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个意义出发,阅读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要以“运用”为目的,通过开展各种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语言文字“训什么”“怎么训”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对此,我认为:时刻怀有训练意识,讲究训练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心怀训练意识,善捕捉,训练无处不在。
  对于心怀训练意识的教师而言,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俯首皆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时机无时不在。课堂上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都可能为他们所捕捉,并成为他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宝贵资源,成为他们自由挥洒、创造生成的一个个节点。
  1.在理答中点拨。
  一位老师在上《培养良好习惯》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借书的?
  生:借书时,我先看书脊,了解书名和作者,后来再翻开目录,查看内容简介,再大概翻了书页,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书。
  师:老师发现你讲清了借书的过程,如果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起来说,这样会更清楚。
  生:借书时,我先看书脊,了解书名和作者,接着翻开目录,查看内容简介,然后大概翻了书页,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书,最后决定是不是借这本书。
  师: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讲得很清楚。同学们,都试着说一说。(全班练习说借书过程)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又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着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心中怀有训练意识,才能从学生发言中及时捕捉训练点,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点拨: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表述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讲得更清楚、更连贯。如此,在不经意间,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了灵气和智慧。
  2.在对话中延伸。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暖”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暖”是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有了太阳天气就暖和。所以“暖”的左边是“日”。
  生:“暖”的左边是“日”,右边是个“爱”。
  师:右边是个“爱”字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小眼睛看仔细:“暖”的右边中间部分可是两个“横”。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写右下面时要特别注意,有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
  辨析字形,是识记生字的重要一环。上述教学案例中,面对学生辨析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是轻易放过,或简单指正,而是启发引导,注意在比较中让学生确切地了解“暖”的字形特点,而且还顺势进行了延伸——书空。这看似闲来的一笔,却透露出教师强烈的训练意识——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生字的掌握,除了认读之外,书写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字形、字义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
  3.在解读中挖掘。
  有训练意识的老师,在解读教材时不会把“教懂”课文当作唯一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另辟蹊径,凸显了四字词语的训练:
  (课始)
  师:关于这部《国榷》,文中用了哪些四字词形容它?
  生:翔实可信,流传千古……
  师:文中这样的四字词不少于30个,高度概括了《国榷》的历史地位,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课中)
  师:谈迁遭受的厄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你能用四字词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伤心欲绝,泪如雨下,痛不欲生……
  (课终)
  师:同学们,“文字即画面”,让我们想象谈迁重写《国榷》的画面,在寒风凛冽的清晨、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他在干什么呢?请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细致地描述。老师有一些四字词供你参考。(出示约20个四字词语供学生参考)
  ……
  上述课例,无论是课始,还是在课中,或者是课末,教师都紧扣文本“四字词语多”这一语言特色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四字词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关注了文本的言,又彰显了作者的意,既突出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把握,又实践了对“四字词语”的说写运用,使“得意”与“得言”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放大了语言训练的质量与效能。
  二、讲究训练形式,善变化,训练扎实有效。
  找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是否就一定能达到显著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达到协调才能共现其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形式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特点来确定,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举一反三,巧妙练。
  “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许嫣娜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对“互相”一词的处理,值得咀嚼。
  师:傣族人民你拿瓢往我身上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就叫“互相泼水”。(板书:互相泼水)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生活中,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就叫——
  生:互相帮助。
  师:现在,请大家我读给你听,你读给我听,互相读读看。
  师:(课终)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互相认识,成了朋友。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实际,许老师先通过讲解泼水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互相”的意思,接着用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然后又将“互相”一词巧妙地融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终,许老师还不忘再次强调,看似无意,却是有心。这样的练习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而是举一反三、巧妙的随机练习,润物无声。试问,一个词语经过老师课堂上的四、五次反复出现,还有哪个同学不会理解和应用呢?
  2.引入游戏,趣味练。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训练中要达到最佳的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游戏就是一个好办法。
  有老师在学生辨析多音字“假”时,采用了“伸出手指头,动脑选一选”的游戏方式。
  师:同学们,“假”是多音字,读jià时意思为: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读jiǎ时的解释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手指作为答案选项,选①就马上伸出一个手指,选②就伸出两个手指,看谁选得又快又准。准备开始!
  师:暑假的“假”选哪个音?(生动作呼应)
  师:狐假虎威中的“假”选哪个音,请伸出手指?
  ……
  练习就在师生快乐的手指游戏中完成。耳目一新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还有什么比学生全身心参与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绐,不如习过;习两三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这里的习,就是指学生多方面、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实践。学而不习是不行的,甚至“习两三次”也还是不够的,必须时时习,反复习才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之所以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讲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为了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常怀训练意识,要善于捕捉训练时机,精心建构训练过程,努力创新训练的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少讲语文味,多做语文事,立足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莱辛根据“拉奥孔”群雕而著的美学名著《拉奥孔》,被誉为“现实主义美学里程碑”和“启蒙运动思想武器”。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其历史现实的意义、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美学 群雕  1.引言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
摘 要: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从女性的意象代表﹑性格与婚后命运、爱情观三个方面,对中英古典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代表意象来看,中国古诗多托牡丹寄寓对女子的情思,而英国情诗多用玫瑰代表钟爱的女子;从情感历程来看,中国诗中的女子婚前大都娇羞脉脉,婚后恪守节操却多被弃,因此幽怨较多,而英国诗中的女子婚前多热情奔放,婚后也可能红杏出墙;从爱情观来看,中国女子只相信现世的爱情,而英国女子也相信
“大学不在大,在于学,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风为重。”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如是说。可见,大学生是大学的根本,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组织和开展的。高校学生工作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关系着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学生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难点。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方法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社会发展对环境教育的要求,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探讨研究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环境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健康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先决条件,环境健康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环境科学永恒的主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有其特色,但对环境与健康的思想贯
摘要: 以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为切入口观照高校文化建设,根据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内容和途径两个层面探究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的有效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 对策    大学生文化心灵的成功塑造旨在构建大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体系,使之在情感、态度、价
摘要: 日本文学对自然的感受方法与思维模式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融进自然之中;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相互依存,可以亲和地共生于同一大宇宙中。川端康成继承日本人与自然合一之文学传统,又擅长描写女性,通过写自然展示女性,通过写女性感受自然。自然美与女性美相融合,形成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美的特质。  关键词: 川端康成小说《雪国》自然美女性美    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奖状中这样写道:“
摘 要: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意义日益重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课堂 “活”起来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活的系统。如何运用合乎语言性质、合乎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活”起来
摘 要: 作者依据孔子教育观念中的“因材施教”一条,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对于大学语文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对大语教育的人文性、前瞻性、区别性、唯美性、延伸性、合理性、趣味性等特点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大语教育 特点    孔子的教育方针有一条叫做“因材施教”,说的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秉性和天赋给予相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本是种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使用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如果对某一种事有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高效课堂”这个时代的产物,在教育阵地上如春风一般吹进了每一所学校,杜郎口中学就是成功的典型代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上过的课:有多少节课自己可以肯定地说它达到高效了呢?为什么常常有很多教师感慨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呢?到底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高效课堂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