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分辨观察能力。2.要认同孩子的创造力。
【关键词】原始记忆; 象征期
儿童画是人生之初早于语言的情感释放的艺术品,是幼儿通过观察,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愿望。
但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画的特点,面对孩子的胡涂乱抹,自由发挥,往往给予忽视和指责,认为其画的不准、不象、不对,这些看法,造成人才培养的一些误区。有些人在幼儿学画之初,便认为孩子将教师的示范画画的像便是最好,而总将幼儿的创造发挥视为“异端”,甚至
在家庭辅导中也是让孩子将范画内容反复地画。对于构图把握不准确的孩子
来说,这么反复练习还有意义。而家长往往一味追求形象,结果因小失大,形象
了,天真幻想、自由胆大却没了,生动有情的画便也没了。要知道幼儿时期是人
生相对独立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天性中带着人类先天遗传的原始记忆,
有未被污染和扭曲的纯真,有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最直接、最好奇的求知欲望及
表现能力。这种人生之初的朴实无华、原始简单的情感个性表达正是一切艺术
孜孜以求的精髓。
绘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分辨观察能力,例如看一个花园,简单地认
识红花、绿叶,这种观察对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作用并不太大,但如果引深、启发
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对比分辨不同颜色形状的花、颜色深浅变化的叶子、不同
颜色的草,这种更细致的观察,可让幼儿通过努力来表现内容,激发表现欲望,
而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幼儿细心观察,发现新奇的能力,
完善语言组织能力。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模仿,并苛求逼真,这在幼儿时期是不可取的。试问学前幼儿的智力开发,应是以保护开发想象力和培养兴趣创造为主呢?还是以知识技法训练为主呢?对于强调记忆的学科来说,许是后者,但对于更重视感受和想象的绘画来说,儿童进行美术活动的目的不是成为绘画作品的
复印机,而是要成为一个能自由释放人类天性的艺术大师。
对于学画的人来说都懂得这样一句话“无法定法,法随心定”,这对幼儿
来说也是一样的.画没有好坏之分,只看孩子是否尽展其纯真和无拘无束的感受。例如有的孩子想让老虎跑得更快就给老虎画上六条腿,这是多有趣的想象。若在有些人求象的认识下,是否还会留下那充满神奇、充满创造力的“两条腿”呢?幼儿时期,孩子是无拘无束的创造者,是不点自通的“艺术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渐渐不敢画了,因为他们害怕画得不象,不敢发挥想象来表达真情实感,何况“年龄大了要画得更像”的要求约束着这些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本应是绘画的主人,自由支配想象的翅膀任意去飞,表现他们眼中的美丽,说他们最想说的童谣。对一些孩子来说,年龄越大,创造思维越被禁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慢慢对以前的无拘无束感到不满足,这需要教师、家长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启发鼓励孩子在作品中表现个性、情感。
若只看重形象,日久天长就容易让孩子心中产生“象就是好”的错误观念,一味模仿,作品中一点情感和创意都没有,从而失去作品应有的灵魂。正如大画家廖冰兄先生说:“很可能把孩子教成只会拾人唾余,墨守成规的画匠,无论学的再多技巧,也只能画出无情的图,而不能画出有情的画”。绘画不是照相机,不是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对原物的再创造。幼儿的绘画目的并非要创造出惊人的作品,而是要表达自己的那份感受,表现完了内心就无比高兴,加上老师的鼓励、适当的指导和启示,他们的绘画兴趣越来越浓。
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不能教,而是不能过早地往画得象上去教。兒童美术的教是要在游戏中让幼儿尽情的玩,尽情地体会感受,玩时尽兴,画时尽情挥洒。教师在“游戏”中启发诱导,“不教而教”。过早地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视技法训练为教学重点,难免不再走“应试教育”的套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忠实原作、忠实于物象的教学,只注重了孩子眼中的世界,而忽略了孩子心中的世界。
三至五岁的孩子思维正处于象征期,对于外界的认识,有许多无法用经验和技法表达的地方,他们就会自己创造个图形符号来表示。人们都认同孩子有创造力很好,可对于孩子们创造的语言,为什么总不会怀颗童心去耐心解读呢?幼儿学画,先要感知客观事物,没有自己的直觉,是无法认识事物的。而不认识事物只模仿教师范画亦步亦趋的临摹,情感无法产生,没有情感的作品,也就无法感人。这样的画,在孩子看来是“作业”,不是游戏。我常让班里的孩子任意自由地想象;下雨天,孩子们给太阳公公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下雪了,我让孩子们去想是谁送给我们一个童话世界……所有这些都变成了孩子笔下美丽的画。孩子喜欢在教室外水泥地上、瓷砖上、冰糕棍上绘画。我发现绘画材料、环境的改变会让孩子们更兴奋,更投入地去作画,可见孩子们是将绘画当成游戏,乐此不疲了。学与玩是相辅相成的,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去了解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孩子天性爱玩,玩是孩子的全部,要画“玩”,我就让他们先玩,不带任何负担的玩。比如玩老鹰捉小鸡,让孩子们尽情玩过之后,回忆玩时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因为人物就是他们自己,这就更会引发孩子们浓厚的表现欲望。记得有一次教孩子们画孙悟空,当时我启发引导幼儿想象如果孙悟空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希望孙悟空作些什么呢?孩子们十分积极踊跃地说:“我想让他带我飞上天”、“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我又提醒孩子们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这么快,我们让他送信好不好?于是孙悟空邮递员的画跃然纸上,孙悟空把我变成狮子王、孙悟空抓小偷、孙悟空盖高楼……一幅幅天真可爱的画呈现眼前。同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的笔下又发生了许多新奇的故事。这节课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很高,越画想象力越丰富,孩子们喜欢画自己看到过的东西,画自己了解、熟悉的事物,最重要的是画自己对其的感受。画我的爸爸,一个孩子不喜欢爸爸抽烟,便将整幅画的背景用黑色乱抹一气,这就是幼儿的情感释放,不喜欢的事物,就用他们眼中不美的色彩、方式去表达。在现在的教学中,我很少演示,往往也不告诉幼儿今天画什么,只让幼儿较自由的随着我的思路去做。例如画小朋友跳绳,我先让幼儿在纸上随意找个位置画圆,挨着圆找个地方画三角形、方形、梯形、椭圆……什么形状都可以,画完添画胳膊、腿。即而将这个小朋友画完整,画不完整画部分。于是站着的、躺着的、千奇百怪的小人便出现了。这时我告诉幼儿我们要画小朋友跳绳,让幼儿添画完整。有的孩子可能会因将小人画得太靠纸边,没位置画绳子,我就让他将这个小人当做在一边玩的或看的,让他在画一个跳绳的,提醒他这次注意安排。有的孩子因将小人化成躺着的,便改变横竖构图。这种教法,让孩子们一开始就带着疑问去上课“今天老师叫我们画什么?”,一下子就能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一步步作画,一直不揭谜底,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强,最后谜底揭开,绘画的基本方法孩子们也学会,并在一开始的布局上再创造,也更激活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同时在开始时,每个孩子的构图定位都不同,这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每个孩子的童真表现释放,都是令人惊喜的,多给他们一些合理的引导,热情的鼓励,让他们大胆地去表现心中的简单的感受,也让我们怀一颗童心去看待这些“大师的画”!
【关键词】原始记忆; 象征期
儿童画是人生之初早于语言的情感释放的艺术品,是幼儿通过观察,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愿望。
但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画的特点,面对孩子的胡涂乱抹,自由发挥,往往给予忽视和指责,认为其画的不准、不象、不对,这些看法,造成人才培养的一些误区。有些人在幼儿学画之初,便认为孩子将教师的示范画画的像便是最好,而总将幼儿的创造发挥视为“异端”,甚至
在家庭辅导中也是让孩子将范画内容反复地画。对于构图把握不准确的孩子
来说,这么反复练习还有意义。而家长往往一味追求形象,结果因小失大,形象
了,天真幻想、自由胆大却没了,生动有情的画便也没了。要知道幼儿时期是人
生相对独立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天性中带着人类先天遗传的原始记忆,
有未被污染和扭曲的纯真,有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最直接、最好奇的求知欲望及
表现能力。这种人生之初的朴实无华、原始简单的情感个性表达正是一切艺术
孜孜以求的精髓。
绘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分辨观察能力,例如看一个花园,简单地认
识红花、绿叶,这种观察对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作用并不太大,但如果引深、启发
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对比分辨不同颜色形状的花、颜色深浅变化的叶子、不同
颜色的草,这种更细致的观察,可让幼儿通过努力来表现内容,激发表现欲望,
而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幼儿细心观察,发现新奇的能力,
完善语言组织能力。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模仿,并苛求逼真,这在幼儿时期是不可取的。试问学前幼儿的智力开发,应是以保护开发想象力和培养兴趣创造为主呢?还是以知识技法训练为主呢?对于强调记忆的学科来说,许是后者,但对于更重视感受和想象的绘画来说,儿童进行美术活动的目的不是成为绘画作品的
复印机,而是要成为一个能自由释放人类天性的艺术大师。
对于学画的人来说都懂得这样一句话“无法定法,法随心定”,这对幼儿
来说也是一样的.画没有好坏之分,只看孩子是否尽展其纯真和无拘无束的感受。例如有的孩子想让老虎跑得更快就给老虎画上六条腿,这是多有趣的想象。若在有些人求象的认识下,是否还会留下那充满神奇、充满创造力的“两条腿”呢?幼儿时期,孩子是无拘无束的创造者,是不点自通的“艺术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渐渐不敢画了,因为他们害怕画得不象,不敢发挥想象来表达真情实感,何况“年龄大了要画得更像”的要求约束着这些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本应是绘画的主人,自由支配想象的翅膀任意去飞,表现他们眼中的美丽,说他们最想说的童谣。对一些孩子来说,年龄越大,创造思维越被禁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慢慢对以前的无拘无束感到不满足,这需要教师、家长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启发鼓励孩子在作品中表现个性、情感。
若只看重形象,日久天长就容易让孩子心中产生“象就是好”的错误观念,一味模仿,作品中一点情感和创意都没有,从而失去作品应有的灵魂。正如大画家廖冰兄先生说:“很可能把孩子教成只会拾人唾余,墨守成规的画匠,无论学的再多技巧,也只能画出无情的图,而不能画出有情的画”。绘画不是照相机,不是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对原物的再创造。幼儿的绘画目的并非要创造出惊人的作品,而是要表达自己的那份感受,表现完了内心就无比高兴,加上老师的鼓励、适当的指导和启示,他们的绘画兴趣越来越浓。
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不能教,而是不能过早地往画得象上去教。兒童美术的教是要在游戏中让幼儿尽情的玩,尽情地体会感受,玩时尽兴,画时尽情挥洒。教师在“游戏”中启发诱导,“不教而教”。过早地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视技法训练为教学重点,难免不再走“应试教育”的套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忠实原作、忠实于物象的教学,只注重了孩子眼中的世界,而忽略了孩子心中的世界。
三至五岁的孩子思维正处于象征期,对于外界的认识,有许多无法用经验和技法表达的地方,他们就会自己创造个图形符号来表示。人们都认同孩子有创造力很好,可对于孩子们创造的语言,为什么总不会怀颗童心去耐心解读呢?幼儿学画,先要感知客观事物,没有自己的直觉,是无法认识事物的。而不认识事物只模仿教师范画亦步亦趋的临摹,情感无法产生,没有情感的作品,也就无法感人。这样的画,在孩子看来是“作业”,不是游戏。我常让班里的孩子任意自由地想象;下雨天,孩子们给太阳公公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下雪了,我让孩子们去想是谁送给我们一个童话世界……所有这些都变成了孩子笔下美丽的画。孩子喜欢在教室外水泥地上、瓷砖上、冰糕棍上绘画。我发现绘画材料、环境的改变会让孩子们更兴奋,更投入地去作画,可见孩子们是将绘画当成游戏,乐此不疲了。学与玩是相辅相成的,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去了解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孩子天性爱玩,玩是孩子的全部,要画“玩”,我就让他们先玩,不带任何负担的玩。比如玩老鹰捉小鸡,让孩子们尽情玩过之后,回忆玩时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因为人物就是他们自己,这就更会引发孩子们浓厚的表现欲望。记得有一次教孩子们画孙悟空,当时我启发引导幼儿想象如果孙悟空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希望孙悟空作些什么呢?孩子们十分积极踊跃地说:“我想让他带我飞上天”、“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我又提醒孩子们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这么快,我们让他送信好不好?于是孙悟空邮递员的画跃然纸上,孙悟空把我变成狮子王、孙悟空抓小偷、孙悟空盖高楼……一幅幅天真可爱的画呈现眼前。同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的笔下又发生了许多新奇的故事。这节课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很高,越画想象力越丰富,孩子们喜欢画自己看到过的东西,画自己了解、熟悉的事物,最重要的是画自己对其的感受。画我的爸爸,一个孩子不喜欢爸爸抽烟,便将整幅画的背景用黑色乱抹一气,这就是幼儿的情感释放,不喜欢的事物,就用他们眼中不美的色彩、方式去表达。在现在的教学中,我很少演示,往往也不告诉幼儿今天画什么,只让幼儿较自由的随着我的思路去做。例如画小朋友跳绳,我先让幼儿在纸上随意找个位置画圆,挨着圆找个地方画三角形、方形、梯形、椭圆……什么形状都可以,画完添画胳膊、腿。即而将这个小朋友画完整,画不完整画部分。于是站着的、躺着的、千奇百怪的小人便出现了。这时我告诉幼儿我们要画小朋友跳绳,让幼儿添画完整。有的孩子可能会因将小人画得太靠纸边,没位置画绳子,我就让他将这个小人当做在一边玩的或看的,让他在画一个跳绳的,提醒他这次注意安排。有的孩子因将小人化成躺着的,便改变横竖构图。这种教法,让孩子们一开始就带着疑问去上课“今天老师叫我们画什么?”,一下子就能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一步步作画,一直不揭谜底,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强,最后谜底揭开,绘画的基本方法孩子们也学会,并在一开始的布局上再创造,也更激活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同时在开始时,每个孩子的构图定位都不同,这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每个孩子的童真表现释放,都是令人惊喜的,多给他们一些合理的引导,热情的鼓励,让他们大胆地去表现心中的简单的感受,也让我们怀一颗童心去看待这些“大师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