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应具备四种素养:师德、师能、师风、师魂。作为教师,要胜任教师之职,担当起育才的重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应该永葆一颗爱学生的心,修师德树师风;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培师能铸师魂;要争做学科的带头人,主动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关键词:师德;增素养;教书育人;勇担当;爱生乐教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认为应具备四种素养: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做好教师本职工作,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工作中要自我加压、执著无悔即师德。二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静心做事,潜心育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教学相长即师能。三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即师风。四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一生只做“教书育人”一件事,从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中体验教育的成功即师魂。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适应时代要求,才能胜任教师之职,担当起育才的重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永葆一颗爱学生的心,修师德树师风。“学生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一个新的学生观,这源于教育的真谛:爱。爱是人的本能,为人之父为人之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总是要倾注无尽的爱。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高尚的爱。教育是一项促进人健康成长的事业,需要教师付出真诚无私的爱和巧妙灵性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和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公平对待所有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弟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回报的是:亲其师,“学”其道。有了一颗爱孩子的常态的爱心,学生就不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鲜活具体的“人”,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能够全面、全体发展。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便能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处处呵护孩子独特的体验,便能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真诚追求,保持对教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便能客观评价个人教育教学的得失,与同伴保持亲密的合作,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具备恒久的研究热情。因此,保持纯真的爱心是教师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的生态环境的重要素养。当然,“学生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也并非说人人都能成为优秀人才,它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优质健康的发展,得到公正客观的师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培师能铸师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观。课堂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和生命载体。做到在深入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同时,用一种反思的目光来对其加以研究和审视,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完整的一堂课、比较典型的一个教学片段或一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能够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如何才能够做到既立足现场、关注细节,又跳出现场,忽略细节?如何从综合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由现场和细节所反映的个别问题来引发对整体教学的思考?从而感悟出教学的道理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什么知识最有力量?“丰富”“有用”“有趣”的知识最有力量。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生存、发展的家园,在这里,他们的知识得到增长,视野得到开拓,心理情感得到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和生命的气息,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沟通,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的多向碰撞中获得促进。作为研究型教师,更应积极进行课堂研究和实践,实行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看待,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好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达到教学动态生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争做学科的带头人,主动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于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这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科带头人的热切期望。不仅要发挥为人师表的感召作用,学科教学的示范作用,更要发挥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课程改革的中坚作用。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研究过程,在学校里,学科带头人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富有个性的学科教育思想、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娴熟而独特的教学艺术、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指导能力。作为一个教育的有心人,要能听、说、评,能教、思、研,会找问题、做文章,反思教学、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理当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科带头人应从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个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和享受职业尊严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忠诚履职,爱生乐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永葆一颗爱学生的心,修师德树师风;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培师能铸师魂;要争做学科的带头人,主动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胜任教师之职,担当起育才的重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师德;增素养;教书育人;勇担当;爱生乐教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认为应具备四种素养: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做好教师本职工作,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工作中要自我加压、执著无悔即师德。二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静心做事,潜心育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教学相长即师能。三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即师风。四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一生只做“教书育人”一件事,从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中体验教育的成功即师魂。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适应时代要求,才能胜任教师之职,担当起育才的重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永葆一颗爱学生的心,修师德树师风。“学生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一个新的学生观,这源于教育的真谛:爱。爱是人的本能,为人之父为人之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总是要倾注无尽的爱。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高尚的爱。教育是一项促进人健康成长的事业,需要教师付出真诚无私的爱和巧妙灵性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和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公平对待所有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弟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回报的是:亲其师,“学”其道。有了一颗爱孩子的常态的爱心,学生就不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鲜活具体的“人”,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能够全面、全体发展。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便能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处处呵护孩子独特的体验,便能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真诚追求,保持对教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便能客观评价个人教育教学的得失,与同伴保持亲密的合作,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具备恒久的研究热情。因此,保持纯真的爱心是教师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的生态环境的重要素养。当然,“学生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也并非说人人都能成为优秀人才,它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优质健康的发展,得到公正客观的师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培师能铸师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观。课堂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和生命载体。做到在深入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同时,用一种反思的目光来对其加以研究和审视,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完整的一堂课、比较典型的一个教学片段或一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能够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如何才能够做到既立足现场、关注细节,又跳出现场,忽略细节?如何从综合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由现场和细节所反映的个别问题来引发对整体教学的思考?从而感悟出教学的道理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什么知识最有力量?“丰富”“有用”“有趣”的知识最有力量。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生存、发展的家园,在这里,他们的知识得到增长,视野得到开拓,心理情感得到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和生命的气息,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沟通,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的多向碰撞中获得促进。作为研究型教师,更应积极进行课堂研究和实践,实行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看待,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好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达到教学动态生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争做学科的带头人,主动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于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这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科带头人的热切期望。不仅要发挥为人师表的感召作用,学科教学的示范作用,更要发挥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课程改革的中坚作用。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研究过程,在学校里,学科带头人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富有个性的学科教育思想、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娴熟而独特的教学艺术、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指导能力。作为一个教育的有心人,要能听、说、评,能教、思、研,会找问题、做文章,反思教学、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理当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科带头人应从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个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和享受职业尊严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忠诚履职,爱生乐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永葆一颗爱学生的心,修师德树师风;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培师能铸师魂;要争做学科的带头人,主动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胜任教师之职,担当起育才的重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