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废墟的文学留影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l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晓苏的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中,《成长记》无疑是一个特别的文本。小说巧妙借用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眼光,冷静、客观、平实地呈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社会乱象--人性欲望如脱缰的野马无所约制,恶念如放肆的野草随处丛生,道德缺席,良知蒙蔽,封建思想流毒肆虐,一出出人生早逝的惨剧不断发生。曾有评论者这样描述《成长记》:“少年金门‘启蒙时代’的故事,是一个个平常的、又令人无比感伤的苦涩的人性悲剧故事”,并进而指出“在金门童年、少年的‘启蒙时代’与成长岁月里,他感受到的这些人性悲剧既有荒唐岁月对人性的禁锢,更多的是在生命的自然状态中,原始而愚昧的人性遭致自身的伤害的结果。”[1]的确,小说中不少故事讲述了鲜活生命怎样堕入非正常死亡的早逝悲剧,但若仅仅将这些“人性悲剧故事”归结为“荒唐岁月对人性的禁锢”、“在生命的自然状态中,原始而愚昧的人性遭致自身的伤害的结果”,这样的结论似乎有失简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并非处于蒙昧时期,晓苏笔下的这个榔榆树村庄也绝非沈从文笔下的未经现代文明开化的湘西,这是一个已经开启了现代教育的乡村,从小学、初中乃至高中一应俱全,这里的人们不可能处于“生命的自然状态”,简单地归咎为文革这段“荒唐岁月”或推究为“原始而愚昧的人性”都不甚准确。事实上,小说中叙述的那些乡间上演的人生悲欢,虽然以文革为故事背景,也充斥着批斗、告密、贫穷等文革符号,但人物悲剧的深层意蕴早已超出了文革创伤所能涵盖的意域。假借孩子的眼光叙事,作家成功回避了对叙事意义的阐说,但一个个悲剧仍然将叙事意义执着地导引到中国近现代思想领域。纵览文本,一个小小的榔榆树村庄就是一处传统思想文化已然支离破碎、现代文明思想又无处安身的思想废墟,其间上演的各种社会乱象所折射的正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经历了上半个世纪的巨大变动后演进到七十年代时的社会思想现状。正因为此,读者可以从那些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里寻觅到当时社会思想现状的踪迹。
其他文献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在一线的普通数学教师,必须要接受新课改的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因此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我渐渐地从数学概念的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面对。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教育的活力和变化。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
晓苏的小说集《花被窝》2014年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收入作者十九篇短篇小说.作为他的油菜坡老乡,我读这部小说集感到十分亲切.可惜我是一个数学老师,不懂文学评论.但作
眼睛盯了一天显示器,很是困乏.F下楼打开自行车锁,缓慢地跨上去,自己也不知去哪.在放暑假,校园里见不到几个人.路灯似乎也跟人心一样,昏暗落寞.骑车出了校门,穿过马路,距学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一曲《离骚》一杯酒,叹尽白首少年愁,在屈平那穿越千年的悲叹中,发出的是坚毅不屈的声音.正如他的“心之所善”,都是“哀民生之多艰”,正如他“鸷鸟不群之心”,却是“九死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