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儿童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德育渗透欣赏观察潜移默化审美情操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发展,小学美术课的思想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意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占首位,是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时下小学生有约20%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我们达开实验小学生源杂、广,独生子女也比较多,部分学生存在着五大不良心理:依赖、脆弱、孤独、任性、固执。所以说,在美术课堂里有机地进行渗透思想教育,也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人长期担任中高年级的美术课程,在教学中,我体会到一个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单单是传授学科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那些不良心理及时达到纠正,各种潜能达到和谐发展。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又是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必须明确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从属于德育的,小学美术教育有它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能是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上成品德课。第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大多数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父母及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去模仿、学习,这是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或学习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第三,教师要联系小学生实际。根据儿童的身心状况、年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 将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整体的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主要是欣赏和观察、创作和拓展训练等几个阶段,它们的德育渗透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各有所长。具体的德育渗透的介入内容和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了解德育因素在美术课中所包含的内容
1.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许多欣赏作品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便于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秦皇陵兵马俑图片,贵港市达开高中广场中石达开铜像,贵港市南山公园烈士墓等,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这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优秀的美术作品中也反映出我国优良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如《最美乡村教师》、《母亲》、《雷锋》等绘画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阐述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信念,也使学生知道胜利的果实、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更珍惜今日的时光。
3.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欣赏课的教学,展示一些优秀的手工艺术品的图片和实物。如刺绣、竹编、小雕塑等等,让学生了解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产生智慧,人只有靠双手不断的实践才有收获,劳动人民就是以自己的实践和智慧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从而培养了儿童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二、欣赏与引导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其他的美术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但是,小学生由于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比较低,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的分析、指导或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这样才会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三、美术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有人说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种说法大打折扣。其实,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某些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譬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家人幸福平安的护身符。在广西发现的花山壁画,桂平太平天国起义遗址引起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并且得到国际有关专家的重视。通过媒体的宣传,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保护这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每年春节许多家庭门上都贴有门神(年画的一种),这是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心理。中国的万里长城、民间舞龙舞狮,北京的天安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给我们华夏子孙在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的小说家亨利,利用一幅名画上的绿藤叶,挽救了一名病中少女的生命。还有美术课本上的作品…….刚才列举的这些美术作品证明它在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身就已经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都应该重视美术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美术环境中,有利于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自由发挥,没有强制性,其间老师巡回辅导,学生身心愉快,认识和发展自我,感情得到宣泄、释放。在整个课堂中,要求通过严格的控制自我,让学生养成自尊、自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经过长期而有效的品德教育渗透,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浮躁、好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常常坐立不安,或出位置“捣乱”,所以在教学中美术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地辅导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做作业或做其它事情也会认认真真的好习惯。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美术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活动。老师要以好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或在作品表现中敢于“畅所欲言”,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让师生在心灵的对话中亲近。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美术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比如,学具准备不充足,有关材料难以找到或者放在家里忘记带来,或者丢三落四,或者作业成绩差被别人笑话等等,这时候部分学生的思想容易受挫。美术老师经常进行耐心的教育,要求学生努力完成美术作业,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学困生可以找其谈心,帮助他(她)克服各种困难,以后他们就会逐渐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其脆弱心理。
四、重视美术(艺术)活动
1.在美术课中有剪贴、设计、造型等作业,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所以教师应开学初就要强调学生做好准备,平时在上课前老师也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该节美术课所需的工具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
2.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创作和制作往往表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系的有效调控和引导,也会影响到作业中的儿童之间在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如分组合作时,儿童之间的合作方法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他还包括作业中的互相帮助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会在平等、信任、责任感等方面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个人感情与集体活动相结合,无疑对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都是大有益处的。
总而言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结合课本,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渗透到美术活动中去,而不是死搬硬套,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欣赏观察潜移默化审美情操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发展,小学美术课的思想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意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占首位,是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时下小学生有约20%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我们达开实验小学生源杂、广,独生子女也比较多,部分学生存在着五大不良心理:依赖、脆弱、孤独、任性、固执。所以说,在美术课堂里有机地进行渗透思想教育,也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人长期担任中高年级的美术课程,在教学中,我体会到一个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单单是传授学科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那些不良心理及时达到纠正,各种潜能达到和谐发展。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又是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必须明确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从属于德育的,小学美术教育有它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能是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上成品德课。第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大多数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父母及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去模仿、学习,这是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或学习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第三,教师要联系小学生实际。根据儿童的身心状况、年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 将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整体的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主要是欣赏和观察、创作和拓展训练等几个阶段,它们的德育渗透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各有所长。具体的德育渗透的介入内容和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了解德育因素在美术课中所包含的内容
1.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许多欣赏作品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便于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秦皇陵兵马俑图片,贵港市达开高中广场中石达开铜像,贵港市南山公园烈士墓等,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这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优秀的美术作品中也反映出我国优良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如《最美乡村教师》、《母亲》、《雷锋》等绘画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阐述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信念,也使学生知道胜利的果实、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更珍惜今日的时光。
3.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欣赏课的教学,展示一些优秀的手工艺术品的图片和实物。如刺绣、竹编、小雕塑等等,让学生了解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产生智慧,人只有靠双手不断的实践才有收获,劳动人民就是以自己的实践和智慧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从而培养了儿童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二、欣赏与引导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其他的美术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但是,小学生由于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比较低,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的分析、指导或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这样才会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三、美术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有人说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种说法大打折扣。其实,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某些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譬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家人幸福平安的护身符。在广西发现的花山壁画,桂平太平天国起义遗址引起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并且得到国际有关专家的重视。通过媒体的宣传,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保护这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每年春节许多家庭门上都贴有门神(年画的一种),这是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心理。中国的万里长城、民间舞龙舞狮,北京的天安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给我们华夏子孙在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的小说家亨利,利用一幅名画上的绿藤叶,挽救了一名病中少女的生命。还有美术课本上的作品…….刚才列举的这些美术作品证明它在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身就已经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都应该重视美术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美术环境中,有利于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自由发挥,没有强制性,其间老师巡回辅导,学生身心愉快,认识和发展自我,感情得到宣泄、释放。在整个课堂中,要求通过严格的控制自我,让学生养成自尊、自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经过长期而有效的品德教育渗透,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浮躁、好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常常坐立不安,或出位置“捣乱”,所以在教学中美术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地辅导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做作业或做其它事情也会认认真真的好习惯。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美术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活动。老师要以好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或在作品表现中敢于“畅所欲言”,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让师生在心灵的对话中亲近。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美术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比如,学具准备不充足,有关材料难以找到或者放在家里忘记带来,或者丢三落四,或者作业成绩差被别人笑话等等,这时候部分学生的思想容易受挫。美术老师经常进行耐心的教育,要求学生努力完成美术作业,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学困生可以找其谈心,帮助他(她)克服各种困难,以后他们就会逐渐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其脆弱心理。
四、重视美术(艺术)活动
1.在美术课中有剪贴、设计、造型等作业,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所以教师应开学初就要强调学生做好准备,平时在上课前老师也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该节美术课所需的工具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
2.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创作和制作往往表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系的有效调控和引导,也会影响到作业中的儿童之间在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如分组合作时,儿童之间的合作方法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他还包括作业中的互相帮助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会在平等、信任、责任感等方面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个人感情与集体活动相结合,无疑对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都是大有益处的。
总而言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结合课本,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渗透到美术活动中去,而不是死搬硬套,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