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经典学写作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诗文的表现手法,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去。学习赋、比、兴的手法,有助于写好作文的开头,使文章开头意境优美,文采飞扬,还能入题快捷,引人入胜。学习古代诗文“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可以让同学们思维飞扬灵动,使文章思路清晰严整。学习骈文的句式、修辞艺术,构造骈散结合、长短搭配的错综句式,可使句子音韵和谐、节奏铿锵、灵动自如,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  赋比兴  作文开头  骈散结合  长短句结合
  经典诗文闪烁着古代贤哲的思想光芒,奔涌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源泉,是中华文明光芒四射的瑰宝。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价值方面来说,经典诗文都值得我们后人用心学习。
  本文仅就如何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写好文章开头,如何运用“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写结构,如何运用骈散结合、叠词叠句写出句子的音韵,谈谈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跟着经典学写开头
  《诗经》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我们不妨研究并学习一番。比,即比喻;兴,指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对象。通常“比”和“兴”是不可分割的结合体,叫“比兴”。
  比如《关雎》,这是一首叙述美好爱情故事的民间恋歌。女子很美好,爱情故事很美好,当然环境也要很美好,才能很好地烘托。我们看诗歌开头选取故事发生地的特定景物:河水,清凌凌的河水;沙洲,草木葱茏的沙洲;雎鸠,雌雄相依、相和而鸣的雎鸠。这些景物对这美丽的爱情故事,对这“窈窕”的“淑女”具有比喻、媒介、联想、烘托,以至于象征的作用。细细揣摩,这四句诗,有所闻,所见,所慕,所思;交代了地点,交代了事由,交代了人物,渲染了气氛。真是意境优美,主旨鲜明,语约义丰,堪称作文开头的典范。
  同《关雎》一样,《蒹葭》的开头也描写了特定场景:蒹葭苍苍,霜色洁白的秋晨,同时交代记叙的要素,引出主要写作对象,引出凄美的爱情故事。
  赋,直言其事,是《诗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当于现在的铺叙,作文的开门见山。赋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看《诗经》的另一首叙事诗《伐檀》的开头是怎么“赋”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诗句开篇直接交代地点、事件等要素,描写了劳动的场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给人十分直观的感受。
  其他叙事、抒情、说理类的文章有很多直言其事、类似于“赋”的开头,值得借鉴。《岳阳楼记》开篇也是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和事由;《孙权劝学》的开头,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交代了时间、人物、事由。
  综上所述,灵活使用赋、比、兴的手法开头,会使文章灵动优美,气象不凡。我提点小建议:如果先描写特定景物,以托物起兴,渲染气氛,那么第二段要顺势铺叙,交代记叙的要素,引起下文,如《观舞记》《安塞腰鼓》《一着惊海天》等。如果开篇直言其事,交代要素,亮明事由,那么第二段最好描写几句人物或景物,如《散步》《紫藤萝瀑布》等。
  二、跟着经典学布局谋篇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讲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也成为古今作文的常用行文方法。“起”就是文章的开头和总起;“承”是文章的铺承和发展;“转”是叙事过程的波澜或升华;“合”是对文章的议论总结,是结尾。
  诗歌《行路难》起句写李白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变相被逐,在友人饯行饮酒时,心绪茫然,抑郁苦闷。接着,承接“心茫然”,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追梦路上的艰难险阻,将“心茫然”向纵深铺展。李白飞扬的思维、不羁的灵魂、昂扬的激情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而转折,进而信心大增。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时,感情再度波澜顿生——“多歧路,今安在?”反问、反思、顿悟是转折最好的方式。至此,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转”得自然而巧妙。倔强、自信、不屈的李白,绝不是庸庸碌碌的凡俗之人,他那积极入世的頑强,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茫然”,唱出了自信与理想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合”句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开篇交代岳阳楼的建造和作“记”的由来,接着承接岳阳楼写洞庭湖的美景,顺势铺承,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铺张。文章真正的目的是赞美胸襟和抱负高于“迁客骚人”的“古仁人”。因此,第五段转而写“古仁人之心”,最后以“微斯人,吾谁与归”总结,直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委婉规劝好友滕子京。“合”句引人深思。
  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章开篇写琅琊秀、“醉翁”奇,接着“顺承”下去,描写醉翁亭附近的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可谓一气呵成。然而,写景的最终目的是要抒情、言志、写理想追求。因此,文章转而写“滁人”游,太守宴,宾客欢,太守醉。最后“合”——总结,揭示作者的理想追求——“与民同乐”。
  初中生写作时,铺承不是问题;转——写出波澜,写出高度,还是要依据范例,有针对性地规范训练。
  三、跟着经典学着写出语言的音韵美
  陈望道先生说:“把反复、对偶、排比,或其他可有整齐的句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语句,我们称之为错综。”构造骈散结合、长短搭配的错综句式,能够使句子音韵和谐,节奏铿锵,灵动自如。
  我们以蒲松龄《狼》为例,文中尽是灵动明快、短小精悍的句式,读起来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叙事脉络清晰,是不是比那些累赘、拖沓、冗长的句式要明白晓畅得多?
  再看古代写景咏物言志的骈文、散文《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大多句式骈散结合、长短句结合;通篇不只是画面美,语言美,还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现代文学巨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荷塘月色》、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等,语言均骈散结合,音韵和谐,错落有致,长短句搭配,参差中见整齐,灵动而又不失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此外,我们还应当学习古人在写作韵文时,叠句、叠词等反复的辞式,以舒缓节奏,描摹特征,强化情感。
  通常,叠词的恰当使用,可突出景物的柔美、时序的推移、动作的轻灵和情感的宣泄。比如《蒹葭》的“苍苍”“采采”“萋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使用表动作的叠词,会显得动作轻快、和缓,心情愉悦、轻松。比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里,对歌的姑娘“理理发”“拍拍绣花裙”“向大家笑笑”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对歌的年轻女子轻松愉悦,得胜而归的自豪与窃喜。
  写作时,灵活使用形容词性的叠词,有助于突出人、事、物的特征,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人物的情绪状态。比如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写母亲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痛心隐忍时巧妙使用“悄悄地躲”“偷偷地注意着”“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这些叠词,是不是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形象?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描写“春草”时,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等叠词,舒缓了节奏,活化了特征,凸显了形象,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黄京玄.沈从文《边城》的句式修辞艺术[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在人文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个体感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使用微课等数字化资源,能触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共鸣,从而使传统语文教学活动焕发新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微课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和推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摘要:为了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让儿童徜徉在更多的小古文学习和欣赏中。在小学阶段,贴近不同学段儿童认知和发展需要,立足部编课标要求,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小古文走进儿童课堂,让儿童在经典文化的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也为儿童进入更高年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古文 选择 儿童课堂  “小古文”这个词,最初是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的,主要是适合儿童阅读、浅近易懂、篇
摘要:如何进行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以当前实施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需求。以灵活新颖的作业形式,丰富多样的作业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转变作业观念,培养自学能力,最终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个性化 作业 语文素养 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他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为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点,编排在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本文阐述了围绕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应以课后习题为载体,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细读品味、含英咀华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其次,教师应进一步围绕课后习题,总结相应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围绕课后习题适度拓展,设计语言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将学习方法和策略内化为
摘要: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只有博闻强识,成为一专多能的“杂家”,语文教学才能有源头活水,生动有趣。语文学科中涉及许多地理知识,有效地实现语文与地理的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培育语文教师的地理素养,培养语文教师的地理素养可以从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 地理素养 培育路径  一、积淀地理知识  语文学科中涉及许多地理知识。如成语“大江东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人文环境,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社会实践,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巧用信息技术创新经典故事,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聚焦网络平台开发蒙学经典,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秀传统文化 养成 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