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现实、有趣、探究、开放的思维情境,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关键词】情境 课堂 创设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通过复习创设基础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进行新旧对比,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学生已掌握了“矩形的性质”,为引导学生学习解决“矩形的判定”这一新问题的方法,我曾做出如下教学设计:先复习提问矩形的性质,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近而提出:有一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为什么?再讨论其他性质颠倒过来是否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探索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二、通过生活情境创设现实情境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活数学》一节时,可以通过识别“身份证号码”信息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数字和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让学生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照片,其中包含了学多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同学们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吗?接着通过提出:“大家熟悉的‘奥林匹克五环旗’,从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生活实例多说多想,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旋转的定义和某些性质。这样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隐含着数学文化知识。
三、通过游戏创设趣味性情境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的学生主要借助字母、图形、文字等多种材料从事数学活动。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应创造有趣的数学情境,进行探索性学习,去从事“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在讲《矩形的性质》一节时,先通过片头flash实物门→矩形框→旋转→文字,课间播放,加深学生对于矩形的初步印象。再用趣味性游戏引入:
猜谜游戏,猜数学名词一(三个字)
提示一:黑板
提示二:90x4
提示三:S=ab
提示四:方圆
答案:长方形
这样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通过探究活动创设研究情境
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大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因此,教学中师生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愿望。例如:在讲授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我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大小小的(含30)的直角三角形纸板,先自己度量、计算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长度关系,然后小组内交换重新实验一次。同学们兴致很高,通过实验不仅自己归纳出了定理内容,而且通过观察别的小组的纸板,还理解了这是直角三角形的共性。
显然,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进入学习活动,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落实到了实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的愉快,体验研究者的成功感。
综上所述,有效的问题情境是联系实际、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必须注意问题的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在问题设计与解决的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使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严育洪 编著.《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曹勇兵.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
【关键词】情境 课堂 创设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通过复习创设基础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进行新旧对比,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学生已掌握了“矩形的性质”,为引导学生学习解决“矩形的判定”这一新问题的方法,我曾做出如下教学设计:先复习提问矩形的性质,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近而提出:有一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为什么?再讨论其他性质颠倒过来是否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探索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二、通过生活情境创设现实情境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活数学》一节时,可以通过识别“身份证号码”信息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数字和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让学生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照片,其中包含了学多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同学们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吗?接着通过提出:“大家熟悉的‘奥林匹克五环旗’,从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生活实例多说多想,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旋转的定义和某些性质。这样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隐含着数学文化知识。
三、通过游戏创设趣味性情境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的学生主要借助字母、图形、文字等多种材料从事数学活动。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应创造有趣的数学情境,进行探索性学习,去从事“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在讲《矩形的性质》一节时,先通过片头flash实物门→矩形框→旋转→文字,课间播放,加深学生对于矩形的初步印象。再用趣味性游戏引入:
猜谜游戏,猜数学名词一(三个字)
提示一:黑板
提示二:90x4
提示三:S=ab
提示四:方圆
答案:长方形
这样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通过探究活动创设研究情境
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大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因此,教学中师生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愿望。例如:在讲授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我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大小小的(含30)的直角三角形纸板,先自己度量、计算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长度关系,然后小组内交换重新实验一次。同学们兴致很高,通过实验不仅自己归纳出了定理内容,而且通过观察别的小组的纸板,还理解了这是直角三角形的共性。
显然,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进入学习活动,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落实到了实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的愉快,体验研究者的成功感。
综上所述,有效的问题情境是联系实际、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必须注意问题的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在问题设计与解决的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使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严育洪 编著.《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曹勇兵.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