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3小时泡MOOC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所普通二本学校读大二的7个月中,我的大学生活几乎都围绕着MOOC转,
  粗略计算一下我的作息时间表,每天用于MOOC的时间大约为13个小时。
  现在,我读大三准备考研,虽不能把全部的时间都用于泡MOOC,但我还是在MOOC上选了8门课。
  早在大一时,我就接触了E站(edX)。那时,E站能供选择的课程不多,直到C站(Coursera)和U站(Udacity)变得红火,
  MOOC就热闹起来了。从此,我在普通二本的大学生活变得忙碌和精彩,两年半中,我选读了29门MOOC课,拿到了12张电子证书。
  好课?大师
  接触C站时,我被它琳琅满目的课程着实惊艳了,可以根据兴趣,按专业和学校名称选课。MOOC的一大好处莫过于能一窥世界知名大学的好课——难易程度适中的《逻辑入门》(Introduction to Logic)、与天文学密切相关的《从大爆炸到暗能量》(From the Big Bang to Dark Energy)……
  MOOC里不但有大量的好课,还有很多名师,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这就是上MOOC的另一大好处。对于一个在普通二本院校读书的大学生,能够切身投入到大师的课程中,聆听他们的对一些问题本质上的理解,这往往有使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沃尔特?列文(Walter Lewin),就是一位大牛。他是真正的传奇级物理教授,在网络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平台上开设的《经典力学课》在美国家喻户晓。为此,《纽约时报》专门撰文称其为网络明星。
  课程中的白发老头列文教授极具活力,他自始至终流露着对科学的热诚,这也正是他的最大魅力所在。列文教授运用直观的实验来演示复杂深刻的物理原理,往往在举手投足之间就能把我们带入严谨而又奇妙的世界。
  在《经典力学》中,他讲授了物理学的量纲分析(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物理量的量纲由质量、长度、时间等组成)时列举了一个失败的案例,这让我难以置信。列文提到了伽利略的一个思考:“为什么哺乳动物的大小总有一定限度?”于是,列文根据量纲分析,归纳理论:哺乳动物的身体密度基本相同,所以它们的体重应该和大小成正比。通过羚羊、浣熊等动物的数据,他进一步猜想:哺乳动物腿骨承受的重量上限应该差不多,那么,体重与大腿骨的厚度有关,并推算出体重、腿骨长度和厚度三者之间的公式(d/l ∝ sqrt(l),也许非物理专业的学生看不懂,没有关系了)。比如,大象的腿比老鼠的长100倍,那么,大象腿骨的密度应该是老鼠的1000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惊人的量纲分析结论。列文自以为推算出一个重大的量纲分析成果,屡次到哈佛大学生物系对各种动物的大腿骨进行校验,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大象的腿骨厚度与老鼠的之比远小于他的预测。
  一个小小的片段,列文教授传达了一个理念——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要大胆地猜想并努力探索,失败是常有的事情,但重在过程的思考与总结。他的授课巧妙地为我们建立起一个个清晰的概念,却不做定量说明,让你在课后有足够的时间和练习来对内容加深。听完列文的课,我发觉自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证书?耗时
  从我的作息时间表中还能发现一个现象,要真正能在MOOC里学到东西,仅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在每天与MOOC相伴的13个小时中,我看视频的时间一般为5个小时,剩下的8个小时用于对视频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琢磨。
  我在C站曾选修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Cosmology),做一道题时虽能猜到答案,却无法根据老师在视频中教授的2条公式计算出答案。由于所在的讨论群好友们都是天文学菜鸟,大家无法提供一个标准的解释。我属于实干派,为了找到解决方法,我上维基百科查定义,再与好友们讨论,以后又花了大半天时间翻阅相关文献。虽然最终我还是没能找到答案,但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因为不断思考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由于时间和学习能力有限,我选读了29门MOOC课。其中,有的课我是冲着名教授选修的,他们不轻易开课,一定要下载视频,再慢慢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有的课是希望能接触新的领域,同时锻炼英语听力;剩下的课,我是为了真正能学到东西,以拿证书为目标是对自己的鞭策。
  为了能拿到一门课的MOOC电子证书,选课者要完成课后作业,参加一二次考试,进行peer assessment(选课者间互评作业)。作业、考试、评作业等综合合格后,就能拿到有授课老师签名的电子证书,有的大学还承认这种证书,可以转换成相应的学分。
  《科学心理学导论》的各种考试都要求闭卷,即答题中不允许回看视频、查阅资料。我们是在各自的私人空间参加考试,没有监考老师,闭卷完全是对自我约束的考验。我是自律性很强的人,不会挑战课程“白纸黑字”的规定。虽然十几道小测验的题目都非常简单,没有复习还是答不出来的。每次考试前,我都会做充分的准备,用半个小时记忆知识点,并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12周的课程结束后,我迎来了期末考试。为了获得好成绩,我复习了整整两天。虽然12周的教学内容很多,整理起来不容易,但是两天的时间毕竟还是有效,最后我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小测验、期末考试都还算顺利,本以为能拿到这门课的电子证书,却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在互评作业环节,我得了个0蛋。互评作业满分15分,占总成绩的40%,其实,我只要得2分就能获得证书。照理说,来自世界各地素不相识的3位同学给我评分,同时出现0分的误判机率很低,因为,每一张评分表被划分成5个子项。3个人都在5个子项上评0分,真的“不容易”,这样的机率偏偏让我碰到了。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和复习,这个0分给我的学习热情当头一棒。我为这篇文章的撰写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心里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正确的评价,便把文章和得分贴到讨论群组中。   阅读了我的文章,同学们纷纷给予诚挚的鼓励和安慰,并表示我的文章应该值得肯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的关注和回复,让我的文章在讨论群中火爆了,引起了课程老师史密斯博士的关注。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文章由助教重新进行了审阅,评判了11分,并评价:应史密斯博士的请求,我重新给你在讨论中贴出来的文章评分。你的文章写得非常棒,0分对你不公平。
  我十分欢喜地收获了这张电子证书,它肯定了我的付出和努力。
  惊艳?硬伤
  在MOOC中,处处都藏着惊艳,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完全可以在宿舍或家里参与到世界知名大学课程的学习和交流中。这对于身处二三流大学但又想认真学习的同学而言,MOOC是福音。
  像《从大爆炸到暗能量》这门课的教授是受人尊敬的物理学家村山齐(Hitoshi Murayama);选课者的整体水平高,根据数据统计,本科生和硕士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不少博士生和物理学专家级人士。他们在群组的讨论中总能给予正确的指引,这让我非常受用,并最终以一个不错的分数通过了这门课。
  但是,我感觉MOOC也存在硬伤。
  在MOOC讨论群,参与者不太积极,很难形成一股浓烈的讨论氛围,这是MOOC发展中需要逾越的一座大山。因为,讨论会让人获得不可想象的启发。当然,MOOC课程中也有讨论氛围很好的课程,但是不多。
  台湾大学叶丙成老师的《机率》就是为数不多能形成讨论氛围的MOOC课。课程的头几周里,他的作业中都有一道颇具挑战的趣题,其中的一道是“薛定谔的猫”(量子理论实验,薛定谔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题目大意如下,薛定谔用9个箱子做实验,编号分别为1~9,每个箱子里放1只猫,内有安乐死机关,猫的死亡概率分别为0.1、0.2、0.3……0.9。薛定谔随机打开5个箱子,5只猫3死2活,请问机率在3死2活的情况下,打开下一个箱子的活猫概率是多少?
  我发现,有趣的挑战题往往能引发同学们在MOOC上积极讨论。叶丙成老师很热情地加入讨论群并抽空在线答疑解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此外,叶丙成老师创新地把游戏运用于教学中,开发了针对《机率》这门课的游戏PaGamO。这些都促使在MOOC上掀起讨论热潮。
  《机率》课的讨论热浪过后,MOOC讨论群再次回归沉寂。不难看出,目前的网络课程讨论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机制,也缺乏相对专业的组织者。但是,这样的需求已经存在,一旦讨论形成了气候,那将迎来MOOC的新一轮发展。
  与传统大学相比,MOOC的一大短板是缺乏约束力。据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2012年和2013年的17门edX课程吸引了597692名用户注册了841687个账号。其中,292852个账号从未学习任何课程内容;468702个账号浏览了一门课程中不到一半的内容;43196个账号获得课程证书;还有35937个账号浏览了课程一半或更多的内容,但没有获得证书。如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也是MOOC发展的一道坎。有人提出,MOOC课程越来越多,正是这种多而散的模式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MOOC需要避免“快餐式”学习——刚学完就忘了大半内容。因此,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利用MOOC平台学得更深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到10月的短短半年间,李婷(化名)换了三家公司,除去中间因为写毕业论文忙碌的1个月,算下来,她平均在每家公司的工作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如此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是因为能力不够还是不够努力?李婷摇摇头,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工作不达预期,放弃了  2015年5月毕业在即,毕业生李婷并不像身边的很多同学那样准备逃离北上广,她打定主意,要留在北京。父母皆是农民,大学期间连学费、生活费都得靠自
作为一个学了6年新闻的学生而言,实习对我来说,意味深长。  与其说是我的大学贯穿着实习,不如说是实习里贯穿着大学。  从大一到研二,我一共实习满20个月,这当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最直观的,是舍友告诉我,如果我回到宿舍面有倦容形容枯槁一言不发直接爬上床,那肯定是去实习了;  如果说一句“好累”但5分钟后开始谈笑风生说起段子来,那一准是去自习了。  嗨,这让我又爱又恨的实习!  我的“实习大学”
2013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专业2011级本科生丁岩发起了“‘爱·尚’微公益-拍卖愿望”实践项目,利用新媒体把收集到的贫困、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孩子的愿望晒在网络上,通过新媒体拍卖、淘宝认领、网站募捐等方式募集善款来帮助他们实现心愿。截至2014年底,“‘爱·尚’微公益-拍卖愿望”项目组共举办了8期“圆梦”活动,使两千多名儿童的愿望得以实现。  据丁岩介绍,他真正和公益结缘,得益于201
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是该报告第七年度发布,并首次分为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版本。2015年报告基于麦可思对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半年后调查)。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毕业生需求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实习!实习!实习!刚升入大三,要去实习的念头在心里躁动起来。因为过去两年的一些实践活动,让我对市场宣传企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比较和考量,我选择了公关公司作为攻克对象。2003年9月末,我终于拿到L公司的实习offer,这家大公司几乎是公关行业中最顶尖的巨头。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我感兴趣的社交媒体平台,还有线下的活动执行、经纪和外联工作。  总监的无影手  2013年10月的某个星期一,带着成
计算机学院的24小时辅导  因为在国内读信息管理专业,到俄勒冈大学交换的第二个学期,我需要在计算机学院选课。为扎实基础,弥补没有学好基础编程的遗憾,我选了原本为大一学生开设的JAVA课程。教授叫Michal,是个扎马尾的中年男人,造型和长相都有点像布拉德皮特(偷笑)。上课之前我就找他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比起同班同学来有基础,但没有任何操作经验,智商比较低。Michal 听完大笑,非常轻松地说没问题,
个人小毛病类  自从独生子女一代上大学以来,宿舍遇到懒人的几率大大提高了。懒的表现有多种,比如周末常常赖在床上两天不带下来的;吃饭全要室友带的;从来不协助室友打扫和清理寝室卫生的;衣服攒积了满满一盆也不洗的;有课就让室友帮忙答到的等等。面对这些情况,一般来说寝室成员会有几种结果:拼懒,卫生谁都不做,尤其90后中鲜有劳模型的,一句“凭什么”就能将整个宿舍彻底锁定在脏乱差中;分而治之,自己只管自己的一
从硕士开始,直至读完博士,陈延玲在农村一待就是6年。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梨树县的“科技小园”的成员,她最先驻扎梨树,6年间迎来送走了很多师弟师妹,她从科技村长晋升到科技乡长,同学称她“梨树一姐”。  梨树科技农民  2009年4月,吉林省梨树县被确定为中国农大第二个要开辟的生产一线战场,主帅刚好是陈延玲的导师米国华。出于对女生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开始导师将她安排在北京相对轻松的田间开展实验,陈延玲
有一种东西叫做命定。放在姻缘里,可以像韩剧里娇嗔的女主角对欧巴来一句“你是我的命运”。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这是源与流的关系。有怎样的前世,一定能在今生里发现蛛丝马迹。不信,你去翻一翻学校的校史,肯定会有有趣的发现,化作嘴边恍然大悟的微笑。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世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现在的人大和当时的陕北公学体系已大有不同,但岁月的印记还在,时光的馈
“技工、蓝精灵、帅哥、美女、土豪车” ,这是大家对中国民航大学的“航大印象”。  中国民航大学所开专业几乎均与民航息息相关。  机务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身穿蓝色实习服在实验室、停机坪进行专业实习,所以同学们习惯笑称自己为“技工”“蓝精灵”。  在忙碌的校园生活中,也有人静下来,用相机、用心灵,记录校园的种种美好。  体育场旁的拍照“圣地”,无论是临近离校的毕业生,还是重返母校的将婚学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