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是十七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逻辑教材,为纪念二位作者逝世310周年,本文回顾了该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中的哲学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它在语义学、语言哲学及逻辑学等领域的历史
本文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权力,它具有传播性、渗透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作者从边界概念、等级观念和共同体(国家)意识三方面探讨在战争环境下王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再造及后
本文通过对汉代和宋明儒家学者董仲舒、扬雄、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统一思想的探析,认为强调知行统一,将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结合起来,不仅是中
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
人的认识必须凭借符号,符号的形式、结构对认识起很大作用.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才产生的,因此必然携带着双方的信息意义.当主体凭借符号进行反映时,这种认识的内在矛盾就显
本文在对唐末浙江道教学者罗隐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道教美学思想史上的价值在于其上承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及早期道教美学思想,下与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结合,
"禁忌"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社会,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中,禁忌几乎与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在历来的人为宗教里,禁忌则常常通过教义的
本文先引述了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的方法对53名中国4岁儿童在家庭自由游戏和拼图游戏中与父母的交往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在这些儿童7岁时在实验室里的行为抑制性进行了录像观察,从而考察了在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理应也正在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