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了,老师瘦长的身影时常浮现在眼前。
初见老师,好像是高中第一天的第二堂课。老师一袭蓝布中山装,套在他瘦高的身上显得有点肥大,背又有点佝偻,因此更显滑稽。就这么站在教室门口猛吸烟,等到第二遍铃声响过,扔掉烟头,带着不太自然的微笑走上讲台,然后在黑板上手书三个大字“左郁文”,清秀的行书,像他身躯一样瘦,看手势像是用尽全力在写,但字迹却缺少遒劲的力度。老师说,这个名字是祖父给起的,出自《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句。第一印象是老师有点腼腆,像个农民。
一个星期后,老师的底细就基本摸清了。
学校为升学率计,招来了两个民间能人,一个是刘礼吾,另一个就是左郁文。刘礼吾是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学者风度,据说砖头厚的书籍能够倒背如流。有从仙槎桥来的同学,说左老师原来是个铁匠,家庭出身是地主富农之类的,反正是那个时代在政治上抬不起头的。考大学是高分,但未被录取,就因出身问题,现在在研究明史,准备报考研究生等等。
老师上课一般是不带讲义的,一根粉笔,一把刷子,写得少,讲得多,精彩处手舞足蹈。不过,难得见他激动一回,总是那么轻言细语,就算是我们这帮坐在后排的捣蛋角色干与课堂无关的事,他也顶多是带着一脸调侃的笑容,边讲课边从你身边走过,看你的眼神里没有愤怒,没有责备。我从他眼神里读到的是父兄般的抚慰,也有对少年心性的理解,当然也带有那么一丝对不谙世事的晚辈的轻蔑成分,似乎在说:“你那么点小把戏,别在我面前出丑了,早就看破你了。”实在不行,他就开始讲故事,名人佚事、诗词典故等,经他嘴里说出来,就有了一种不同的味道,往往这个时候是教室里最安静的时候。有时候也玩点文字游戏,像成语接龙、拆字对联等等,曾经掀起过一阵对联热,同学们到处收集那些“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清明挂青,子打纸,坟前焚钱”之类的奇联、怪联。说来好笑,有时课堂纪律好了,老师不讲故事了,我等几个就会商量着:是不是该促进一下了?
现在想来,在文字方面受益最大的应该来自左老师,虽然老师不教我们语文,但老师教给我们的语文知识比他的正课似乎更多,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左老师早有示范。
在我所有的老师中,左老师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但说来惭愧,自从参加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老师,也没有联系过。近几年时常在报上看到署名“左郁文”的文章,完全是大家手笔,不敢肯定就是老师写的,世上同名同姓者多矣。再者,老师一个文弱书生,那么温文儒雅的一个人,性格内敛,未必能写出那么多锋芒毕露的文章来。还有一点,就是始终难以把当官和老师联系起来。另外,自己也有一些自卑的想法,在老师那受教颇多,到如今一事无成,总觉得难以启齿。所以几次想打电话证实一下,总是犹豫难决。
斯人已逝,此心戚戚。说什么都是无用的了,唯有用心去体会老师的精义,做个纯良真诚的人。
初见老师,好像是高中第一天的第二堂课。老师一袭蓝布中山装,套在他瘦高的身上显得有点肥大,背又有点佝偻,因此更显滑稽。就这么站在教室门口猛吸烟,等到第二遍铃声响过,扔掉烟头,带着不太自然的微笑走上讲台,然后在黑板上手书三个大字“左郁文”,清秀的行书,像他身躯一样瘦,看手势像是用尽全力在写,但字迹却缺少遒劲的力度。老师说,这个名字是祖父给起的,出自《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句。第一印象是老师有点腼腆,像个农民。
一个星期后,老师的底细就基本摸清了。
学校为升学率计,招来了两个民间能人,一个是刘礼吾,另一个就是左郁文。刘礼吾是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学者风度,据说砖头厚的书籍能够倒背如流。有从仙槎桥来的同学,说左老师原来是个铁匠,家庭出身是地主富农之类的,反正是那个时代在政治上抬不起头的。考大学是高分,但未被录取,就因出身问题,现在在研究明史,准备报考研究生等等。
老师上课一般是不带讲义的,一根粉笔,一把刷子,写得少,讲得多,精彩处手舞足蹈。不过,难得见他激动一回,总是那么轻言细语,就算是我们这帮坐在后排的捣蛋角色干与课堂无关的事,他也顶多是带着一脸调侃的笑容,边讲课边从你身边走过,看你的眼神里没有愤怒,没有责备。我从他眼神里读到的是父兄般的抚慰,也有对少年心性的理解,当然也带有那么一丝对不谙世事的晚辈的轻蔑成分,似乎在说:“你那么点小把戏,别在我面前出丑了,早就看破你了。”实在不行,他就开始讲故事,名人佚事、诗词典故等,经他嘴里说出来,就有了一种不同的味道,往往这个时候是教室里最安静的时候。有时候也玩点文字游戏,像成语接龙、拆字对联等等,曾经掀起过一阵对联热,同学们到处收集那些“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清明挂青,子打纸,坟前焚钱”之类的奇联、怪联。说来好笑,有时课堂纪律好了,老师不讲故事了,我等几个就会商量着:是不是该促进一下了?
现在想来,在文字方面受益最大的应该来自左老师,虽然老师不教我们语文,但老师教给我们的语文知识比他的正课似乎更多,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左老师早有示范。
在我所有的老师中,左老师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但说来惭愧,自从参加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老师,也没有联系过。近几年时常在报上看到署名“左郁文”的文章,完全是大家手笔,不敢肯定就是老师写的,世上同名同姓者多矣。再者,老师一个文弱书生,那么温文儒雅的一个人,性格内敛,未必能写出那么多锋芒毕露的文章来。还有一点,就是始终难以把当官和老师联系起来。另外,自己也有一些自卑的想法,在老师那受教颇多,到如今一事无成,总觉得难以启齿。所以几次想打电话证实一下,总是犹豫难决。
斯人已逝,此心戚戚。说什么都是无用的了,唯有用心去体会老师的精义,做个纯良真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