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

来源 :社会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究学生教育期望在"望子成龙"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它在家庭背景和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不一致时,高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其他文献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缘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具有鲜明
民主在当代条件下已经蜕变为"代主",即失去社会共识基础而被系统化权力所操纵的失效民主.民主的未来取决于是否能够恢复理性,从"意见为本的民主"转变为"知识为本的民主".基于"双票民主"的投票方案与"箕子民主"的思想资源,民主制度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保证合理而智慧的公共选择,从而把偏好加总的民主转变为知识加权的民主,最终发现并实现思与心的聚点.
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建设强大政党,本质上是政党意志表达和实现的政治价值创造过程.强大的政治创造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运筹力、制度创设力以及自身建设力,是强大政党的内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是重大时代性命题.从历史反思、理论审视、实践形态等维度探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强大政党建设的中国逻辑,旨在增强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强大政党建设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论阐释逻辑及价值表达逻辑的理论自觉.
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在半个世纪内完成了生育率从高到低的转变,低生育率已持续多年.中国的生育转变和亚洲诸多国家/地区相似,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生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虽起步相对较晚,但速度反超多数亚洲国家.回顾中国生育转变进程和主要推动力,反思政府主导的政策干预在生育转变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充分认识低生育率时代更为错综复杂的生育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导向.
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