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对话中学生的情感态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jiea87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对话 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忽视第三个目标。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虽然知道第三个目标不是空洞的说教,但是不能把它有机渗透在前两个目标中,不能有意识地贯穿教学中,不能把它视为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现把自己这方面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关注生本对话中的学生的情感态度
  1.关注学生感知文本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初步接触一篇新文章时,可以适当地圈点勾画,做些批注,简要地写些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如在教学《散步》时,有学生读到“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时,在旁边这样写道:文章写的是一家人散步,应该是令人感到幸福的画面,可是这里偏要写“一些老人挺不住”,倒有一种凄凄之意,要是省去不写,可不可以呢?学生初次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比较稚嫩,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已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并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做了必要的铺垫。
  2.关注学生融入文本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在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如在《散步》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一家人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有学生在分析时写道:面对这种分歧,要么走“大路”,要么走“小路”,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而母亲已是风烛残年,可孝敬的时间不可多得。“走大路”的决定体现着浓浓的亲情美。正是学生将情感融入到文本中,才有这样深切的理解。
  二、关注生生对话中的学生的情感态度
  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不应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关注小组合作中后进生的情感态度
  小组一般是由多层次学生构成,应该人人参与,但是后进生往往觉得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变得沉默寡言。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小组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多说说自己的看法,多给他们赞许的目光,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只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潜力,就会推动本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2.关注小组合作中优等生的情感态度
  优等生具有很好的领悟、理解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要比其他学生来得快,自由活动时间和自主空间相对比较宽广。在小组活动中,他们就可以帮助后进生。“兵教兵”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后进生获得新知,不断进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领、点拨,让优等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让优等生更优。
  三、关注师生对话中学生的情感态度
  1.在倾听学生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倾听学生的做法表现出师生的平等,更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很难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尤其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期待的内容大相径庭时,某些教师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轻率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殊不知这种做法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多次受到这样的对待,就容易对这门功课产生厌学的心理。相反,如果教师能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发言,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那么学生学习自然很用心。
  2.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当倾听完学生的发言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发言,具体、指向明确的评价要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即使回答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正确的,也要恰如其分地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要做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注意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把它与前两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红举,许春宁.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 才智, 2012,(9).
  [2]李赛.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快乐学习[J].中外教育研究,2009,(5).
  [3]朱丽红.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促进数学课堂效率[J].现代教育教研,2011,(7).
  [4]李晓宁.关注学生个性情感,演绎语文课堂精彩[J].江西教育,2012,(3).
  [5]邰凤琴.语文课堂评价须智慧[J].江苏教育,2013,(45).
其他文献
在中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丰富的情感,这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辨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较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启
七(2)班有两个最突出的人物,马文静和李野。她们俩的性格反差特别大,一个野蛮到极点,一个温柔到极致。如果不认识这两个人的外校人,可能还暂时不知道她们俩哪个是野蛮丫头,哪个是温柔淑女。如果仅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去定位的话,绝对是大错特错。  真相就是马文静不文静,李野不狂野。文静的是李野,狂野的是马文静。  马文静的名字是她那个在大学里当教授的大嗓门爷爷起的。大嗓门的爷爷娶了话多的奶奶,生下了大嗓
摘 要: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和谐、民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使学生爱上语文,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想学语文,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趣 改变观念 主动参与  教师应改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学的主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