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下面就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指导学会提出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读文题时提问题
文题,犹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内含。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有些题目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抓住“飞夺”这两个字,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呢?我认为“飞”一定有它的作用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学生对“飞夺”真实生动的写照体会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掌握看课题提问的方法。并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巩固,逐步养成审题提问的习惯,并使这种本领不断地有所提高。
二、围绕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提问题
学生往往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拉一把,设置有坡度的问题,达到善问的目的。 首先是词语方面,这里不仅指在疏通文字过程中,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也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表达内容有影响的不可缺少的重点词语的质疑。例如教学《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可启发学生:“围绕这个词语可以提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其次是句子方面。在读书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善于从中发掘问题。如《草原》一文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果认真细读课文,不难发现这两个分句“欲流”与“流入”是矛盾的,在这个地方提出质疑,就可以引发思考。反复读文后,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实际并展开想象,就很容易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中心句提问题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无疑这二类文章占多,一类以事情发展为顺序写文章,一类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写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具体说就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个顺序写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掌握此类文章提问题的方法是: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做了后果如何?3.思一思:重点部分有几层意思?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学生说;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在“怎样做的”重点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刨根问底地提问。第二类文章我们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学法是:1.找出一段话的中心句。2.根据中心句的意思提问题。如《太阳》第二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学生发问:太阳为什么和我们关系密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四、回读课文时提问题
本着从整体到部分再整体的原则,在回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提问。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学生可提:作者着重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反映(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写人文章,学生可问:写的什么人?写了这个人物哪些表现?怎么会有这些表现?说明(或反映)了什么?将这些问题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教师示范指导——优秀生带路——中下游学生逐步上路。提问也经历了:多而杂——有价值——创造性。根据实验,一般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边读边提问。问题的质量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学生逐步学到一套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按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把被动地去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学习。
一、读文题时提问题
文题,犹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内含。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有些题目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抓住“飞夺”这两个字,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呢?我认为“飞”一定有它的作用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学生对“飞夺”真实生动的写照体会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掌握看课题提问的方法。并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巩固,逐步养成审题提问的习惯,并使这种本领不断地有所提高。
二、围绕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提问题
学生往往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拉一把,设置有坡度的问题,达到善问的目的。 首先是词语方面,这里不仅指在疏通文字过程中,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也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表达内容有影响的不可缺少的重点词语的质疑。例如教学《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可启发学生:“围绕这个词语可以提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其次是句子方面。在读书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善于从中发掘问题。如《草原》一文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果认真细读课文,不难发现这两个分句“欲流”与“流入”是矛盾的,在这个地方提出质疑,就可以引发思考。反复读文后,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实际并展开想象,就很容易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中心句提问题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无疑这二类文章占多,一类以事情发展为顺序写文章,一类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写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具体说就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个顺序写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掌握此类文章提问题的方法是: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做了后果如何?3.思一思:重点部分有几层意思?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学生说;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在“怎样做的”重点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刨根问底地提问。第二类文章我们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学法是:1.找出一段话的中心句。2.根据中心句的意思提问题。如《太阳》第二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学生发问:太阳为什么和我们关系密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四、回读课文时提问题
本着从整体到部分再整体的原则,在回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提问。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学生可提:作者着重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反映(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写人文章,学生可问:写的什么人?写了这个人物哪些表现?怎么会有这些表现?说明(或反映)了什么?将这些问题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教师示范指导——优秀生带路——中下游学生逐步上路。提问也经历了:多而杂——有价值——创造性。根据实验,一般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边读边提问。问题的质量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学生逐步学到一套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按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把被动地去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