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
我们注意从资源问题入手使学生领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增加了资源利用及资源状况方面的介绍.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和态度,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学生环境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是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关键点.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例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发展给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无论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从一般应用到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涉及化学化工产品.化学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危害,化工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如何在发展化工产品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环境保护科学的重点课题.
化学科学在环境保护上有广泛的应用,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有90%以上是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科学技术,所以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未来世界的主人关心环境状况,是有巨大社会意义的.
1.实验操作规范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中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化,使学生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物质的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液体的过滤等做到动作准确,操作熟练,运用灵活.但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多用“少许”、“少量”、“适量”、“一定量”等笼统地来限定,往往使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的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不合理利用,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不易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和实验方法.
2.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生成,这些产物绝大多数是有毒或有害物质.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散发到空中的毒物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所以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应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中学化学实验进行环境保护改进的范例有很多.
例如,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中,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有效防止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身体的伤害.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不良的习惯.化学实验废弃物一般由较纯净的酸、碱、盐以及金属单质组成,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
我们注意从资源问题入手使学生领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增加了资源利用及资源状况方面的介绍.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和态度,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学生环境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是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关键点.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例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发展给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无论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从一般应用到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涉及化学化工产品.化学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危害,化工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如何在发展化工产品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环境保护科学的重点课题.
化学科学在环境保护上有广泛的应用,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有90%以上是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科学技术,所以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未来世界的主人关心环境状况,是有巨大社会意义的.
1.实验操作规范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中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化,使学生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物质的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液体的过滤等做到动作准确,操作熟练,运用灵活.但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多用“少许”、“少量”、“适量”、“一定量”等笼统地来限定,往往使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的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不合理利用,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不易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和实验方法.
2.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生成,这些产物绝大多数是有毒或有害物质.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散发到空中的毒物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所以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应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中学化学实验进行环境保护改进的范例有很多.
例如,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中,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有效防止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身体的伤害.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不良的习惯.化学实验废弃物一般由较纯净的酸、碱、盐以及金属单质组成,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