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体制选人才”更值得期待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四位高校校长先后履新国务院机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履新环保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赴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履新科技部副部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任工信部副部长。这一系列人事调整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校长入阁”也随之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在论者中被较多提及的观点和看法有:本届政府重用学者型官员意图明显,校长入阁为干部队伍带来新鲜血液、源头活水,校长密集从政将有效改善政治生态,等等。这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注重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另外,“在领导班子知识专业经历结构方面,重视充实熟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干部。”
   其实,就党政体制本身而言,“校长入阁”并无特别之处。以上述四所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均为教育部部属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属于工信部,四所高校校长均为副部级,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的任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他们在职务上从校长到部长、副部长,在职级上晋升一级为正部级,或保持副部级不变,都是很正常的工作调动、人事任免。历史地看,在我国新时期党政干部体系中,省(市、自治区)属高校与地方党政之间的干部交流是常见的,中央直属或部属高校研究机构主要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干部之间的职务交流也并非“校长入阁”这个单一方向,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校研究机构主要领导干部卸任后担任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干部。如前面提及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履新环保部部长,如同济大学原校长万钢卸任后履新科技部部长,又如著名物理学家、南京大学原校长蒋树声2006年卸任校长职务后,任民盟中央主席,并于2008年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序列。
   二是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干部转任高校研究机构主要领导干部。如2004年7月,浙江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张曦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又如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在任职校长前,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其前任王生洪在任校长前也曾担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三是在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和高校研究机构领导干部身份之间多次转换。如著名钢铁冶金专家徐匡迪,21世纪80年代末任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90年代初担任上海市领导职务,1995年担任上海市市长,卸任市长后又曾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又如武汉大學原校长顾海良,在武大任职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等职,卸任校长后又先后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四是高校研究机构主要领导干部在担任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职务后,仍兼任高校研究机构领导职务。如著名医学家韩启德院士,在担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后,仍一直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陈奎元,在担任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职务期间,仍一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我们看到,中央直属或部属高校研究机构主要领导干部与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干部之间的转换,从时间上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常有,而并非始于新近;从学科和工作领域上看,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党政领导职务也涵盖了地方党政、国务院部门、人大、政协等领域;从身份、程序上看,均发生在党政领导干部序列内部。除高校校长外,《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及的“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均属于党政干部序列。总而言之,这都属于体制之内的自我轮换、自我循环、自我更新。而体制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一个封闭系统。
   这种封闭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计划经济时代的基本框架仍在,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领军人物、行业精英也相应地同时具备(或能够通过晋升获得)党政领导干部身份。因此,这种体制内部的循环和更新,还是能够基本满足党和国家对干部人才需求的。
   今天,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日趋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生活社交、高端咨询服务、出版传媒等领域,都成为完全(或几乎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成为主流,民营企业家和从业者成为领军人物、行业精英。在这些行业和领域,熟悉市场和业务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不再具备(或不再可能通过晋升获得)党政领导干部身份。
   随之而来的是党政干部选任体系的尴尬:例如,从中央企业领导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从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党政干部,在体制上依然是比较通畅的;但是,若想从互联网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从事信息产业化管理的党政干部,从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平台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从事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党政干部,从电商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从事电子商务管理的党政干部,从市场化媒体、影视公司中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从事舆论宣传、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管理的党政干部,从咨询公司和市场化研究机构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的党政干部,等等,在体制上存在着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也就直接导致当前党政干部队伍中极其缺乏对新兴市场、新兴行业具有丰富从业经验、深刻洞察能力、较强掌控能力的全新复合型人才,这也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另一方面,体制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仍以“校长入阁”为例,当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持续不减,今年两会期间,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就曾表示,校长后面加副部级是“丢人的事”。不妨设想某一天,如果高校已经去行政化、不在党政体系之内,但党政干部的选拔机制仍然是体制内部自我循环、自我更新,那么就连“校长入阁”的可能性也将不复存在了。
   比较地看,美国、日本等国家,乃至我国台湾地区等,都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非常灵活的政府官员选任办法、退出机制,这对于提升政府的思维能力、治理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我们今天在热议“校长入阁”等用人新导向之余,不妨从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趋势出发,对党政干部体系的选拔机制、生机活力等方面存在的隐忧做更多思考和讨论。治国理政,人才为先。破除观念桎梏,创新机制办法,拓宽思路视野,“不拘体制选人才”,更加值得期待。
   (责编/梁晓娟)
其他文献
党员干部学好哲学,拥有这个“精神武器”,能使我们在思考事情和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主观思维更接近客观实际,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大有裨益。毛泽东是全党重视并下苦功学哲学的典范。1938年,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任组长、陈云任副组长,四五十名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地点设在中组部,每两周开一次会,每次半天。当时,毛泽东对哲学的研究,废寝忘食。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记述:“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
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提高学员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思修课具有与学员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思修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如果在思修课中引入情景剧教学法,让学员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思修课中,在情景剧的采编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思修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面对海外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对2015年来说,除了降税减费、降息降准等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外,总理的政策工具箱里还装着哪些利器呢?长期参与重要文件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认为,消费方面启动六大消费工程,投资方面确定七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是各级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做到严实结合、融为一体。   严以修身贵在正。严以修身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入党时庄严宣誓的誓
新时代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要求。11月2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准则》《条例》)正式发布。综观《准则》和《条例》,有七个方面鲜明特点值得关注。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深入领会六中全会精神,有助于把《准则》和《条例》更好地贯彻执行到位,下面为您梳理。  特点一: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无论是《准则》还是《条例》,一个突出的特
晚清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多已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20世纪初,随着白银需求下降,国际银价严重下跌。1901年开始,国际银价一路暴跌23%。当时,清政府负担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共6.8亿两白银,还有大量到期外债,巨额本金和利息使其不堪重负。同时,庚子赔款以金价为基准,银价下跌致使清政府承担更多金银汇兑成本(镑亏)。如何解决财政危机,是清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清朝自身的货币体系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是核心人物,应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从严治家,从细管家,形成守德、守纪、守法的家庭风气。无数事实说明,良好家风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是做人为官的“保险栓”。  (1)  培育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纵览历史圣贤,无不看重家风建设。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等,流传至今。历代家
目的建立广泛肝切除术后门静脉高压所致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手术组、70%肝切除组、85%肝切除组和90%肝切除组。观察各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生存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