往会被否定得一无是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然难以感受到父母的爱。
  ◆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爱。爱是需要明示的,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当孩子成功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说“我爱你”;当孩子失意的时候,更要对孩子说“我爱你,妈妈永远支持你”……在反反复复的表达中,孩子会确信自己被父母爱着的。而且,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孩子也逐渐会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所以,你爱孩子,就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爱他。
  ◆感受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和迷茫费解的问题,并且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一会儿是阳光明媚,一会儿又是暴风骤雨。他们内心极其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会把理解他的感受当成一种爱的表现。所以,面对孩子的感受,我们要先倾听,其次才是指导。倾听孩子的目的,不是看孩子说的东西对错,而是用倾听的动作来给孩子支持和理解,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爸爸妈妈永远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其他文献
据广东省妇联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拥有10岁以下儿童的离异家庭中,86.3%的孩子在双亲离异后跟着母亲生活,而女性离异后带着孩子生活,十年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婚的达到六成左右。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出孤僻、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等问题。所以,单亲妈妈独立教子,要避免落入以下窠臼:    妈妈冷漠严厉,孩子性格孤僻    有些单亲妈妈因为带着孩子,屡屡在再婚尝试中受挫
编译/纳兰容容    孩子那种吵闹、刺耳的哭闹是最让人讨厌的行为之一。他一边嚎哭一边说个不停,混成一片尖叫声,就像钉子划过黑板一样讨厌。要想把这让人讨厌的噪音控制住,也许你会觉得最妥当的方法就是赶紧投降,让你的小唠叨虫“赢得胜利”。然而,一旦你投降表示屈服,孩子通常就会继续利用这个小把戏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更糟的是,如果不让它停下来,这慢慢就会成为孩子引起大人注意和要挟大人的武器,升级成顶嘴、争吵
幼小衔接的顺利与否对孩子的未来具有成败意义,所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和学校、幼儿园进行主动沟通,只有三方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的重点是帮孩子完成从幼儿园模式向小学模式的顺利渡过,实现他律向自律、被动向主动、依赖向独立的转变。对老师来说,孩子在上学前能认多少个字、数到几位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对知识有探索的欲望,面对问题肯开动脑筋思考。所以家长应该找准真正
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微笑、第一声妈妈、第一步距离……许多许多的第一次都是爸爸妈妈珍藏的记忆,串起孩子的成长之路。如今,除了帮助孩子记录下这一个个成长的里程碑以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借助优秀的童书媒介,主动为孩子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打开孩子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的窗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学龄前幼儿启蒙书——《我的第一本》系列。这套来自法国的系列童书共分5本,旨在培养孩子对色彩、形状、字母、数字树立基
如何把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幼儿园尝试在活动中开展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取向。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游戏《小兔送萝卜》,让孩子在游戏
宝宝的鼻炎多发于天气比较干燥时,由于宝宝的免疫机制还不完善,抵抗力也比较差,而且宝宝又极其容易着凉,初期的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感冒,让宝宝吃了不少感冒药和消炎药,但效果并不明显。  急性鼻炎  如果发现宝宝有咳嗽、连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时,家长应该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平时要注意保暖,谨防受凉,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多喝白开水。  慢性鼻炎  一定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干净、卫生
一位教育名家曾说过:“孩子天生就是个探险家”。婴儿从呱呱落地便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他们张开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耳朵聆听周围的一切声音。他们用手触摸、用嘴品味,努力调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在探索中发现奇迹。可是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长却有意无意地阻止、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理由不外乎这几点:危险、脏、给大人添麻烦、弄坏东西,有的会担心孩子磨破皮肤(比如孩子到处
去培训班接女儿时,我遇见了一个壮实的男孩,他与女儿同龄同级。在等待家长来接的时间里,男孩正抓紧时间做着作业,但握笔姿势却十分怪异,笔尖在他那粗壮手指的操纵下,竟如登上冰面的醉汉般,丝毫不受本子上条条框框的限制。等到他家长来后,我在询问中得知:原来这孩子确实在把握书写工具方面有不小的困难,家长虽然想尽办法训练他,但这种状况却一直难以改善,久而久之,也就只能放弃了。  像这样智力正常而书写困难的孩子,
“妈妈,我要吃魔力豆。”“妈妈,我要买头饰。”“妈妈,我要买变形金刚”……孩子逐渐长大,他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怎么才能既满足孩子的需要又不至于滋长孩子的贪心呢?    试着找一些替代品  “妈妈,我想吃魔力豆,小朋友都吃。”  “魔力豆是什么呀?”  “就是那种豆子,颜色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  “都有什么味呀?”  “柠檬、香蕉、草莓……”  妈妈明白了,那是色素加香精的产品,色泽鲜艳,味道
入园后的桐桐,对“五角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家园联系手册上,连续两个月的精彩瞬间记录都与“五角星”有关——  十月份记录:今天午饭时,桐桐表现得很好,能一口饭一口菜地吃,老师当场就表扬了她:“桐桐,你真棒!能自己吃饭了!”结果桐桐淘气地对叶老师说:“老师,今天你可以给我五角星吗?”  十一月份记录:“桐桐,老师喂你吃饭好吗?”“不要,桐桐要自己吃!”啊呜啊呜,桐桐吃得可香了!吃完饭,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