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水稻土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特点与长期固碳效应

来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ong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田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土有机碳循环既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土壤肥力的基础,又与土壤固碳功能、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密切相关。近10年来,本研究团队以探讨水稻土固碳(肥力提升)与减排科学原理为目标,瞄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控制阀"假说与"激发效应"、水稻土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等前沿性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遵照以典型案例(典型景观单元和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揭示区域水稻土有机碳演变基本规律与固碳潜力,借助模拟试验阐明水稻土长期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运用同位素示踪和生物分子技术,系统研究了亚热带水稻土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与长期固碳效应。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水稻土有机碳处于持续增加状态,增幅达60%,年平均固碳速率为0.28 t/hm2,具有明显固碳效应;且水稻同化"新碳"的输入抑制了水稻土原有有机碳的矿化,表现出明显的负激发效应,证实了亚热带水稻土的"阻滞效应"。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贡献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特征;发现水稻光合碳向土壤微生物快速转移,同化根际碳的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发现稻田土壤具有微生物光合同化大气CO2并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的能力;农田土壤固碳功能种群主要包括固碳细菌和藻类。阐明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了"水稻—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机理,以及土壤C、N、P等元素耦合的微生物计量学调控机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土壤芯片并实现了土壤微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动态模拟和监测。提出基于丘陵区稻草"易地还土"和稻田施用生物质炭的固碳减排新措施。研究成果为亚热带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生产力提升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其他文献
研究了栀子蓝色素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耐氧化还原性和pH值稳定性,并就食品中常见的几种金属离子:Fe3+、Fe2+、K+、Na+、Zn2+、Mg2+、Cu2+、Al3+和常用添加剂对蓝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色素性能
对国内外典型科研用HPLC级的甲醇、异丙醇和乙腈中的有机杂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非目标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每一种HPLC级高纯有机试剂而言,使用原液样品进行非
多功能的场馆是高校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师生开展群体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提高场馆的管理效能与服务水平,针对近些年高校场馆呈现出现
<正> “故事”与“话语”是当今西方叙事学理论中较为常见的描述叙事作品两个对应层次的概念。叙事作品的意义在很大程序上来源于这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两分法来描述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进入下水道并转化为污泥,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污泥无害化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污泥标准中的无害化要求,对污泥生物处理无害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
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具有纳米结构的碳化硅(SiC)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吸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所制备薄膜的结构、形貌以及
“日暮思归”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普遍主题,“日暮”则“思归”仿佛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从《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