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废的敦煌 河西走廊上,一切都在远去……
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它坐落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止着鸟儿的翅膀和人类前进的步伐;茫茫无涯的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在它的西部,像是一群猛兽,灰沉沉的眼睛一直死盯着这块晶莹璀璨的土地;在敦煌的东面,敞开来一片百余公里的戈壁,抵达瓜州,穿越河西腹地,直指中原。
关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可以用4个要素来概括,那就是:“控制西域、制衡漠北、全陕之咽喉、边地之大门”。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洗礼和环境的破坏,从前的那些营房,那些马,那些充满愁思的征人全都远去了,巨大的荒芜正在一步步逼近敦煌,就连那些大大小小不可计数的城堡,也全都无一例外地搁浅在了沙漠戈壁的盐渍之中……
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由于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着保护区东移1~4米,专家预测:用不了50年,敦煌就会被沙漠吞没,敦煌就会成为第二个楼兰……
废弃的丝绸之路缅怀一个王朝的坚挺背景
汉代以来,文化和经济的广泛交流成就了敦煌。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从长安出发,迤逦而行,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敦煌是咽喉要津,它深居戈壁大漠,却敞开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旅行者等,天苍苍、野茫茫的土地,人类文明的光芒泽被四方。
然而,战争的侵扰,人类的开发,却把敦煌变为了一个疲惫的行者,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数以万计的宝贵文物流失国外,成为国学之伤心史;本世纪刚刚曙光勃发,敦煌的生态问题就日益严峻地摆在面前——比如,敦煌深处的那些废弃城堡,它们如同巨大的惊叹号,恐怖的阴影中,覆盖了无限的荒凉,向人们敲响了敦煌生态恶化的警钟。
敦煌的夏天永远是火辣辣的。绿洲的绿荫下果实丰满,像莫高窟唐代塑像和壁画中华丽的女人。但是,今天的人们站在那些孤零零的烽火台下,已很难想象,这空阔大地上的大片黄土,曾经容下过一个王朝坚挺的背影。
中华先祖的脚印早已被风沙和岁月抹平,沿着现代的柏油马路,出敦煌西南70公里,绿洲散尽,一片亘古的荒漠横亘在眼前——这便是开通于纪元前,喧嚣忙碌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这里曾送出了无数商旅驼队,迎来无数九死一生的将军戍卒。它几乎是悲凉、愁苦、思乡、送别、欢乐、喜悦、回归等种种复杂情感的象征。
早在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奔波于这条道路,历时数十年,创造了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0年,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的随从、仪仗、陪嫁、香奁,从这里浩然西去,一股烟尘充斥着历史的悲哀,“和亲”的字样,犹如几滴晶莹剔透的眼泪,掩藏于典籍的深处。
不过,当公元399年,65岁的东晋高僧法显从这条路线越过风雪的帕米尔时,环境就已经开始恶化了:那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所有的绿洲水源都已干枯,变得无法通行,随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它坐落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止着鸟儿的翅膀和人类前进的步伐;茫茫无涯的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在它的西部,像是一群猛兽,灰沉沉的眼睛一直死盯着这块晶莹璀璨的土地;在敦煌的东面,敞开来一片百余公里的戈壁,抵达瓜州,穿越河西腹地,直指中原。
关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可以用4个要素来概括,那就是:“控制西域、制衡漠北、全陕之咽喉、边地之大门”。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洗礼和环境的破坏,从前的那些营房,那些马,那些充满愁思的征人全都远去了,巨大的荒芜正在一步步逼近敦煌,就连那些大大小小不可计数的城堡,也全都无一例外地搁浅在了沙漠戈壁的盐渍之中……
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由于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着保护区东移1~4米,专家预测:用不了50年,敦煌就会被沙漠吞没,敦煌就会成为第二个楼兰……
废弃的丝绸之路缅怀一个王朝的坚挺背景
汉代以来,文化和经济的广泛交流成就了敦煌。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从长安出发,迤逦而行,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敦煌是咽喉要津,它深居戈壁大漠,却敞开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旅行者等,天苍苍、野茫茫的土地,人类文明的光芒泽被四方。
然而,战争的侵扰,人类的开发,却把敦煌变为了一个疲惫的行者,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数以万计的宝贵文物流失国外,成为国学之伤心史;本世纪刚刚曙光勃发,敦煌的生态问题就日益严峻地摆在面前——比如,敦煌深处的那些废弃城堡,它们如同巨大的惊叹号,恐怖的阴影中,覆盖了无限的荒凉,向人们敲响了敦煌生态恶化的警钟。
敦煌的夏天永远是火辣辣的。绿洲的绿荫下果实丰满,像莫高窟唐代塑像和壁画中华丽的女人。但是,今天的人们站在那些孤零零的烽火台下,已很难想象,这空阔大地上的大片黄土,曾经容下过一个王朝坚挺的背影。
中华先祖的脚印早已被风沙和岁月抹平,沿着现代的柏油马路,出敦煌西南70公里,绿洲散尽,一片亘古的荒漠横亘在眼前——这便是开通于纪元前,喧嚣忙碌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这里曾送出了无数商旅驼队,迎来无数九死一生的将军戍卒。它几乎是悲凉、愁苦、思乡、送别、欢乐、喜悦、回归等种种复杂情感的象征。
早在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奔波于这条道路,历时数十年,创造了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0年,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的随从、仪仗、陪嫁、香奁,从这里浩然西去,一股烟尘充斥着历史的悲哀,“和亲”的字样,犹如几滴晶莹剔透的眼泪,掩藏于典籍的深处。
不过,当公元399年,65岁的东晋高僧法显从这条路线越过风雪的帕米尔时,环境就已经开始恶化了:那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所有的绿洲水源都已干枯,变得无法通行,随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