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X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提高林业综合性人才培养水平,针对林业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及林学专业《森林病理学》课程发展现状,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了《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过程。建设中应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师团队质量;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逐渐使课程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编写本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完善教材体系;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教学实践,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性;课程考核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并强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队伍质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105-03
  《森林病理学》是农林院校森林保护专业、林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1]。《森林病理学》发展历史悠久,是林业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及林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它林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自上世纪50年代开课以来,《森林病理学》不断进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在随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林木病害研究取得的成功及重点关注松材线虫、薇甘菊等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取得的研究进展,来满足专业知识要求的同时,还结合该专业的定位,与该专业的特色方向相适应。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巨大推动作用[2]。在高等林业院校中加强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体系的政策环境下,《森林病理学》课题组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加强《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探讨《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过程。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959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设立了森林植物保护专业,当时由于是新设专业,没有统一的教材。经过不断发展,目前相继引进相关专业优秀人才30余人,90%都有博士学位。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理论素质,课程组教师根据开课的专业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结合生产实际,一直致力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参与教学建设及改革。近年来,课程组成员参与《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教学实践与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1)实行“指导教师制度”和“教师互评制度”。组织一些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授或副教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以提高课程讲授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教师互评活动,结合学校中期考核,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被同行教师听课不少于2 次,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进修、出国访问、攻读学位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目前课程组有3 人次到美国、加拿大及新西兰相关高等院校参加合作研究,1 人次到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有10 人次参加相关的教学科研会议。
  3)注重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为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引进具有相邻学科知识背景和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优势的年轻教师,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以满足本课程综合性知识背景的要求。
  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3]。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专业特色,自2009年起对《森林病理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习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了2012 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1 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森林病理学》的知识模块分森林保护学专业必修课程和林学专业必修课程。森林保护学专业必修课程阐述林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害发生的条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林木病害发生的现象、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害的防治措施,并重点讲述种子和苗木(种实腐烂、苗木茎腐病)、叶部和果实(白粉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叶畸形类、锈病类、煤污病类等)、枝干(锈病类、枯萎类、溃疡病类、丛枝病类、肿瘤病类)、根部及果树主要病害等。对各种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及外来入侵的植物病害病原、杂草和防治方法进行全面论述。林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林木病害危害特点、病原生活史、林木病害发生的侵染循环、森林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林木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森林病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林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林木病害防治问题,并具备一定从事森林病害研究的能力。
  2.2 实践课教学内容
  《森林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4,5]。课程实习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中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对于林学专业,实验为8 周(16 学时),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林木叶果类真菌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其它病原引起的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细菌、病毒、毛毡病、藻斑病及线虫病害等);林木枝干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林木根部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立木和木材腐朽及腐朽菌的识别;外来入侵林木病害病原及杂草的调查和观察;病原真菌的潜伏侵染试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深刻理解林木病害的症状、病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中结合重点课程的建设及生产实际工作,不断丰富充实教学素材,完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成员注重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广泛收集林业生产中常见的林木病害种类用于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方面,结合该课程的实用性、动态性和区域特点,针对当前林木病害发展的趋势和云南森林病害的特点,对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订,使之在内容与学时结合恰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方面具有区域特色。结合省级教学团队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组教师集体自制了适合森林保护、林学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及大量录像、纪录短片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同时,结合生产实践的需求,建立昆明金殿林场、楚雄紫溪山林场、宜良小哨林场等教学基地,为该门课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线的实践教学现场,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方式,进行林木病害标本的现场考核等,考核学生对林木病害种类的识别能力;调整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值。课程组每学年定期开展2~3次教研活动和教学资源收集活动,对学科动态、产业发展、生产中的林木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交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重点课程建设,课题组主要成员编写完成了教学参考书籍。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课题组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和动画于一身,具有生动形象、可视性强、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7]。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模型、幻灯片、科研资料展播等,直观、形象地展示林木病害宏观症状及微观病原的结合等,使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兴趣。
  2)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森林病理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为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尝试对尚未讲授的内容予以表述,老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与学生互动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森林病理学》的积极性和热情[8]。同时,课堂教学中穿插小组讨论,每组5~8 人,鼓励不同小组相互质疑、提问,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9,10]。
  3)章节讲授与专题报告相结合。部分章节除讲授书本内容外,还结合科研新成果进行专题报告,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经典理论的同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为以后从事相关科研及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课程组主讲教师90%具有博士学位,并承担着相关的科研工作。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结合实践进行讲解,内容生动;实验教学在科研现场展开,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11,12]。
  4 教学条件
  1)选用优秀教材。《森林病理学》课程所用的教材为叶建仁等主编的教材,均为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同时结合区域性特点,本课程还参考了周仲铭主编的《林木病理学》及该课程组自编的实验及实习指导书。
  2)实践性教学环境。云南省森林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能保证森林病理学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13]。
  3)网络教学环境。云南省森林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现有计算机50 台,并配备各种应用软件,为《森林病理学》理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较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便于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及科研成果,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补充各种图书资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西南林业大学购置了大量参考书及期刊,另外,学校图书馆拥有与本课程相关的中、外文图书及中国学术期刊,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5 《森林病理学》课程的建设目标与步骤
  1)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稳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将《森林病理学》课程建设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占有优势的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步骤。第一,通过积极引进学历高、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鼓励和资助现有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所进修,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第二,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对森林病害宏观症状及病原的微观形态和病害的防治等基本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编,为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第三,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现有实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实验管理及改善教学环境。
  3)在三年时间内实现课程资源全部上网。每个精品课程都需有全程录像的课程网站,内容包括现场教学录像、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指导等课程建设资源,课程资源将全部上网,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张杨珠.《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4):22-24.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
  [3]朱晓慧.谈谈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1):105-107.
  [4]赵丽,张东,尹国勋.《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104-105.
  [5]梁建萍.《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68-169.
  [6]姜培坤,徐秋芳.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1):71-72.
  [7]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5):64-65.
  [8]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6):41-42.
  [9]宫渊波,罗承德,冯茂松,冉华.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32-34 50.
  [10]王宁,王鹏,辛刚,等.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调查与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59-161.
  [11]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段巍巍.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农业推广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12]柳维扬,高艳红.《土壤学》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08-109.
  [13]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22):58-59.
其他文献
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想:爱究竟是什么呢?我对爱究竟了解多少呢?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觉得自己是在老生常谈,我们对这个话题谈论得太多了,以至于人们现在已经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了。  我确信这是我知道的爱:电影《真爱至上》的编剧们是对的,他们认为爱就在我们的周围,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机会。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对此视而不见,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对什么是爱和爱
正确的人生?  就是从来没有错误,没有挫折,没有失败的,完美人生。    结婚蜜月旅行,他们去了泰国。何柳第一次出国,天,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还有这么大的世界自己没有见识过,没有享受过,就这么早早结婚了。回来,何柳便怀孕了,何柳想,也好,有个孩子绊住心,这就算进了保险箱。在家待产的日子,何柳觉得无趣,她不觉肚子里的小生命和她有任何关联,它更像一个保险箱,是一个婚姻长久存在的证明。她顺利产下一子,公公
在我租住的楼盘对面,有一家豆腐小吃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那里吃一碗豆腐花,细细的柔柔的软软的豆腐花,每每吃到嘴里总有种异样的感觉。   我的室友涛不理解:“天天吃豆腐花你不腻啊?那玩意儿有什么好吃的?除了口感好些外啥味道也没有。”室友说得对,豆腐花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垂涎之处,制作工艺也很简单,只不过是把黄豆磨成浆、倒到锅里煮沸腾之后,再用卤水把从豆渣中挤出的浆水点一点,待几分钟豆浆凝成了块儿状后
[摘要]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为华文地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质量保障、评价机制与奖励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之处。在研究生科研水平质量保障方面,两校关注研究伦理问题,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和服务并且有着严格的学习休假规定;在评价机制方面,两校认为课程学习是关键,学位论文是核心;在奖助政策方面,两校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支持以奖学金为主,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并为其提供贷款。香港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那么,作为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学习参与,会对学生深造意向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通过SERU数据探讨这一问题发现,在背景变量上,父母文化水平、性别、专业和年级对学生深造意向有着显著影响。通过对学习参与的聚类分析,发现三种类型学生:游离型、习惯导向型和互动参与型,其中,后两种类型的学生皆有较高的深造意向。由此,本科教育改革需要增加大四学生的学习热情
2000年暑假。自以为也算是人才的我到了广州才意识到,真个是糟塌了这两个字。内地的那所高中,尽管工作生活死水一潭,毕竟是有保障的。  总算有一家书店的老板要见我。这将是我最后的机会,如果再被拒绝,我只能睡马路了。书店营业员该不会也需要经验吧?广州人真是势利,我只有教书的经验。下午5点钟,我准时来到那家“三味书屋”。当店老板得知我以前是高中语文教师时,狐疑地上下打量了我一下。我生怕他拒绝,马上拿出自
8月11日,贵州省大数据领域技术榜单“多源数据融合集成与分析技术”项目启动会暨公共大数据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这标志着该榜单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多源数據融合集成与分析技术”榜单项目,立足贵州大数据在政务、商业、民生等领域的有效应用,研究解决食品安全云、智慧旅游云等贵州“7 N”云工程及数据铁笼等实施过程中在数据融合中缺乏统一的数据表达方法、有效的数据融合方法等关键问题,突破多源数据深度融合与集
姐姐大我四岁,我上一年级时,她已经上五年级了。每天都是她带我去学校,放学后等我一起回家。父母整日里为生活奔波忙碌,我的生活起居都是姐姐照顾,她还像个小老师一样,每天监督我写作业。  小时候姐姐对我特别好,她会想办法帮我解决和处理所有麻烦和困难。就连父母偶尔买给我们的零食,她也会留下一部分给我,那时家里经济拮据,我们少有零食吃。我知道姐姐也是喜欢吃零食的,但宁肯自己不吃,也要留给我。  从小到大,姐
摘要 运用调查法对三峡大学课堂PPT教学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五个方面呈现了其调查结果:师生对课堂PPT教学应用的接触和认知情况;教师PPT教学应用的原因;教师PPT课件的制作情况;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影响PPT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并简要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 大学课堂;PPT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摘 要] CDIO 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基础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与技能、科学思维与方法、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CDIO理念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构建融教学理念、实践主体、实践过程、实践层次、评价机制的“五位一体”CDIO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CDIO教学理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