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学生,手机几乎人手一部,高中生使用手机也成为一种常态,虽然高中生能从手机中获取丰富的咨询,与朋友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但是,过分的使用手机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认为手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如何使用手机,在哪些地方,在什么时候使用。我也坚决反对同学之间用手机上课发短消息,考试进行作弊等不良行为,同时,我也肯定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作为高中生,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对手机的使用,做到自我约束。
关键词:手机使用;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6-01
在校期间,我与同学针对“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及如何使用”做了一项调查分析,调查统计:学生手机用于紧急联系占5%,微信聊天占21%,通话聊天占48%,玩游戏占1%,下载图片铃声占12%,拍数码照片占3%。由此可见,学生带手机主要用于娱乐。自控能为差的学生,上课时间用手机上QQ,聊微信,看影视剧、小说或者玩游戏。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手机娱乐的刺激,使学生日益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贻误、荒废学业。
综合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利与弊的结论。
利的方面:
(1)学生携带手机能方便与家庭的联系。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自觉、行踪和行为难以掌握,家长便主动给孩子配了手机,定时或不定时地关注监控孩子的行踪。这方便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效防止不必要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住校学生,使用手机大大便利了家长的接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意外事情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联系、呼救家长、老师或相关人士。
(2)利用手机,学生能够直接向老师或者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
(3)便于促進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扩大交际圈。现今的高中生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沉重,不少学生深陷于课业负担之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龄人通过手机进行跨空间的交流对话,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排解一些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的苦恼。同时通过手机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也能在狭窄的地理空间获得较广阔的交际空间。
(4)学生使用手机能加速信息吸纳、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智能手机作为网络通讯的组成部分,无疑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
(5)使用手机可以体现独特个性,增添生活情趣。手机作为通信领域里的弄潮儿,它较高的科技含量、较短的更新周期、新颖的设计,成为学生追逐时尚、体现生活品味的追求。手机特别是智能化的高端产品为新一代的学生炫出自我风采、展现自我生活个性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因而增添了生活情趣。
(6)大部分手机拥有可以随时使用的功能。如拍照、闹钟等,以便在某些特殊时刻使用。
(7)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1)分散注意力,学业成绩下降。调查发现,配有手机的学生,大多数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课间就那么几分钟也要玩玩手机,对手机十分牵挂与着迷。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学习。
(2)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用手机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不仅影响自己休息,还干扰他人休息,严重影响第二天学习效率。课上手机响起来,更会扰乱教学秩序,影响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不仅老师反感,其他同学也极其反感。
(3)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考试作弊,败坏考风学风。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自欺欺人,严重危害教学秩序,败坏考风学风,以致不思进取,不专心学习,成绩下降,升学无望。
(4)影响校园治安,配带手机,学生安全无保障。一些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路上玩手机,还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趁之机,学生往往被骗、被打、被抢。寄宿生的手机放在寝室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他人拿走。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纠集同学和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严重违法违纪。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
(5)手机对人有辐射,频繁用机,损害身心健康。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手机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辐射,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科学实验表明,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发育,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免疫功能失调。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6)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机对学生进行遥控管理,这样势必减少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机会,减少家长与老师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由实变虚,由直接变间接,由亲近变疏远。家庭教育的缺位,会给学生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7)乱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学生之间有事无事打手机,相隔一步之遥也打手机,同学之间的猜疑,与异性同学交往,很多都是因手机而起。手机已成为中学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帮凶,加速了中学生社会化。有些学生甚至与社会闲杂人员有联系,校外朋友一声呼唤,便谎称有病请假。这些都给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带来很大麻烦和障碍。短信、QQ、微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8)不良信息,玷污心灵。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不良短信,以及黄赌毒严重毒害青少年。尤其是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个别学生就是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违纪违法,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据了解,兰州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5%以上是不健康信息。
(9)炫耀攀比,助长享乐思想。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学生既矛盾又痛苦,认为社会很不公平,容易产生怨恨和报复心理,轻则厌学违纪,重则违法犯罪。
(10)手机消费,额外增加父母负担。有些同学玩手机到了疯狂的地步,打电话、发短信那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手机费用极其高昂,少的百元,多的达数百元。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消费,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一面。手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手机进入校园应积极面对,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它对中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功能,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和家长教育学生的帮手。要想尽办法进行正确指导,疏导与监管结合,从整体上加强学校的工作力度,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正确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合理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手中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手机使用;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6-01
在校期间,我与同学针对“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及如何使用”做了一项调查分析,调查统计:学生手机用于紧急联系占5%,微信聊天占21%,通话聊天占48%,玩游戏占1%,下载图片铃声占12%,拍数码照片占3%。由此可见,学生带手机主要用于娱乐。自控能为差的学生,上课时间用手机上QQ,聊微信,看影视剧、小说或者玩游戏。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手机娱乐的刺激,使学生日益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贻误、荒废学业。
综合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利与弊的结论。
利的方面:
(1)学生携带手机能方便与家庭的联系。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自觉、行踪和行为难以掌握,家长便主动给孩子配了手机,定时或不定时地关注监控孩子的行踪。这方便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效防止不必要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住校学生,使用手机大大便利了家长的接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意外事情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联系、呼救家长、老师或相关人士。
(2)利用手机,学生能够直接向老师或者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
(3)便于促進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扩大交际圈。现今的高中生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沉重,不少学生深陷于课业负担之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龄人通过手机进行跨空间的交流对话,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排解一些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的苦恼。同时通过手机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也能在狭窄的地理空间获得较广阔的交际空间。
(4)学生使用手机能加速信息吸纳、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智能手机作为网络通讯的组成部分,无疑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
(5)使用手机可以体现独特个性,增添生活情趣。手机作为通信领域里的弄潮儿,它较高的科技含量、较短的更新周期、新颖的设计,成为学生追逐时尚、体现生活品味的追求。手机特别是智能化的高端产品为新一代的学生炫出自我风采、展现自我生活个性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因而增添了生活情趣。
(6)大部分手机拥有可以随时使用的功能。如拍照、闹钟等,以便在某些特殊时刻使用。
(7)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1)分散注意力,学业成绩下降。调查发现,配有手机的学生,大多数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课间就那么几分钟也要玩玩手机,对手机十分牵挂与着迷。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学习。
(2)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用手机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不仅影响自己休息,还干扰他人休息,严重影响第二天学习效率。课上手机响起来,更会扰乱教学秩序,影响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不仅老师反感,其他同学也极其反感。
(3)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考试作弊,败坏考风学风。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自欺欺人,严重危害教学秩序,败坏考风学风,以致不思进取,不专心学习,成绩下降,升学无望。
(4)影响校园治安,配带手机,学生安全无保障。一些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路上玩手机,还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趁之机,学生往往被骗、被打、被抢。寄宿生的手机放在寝室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他人拿走。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纠集同学和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严重违法违纪。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
(5)手机对人有辐射,频繁用机,损害身心健康。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手机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辐射,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科学实验表明,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身体发育,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免疫功能失调。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
(6)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机对学生进行遥控管理,这样势必减少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机会,减少家长与老师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由实变虚,由直接变间接,由亲近变疏远。家庭教育的缺位,会给学生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7)乱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学生之间有事无事打手机,相隔一步之遥也打手机,同学之间的猜疑,与异性同学交往,很多都是因手机而起。手机已成为中学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帮凶,加速了中学生社会化。有些学生甚至与社会闲杂人员有联系,校外朋友一声呼唤,便谎称有病请假。这些都给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带来很大麻烦和障碍。短信、QQ、微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8)不良信息,玷污心灵。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不良短信,以及黄赌毒严重毒害青少年。尤其是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个别学生就是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违纪违法,最后走上犯罪道路。据了解,兰州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5%以上是不健康信息。
(9)炫耀攀比,助长享乐思想。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学生既矛盾又痛苦,认为社会很不公平,容易产生怨恨和报复心理,轻则厌学违纪,重则违法犯罪。
(10)手机消费,额外增加父母负担。有些同学玩手机到了疯狂的地步,打电话、发短信那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手机费用极其高昂,少的百元,多的达数百元。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消费,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一面。手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手机进入校园应积极面对,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它对中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功能,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和家长教育学生的帮手。要想尽办法进行正确指导,疏导与监管结合,从整体上加强学校的工作力度,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正确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合理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手中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