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围产期不同阶段性激素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围产期抑郁的关系。
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孕妇300例入组,分别于早孕期(12周)、晚孕期(34周)、产后1周及42 d采用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血中雌激素、孕酮、催乳素、促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心理测评,并由精神科医师诊断围产期抑郁(抑郁组),非围产期抑郁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比较2组间及各个时间点间性激素的变化差异。
结果共180例孕妇完成研究,共诊断PND 54例,其中早孕期诊断10例,晚孕期新诊断16例,产后1周新诊断14例,产后42 d新诊断14例。(1)2组性激素水平比较:抑郁组雌激素水平在早孕期、晚孕期、产后1周和42 d时分别为(4 107.30±344.68)、(13 261.60±593.32)、(1 281.70±151.54)和(161.40±12.21) pmol/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 619.60±514.92)、(14 330.00±353.15)、(3 585.90±150.83)和(270.50±11.86) pmol/L](P值均<0.05)。抑郁组孕酮在早孕期、产后1周和42 d时分别为(105.49±20.40)、(24.23±3.53)和(6.40±3.53)n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80±19.06)、(5.71±2.36)和(3.87±2.03)nmol/L](t值分别为-2.389、-2.660和-2.103,P值均<0.05)。抑郁组催乳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在产后42 d时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40±1.69)与(17.50±1.64)μg/L,t=-4.059;(0.32±0.21)与(2.21±0.17)mU/L,t=-12.302](P值均<0.05)。抑郁组和对照组在早孕期、晚孕期和产后1周时促卵泡生成素具体值测不出,但在产后42 d时,抑郁组低于对照组[(2.22±0.58)与(3.15±0.29)mU/L,t=-15.525,P=0.000]。(2)不同时间点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抑郁组和对照组雌激素水平在4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孕酮水平在4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产后42 d的水平仅与早、晚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和对照组催乳素在产后42 d的水平最低,与其他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检验,P值均<0.05)。
结论围产期低雌激素和高孕酮水平及其水平波动可能与围产期抑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