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指出在有限的课堂内,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十分重要。
关键词:学生;有效;探究;
当前,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组织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好探究活动已成为许多教学同仁的研究课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感受。
一、启发情感——探究内容心理化
探究内容心理化,指的是教师要把教案上想让学生探究的活动变成学生自己想要进行的活动,激起全体学生的探究欲望。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势必影响学生的有效参与。探究活动的有效参与,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设计了五步教学法,其中第一步就是“安排真实的情境”。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情境的设置上,情境创设越新颖,组织越巧妙,学生的主动性就越高。探究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从学生感到有趣也比较熟悉的问题或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二、明确任务——探究内容目标化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探究活动时,往往受实验本身的诱惑,很容易忘记了探究目的、舍弃了活动计划,拿起来就做,盲目去“做”,结果学生探究时玩得热热闹闹,但浅尝辄止的多,主动深入的少,有些甚至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变成了对探究材料的盲目玩弄。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先明确探究任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探究背后的目标指向,即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只有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动手动脑,才能使活动有目的,规范地进行。
《电磁铁》第一课,我发现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研究主题。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并有效开展探究呢?后来教师设计以下探究环节,效果较好:
(一)、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各组汇报的吸回形针的个数),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为什么有的组吸得多,而有的组吸得少?”)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并明确探究主题。
(二)、比一比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旨在让学生提出有根据的假设。
(三)、学生收起实验材料,教师介绍补充材料(长短不同的导线,电池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假设,讨论。此环节是重点,旨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假设、材料,设计方法。让学生收起材料来讨论,避免了材料对学生的吸引,使学生能集中思想参与讨论。
(四)、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汇报方案。旨在交流中完善方案,提示学生注意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强化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三、指引方法——探究内容操作化
探究内容操作化,指的是学生能围绕探究目标正确、有效地进行实验操作。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一)、使探究内容操作化,有两点值得关注。
活动材料的结构化。这是物质层面的,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基础。
材料的选择对活动开展的结果有直接影响。比如六上《变色花》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有酸碱性的分类,通过对身边一些物品的检测,使学生领悟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究热情。第一次上该课,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只是简单的布置作业。结果课堂上的物品确实很丰富。但在检测时,颜色变化都不太明显。第二次教学,我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典型的物品。检测时有的颜色变化十分明显(变红或变绿),少数则很不明显。这样在对比中,学生对物质的酸碱性的感受深刻,对中性物质也有一定了解。最后引导学生课后用不同的指示剂去检测生活中的其它物品,学生的兴趣也很浓。
(二)、探究方法的科学化。这是思想层面的,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
要使学生探究得好,学生必须学会怎样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探究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然后学生才能发挥自主探索精神,动手动脑,高质高效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如教学四下《 摩擦力的秘密》一课,学生根据经验提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假设,学生每提出一个合理假设,教师都通过追问方式,让学生将假设细化并板书。教师这样做,就把学生头脑中笼统、抽象的猜想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实验变量。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变量控制的要求和实验操作的要点。这样,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师发挥了组织和指导作用,探究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探究内容操作化是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探究质量的高低,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注意让探究方法由学生去寻找,探究方案在学生的交流中完善,实验操作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四、反思提升——探究内容结构化
探究内容结构化,就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发现进行描述与交流,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最终能有所得。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不同类型的课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学生在不同方面要有所发展。
在探究发现的描述交流阶段,我一般都把讲台和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汇报,集体登台或选派代表,语言表述或文字、图画、实物、实验展示,我充当助手,和台下学生一样做认真的倾听者,积极的思考者,适时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或喝彩鼓掌。
通过探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对实验操作的认识都有提高。为促进学生探究内容结构化,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探究的收获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江苏 211100】
关键词:学生;有效;探究;
当前,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组织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好探究活动已成为许多教学同仁的研究课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感受。
一、启发情感——探究内容心理化
探究内容心理化,指的是教师要把教案上想让学生探究的活动变成学生自己想要进行的活动,激起全体学生的探究欲望。否则,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势必影响学生的有效参与。探究活动的有效参与,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设计了五步教学法,其中第一步就是“安排真实的情境”。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情境的设置上,情境创设越新颖,组织越巧妙,学生的主动性就越高。探究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从学生感到有趣也比较熟悉的问题或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二、明确任务——探究内容目标化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探究活动时,往往受实验本身的诱惑,很容易忘记了探究目的、舍弃了活动计划,拿起来就做,盲目去“做”,结果学生探究时玩得热热闹闹,但浅尝辄止的多,主动深入的少,有些甚至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变成了对探究材料的盲目玩弄。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先明确探究任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探究背后的目标指向,即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只有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动手动脑,才能使活动有目的,规范地进行。
《电磁铁》第一课,我发现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研究主题。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并有效开展探究呢?后来教师设计以下探究环节,效果较好:
(一)、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各组汇报的吸回形针的个数),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为什么有的组吸得多,而有的组吸得少?”)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并明确探究主题。
(二)、比一比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旨在让学生提出有根据的假设。
(三)、学生收起实验材料,教师介绍补充材料(长短不同的导线,电池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假设,讨论。此环节是重点,旨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假设、材料,设计方法。让学生收起材料来讨论,避免了材料对学生的吸引,使学生能集中思想参与讨论。
(四)、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汇报方案。旨在交流中完善方案,提示学生注意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强化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三、指引方法——探究内容操作化
探究内容操作化,指的是学生能围绕探究目标正确、有效地进行实验操作。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一)、使探究内容操作化,有两点值得关注。
活动材料的结构化。这是物质层面的,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基础。
材料的选择对活动开展的结果有直接影响。比如六上《变色花》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有酸碱性的分类,通过对身边一些物品的检测,使学生领悟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究热情。第一次上该课,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只是简单的布置作业。结果课堂上的物品确实很丰富。但在检测时,颜色变化都不太明显。第二次教学,我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典型的物品。检测时有的颜色变化十分明显(变红或变绿),少数则很不明显。这样在对比中,学生对物质的酸碱性的感受深刻,对中性物质也有一定了解。最后引导学生课后用不同的指示剂去检测生活中的其它物品,学生的兴趣也很浓。
(二)、探究方法的科学化。这是思想层面的,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
要使学生探究得好,学生必须学会怎样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探究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然后学生才能发挥自主探索精神,动手动脑,高质高效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如教学四下《 摩擦力的秘密》一课,学生根据经验提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假设,学生每提出一个合理假设,教师都通过追问方式,让学生将假设细化并板书。教师这样做,就把学生头脑中笼统、抽象的猜想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实验变量。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变量控制的要求和实验操作的要点。这样,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师发挥了组织和指导作用,探究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探究内容操作化是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探究质量的高低,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注意让探究方法由学生去寻找,探究方案在学生的交流中完善,实验操作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四、反思提升——探究内容结构化
探究内容结构化,就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发现进行描述与交流,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最终能有所得。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不同类型的课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学生在不同方面要有所发展。
在探究发现的描述交流阶段,我一般都把讲台和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汇报,集体登台或选派代表,语言表述或文字、图画、实物、实验展示,我充当助手,和台下学生一样做认真的倾听者,积极的思考者,适时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或喝彩鼓掌。
通过探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对实验操作的认识都有提高。为促进学生探究内容结构化,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探究的收获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江苏 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