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化学习题教学是把知识、技能、思维和方法联系在一起,对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分析与应用。通过习题教学活动,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及时反馈评价与互补完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通过化学习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想法。
问题列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思维等突出问题。
学习目标模糊而不具体 日常的教学练习内容不能结合“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课型特点,选择习题盲目,仍将难题和繁题作为练习的重点出现,既远离了新课标要求,又对习题练习的深广度把握不到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存在随意性,整堂课下来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不透,缺少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磨灭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课堂练习形式单一乏味且缺少创新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言堂”现象依然严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低。教师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只关注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习惯的养成,遇到难题,教师急于提示、遏制学生思考问题。这种形式下,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习化学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 化学式的写法同英文中的字母写法一样,所以有些学生在拼读化学式时满口的英语,比如说H2O,学生通常念H、2、O,但正确的拼读是“氢二氧”;还比如化学方程式中说一个二氧化碳和一个碳反应生成两个一氧化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说1mol二氧化碳和1mol碳反应生成2mol一氧化碳。表达反映了思维,表达错了证明学生理解错误。
策略实施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关爱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善抓本质,追根究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够逐步深入,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深刻地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1mol水的体积是22.4L;B、1molH2所占的体积一定是22.4L; C、在标准状况下,NA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D、标准状况下,28gN2和CO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首先了解笔者所讲的标准摩尔体积只是针对于气体,这样的话A答案,水是液体,可以排除;B答案22.4L是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做题时一定要注明其条件,所以也可以排除;C答案分子到底是什么不明确,所以也排除;最后得出答案为D。
联想类比,多解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善于从多种角度多学科综合、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既要了解事物间的相似点,也要辨析其不同点,从而逐步掌握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普遍思维规律和辨证思维规律。例题: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两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酸雨。问:(1)试述酸雨的形成过程,并写出反应式;(2)酸雨导致水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3)熟石灰的悬浊液、澄清石灰水、浓NaOH溶液都能吸收废气中的SO2,从净化效果、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你认为用哪一种试剂比较合理;(4)请提出两条防止酸雨的措施。此题回答,要融合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并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善于变通,运用自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做习题时能够从实际条件出发,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运用一般原理原则,如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机智地从多个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从中寻找一种最佳方案。
快速准确,迁移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尤其是中考和高考,化学习题是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在一道题里,这就需要学生反应灵敏,接受信息迅速,面对纷杂的局面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知识与技能迁移迅速,能迅速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准确迅速地做出结论。
标新立异,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平时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遇到疑难或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对问题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见解。
变换角度,激发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做题时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经过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信息,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
问题列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思维等突出问题。
学习目标模糊而不具体 日常的教学练习内容不能结合“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课型特点,选择习题盲目,仍将难题和繁题作为练习的重点出现,既远离了新课标要求,又对习题练习的深广度把握不到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存在随意性,整堂课下来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得不到突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不透,缺少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磨灭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课堂练习形式单一乏味且缺少创新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言堂”现象依然严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低。教师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只关注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习惯的养成,遇到难题,教师急于提示、遏制学生思考问题。这种形式下,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习化学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 化学式的写法同英文中的字母写法一样,所以有些学生在拼读化学式时满口的英语,比如说H2O,学生通常念H、2、O,但正确的拼读是“氢二氧”;还比如化学方程式中说一个二氧化碳和一个碳反应生成两个一氧化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说1mol二氧化碳和1mol碳反应生成2mol一氧化碳。表达反映了思维,表达错了证明学生理解错误。
策略实施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关爱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善抓本质,追根究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够逐步深入,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深刻地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1mol水的体积是22.4L;B、1molH2所占的体积一定是22.4L; C、在标准状况下,NA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D、标准状况下,28gN2和CO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首先了解笔者所讲的标准摩尔体积只是针对于气体,这样的话A答案,水是液体,可以排除;B答案22.4L是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做题时一定要注明其条件,所以也可以排除;C答案分子到底是什么不明确,所以也排除;最后得出答案为D。
联想类比,多解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善于从多种角度多学科综合、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既要了解事物间的相似点,也要辨析其不同点,从而逐步掌握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普遍思维规律和辨证思维规律。例题: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两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酸雨。问:(1)试述酸雨的形成过程,并写出反应式;(2)酸雨导致水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3)熟石灰的悬浊液、澄清石灰水、浓NaOH溶液都能吸收废气中的SO2,从净化效果、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你认为用哪一种试剂比较合理;(4)请提出两条防止酸雨的措施。此题回答,要融合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并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善于变通,运用自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做习题时能够从实际条件出发,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运用一般原理原则,如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机智地从多个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从中寻找一种最佳方案。
快速准确,迁移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尤其是中考和高考,化学习题是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在一道题里,这就需要学生反应灵敏,接受信息迅速,面对纷杂的局面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知识与技能迁移迅速,能迅速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准确迅速地做出结论。
标新立异,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平时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遇到疑难或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对问题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见解。
变换角度,激发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做题时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经过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信息,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