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老北京的春节庙会,厂甸庙会应该算是最负盛名的一个了。它因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影响深远而被列为中国四大庙会之首。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厂甸庙会更加兴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清末《厂甸竹枝词》中唱到:新年拜罢去春游,厂甸街头万斗尘。女绿男红车似水,此来彼往人看人。光绪年间《厂甸记》中描绘: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民国时期,厂甸庙会被认定为官方唯一指定开设的庙会集市。新中国成立后,厂甸庙会被赋予了新时代特色。1963年,北京市政府举全城之力筹办了一届盛况空前、轰动京城的厂甸庙会。北京市档案馆的一卷档案中对当时的盛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解密档案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厂甸庙会的由来。
厂甸庙会的由来
说起厂甸庙会的历史,还要追溯到明朝。明嘉靖年间,统治者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到了清代,宣武门外聚集了各省的会馆和来京赶考的外地考生,因此在琉璃厂附近,一些售卖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定规模。琉璃厂是明清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琉璃窑前的空地被称为厂甸,也就是现在东西琉璃厂十字路口东北角中国书店所在的位置。乾隆年间,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厂甸开辟为集市,由于依托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庙宇,厂甸庙会由此得名。庙会期间,古玩商、珠宝商、书商聚集于此,连道路两边也摆满了售卖各种小物件的摊位。
民国六年,在琉璃厂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与厂甸连成一片,这里也成为后来厂甸庙会最为热闹的地方。此时厂甸庙会的规模更加可观;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而整个庙会的核心是位于新华街的海王村公园。
办会日期的演变
厂甸庙会自明清以来,一直实行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办会日期,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地方政府对市内庞杂的庙会活动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做出每年举行大型春节庙会,会期为15天的明确规定,即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同时厂甸庙会作为官方唯一指定庙会也由此确定下来。京城另外一个与其比肩的庙会是白云观的春节庙会,它的会期也是半个月左右。北京市档案馆一卷1947年北京市警察局郊四分局,关于白云观春节开放庙会的档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业于本月二十一日据管内西便门外白云观住持赵诚藩呈称:本庙年例每逢春节开放。庙会十九天,本年拟自国历二月十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仍援照历年举行。”
《1963年度厂甸春节市场工作小结》的档案中,对厂甸庙会的日期是这样注明的:庙会市场暂定15天(正月初一至十五)。视情况而定,延长或缩短庙会时间。而实际上,这届庙会实际上比原计划少了5天,缩短为10天。同时在这届庙会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出了适当缩短庙会日期的建议:传统期限为15天,一般在市场后期游人减少,显得市场冷落。今年是10天。虽然游人始终很多,但各方面牵扯的人力物力太大。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的传统心理要求,兼顾各方面的力量和考虑市场的安全起见。今后厂甸市场期限最好是搞5天,就更显得热闹而紧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今京城的庙会种类繁多,主题各异,大大小小不下几十种。2001年重新开张的厂甸庙会在开放时间上也顺应时代的发展,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5天,而这个建议在1963年厂甸庙会的总结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
厂甸庙会的“文市”特色
在京城众多庙会中,厂甸庙会以“文市”特色而独树一帜。从创立之初,厂甸庙会就以经营书籍字画、书帖金石而蜚声京城。延至民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厂甸庙会集市的经营品类日趋丰富和庞杂。文化市场的兴盛有其特定政治环境的因素:民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风云变幻,随着清朝的覆亡,八旗亲贵及官宦世家日趋衰落,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变卖珠宝字画。一些军阀新贵纷纷附庸风雅,争购古玩书画。一时间,厂甸庙会成为名人字画、珠宝玉器、雕漆珐琅、陶瓷古铜、象牙雕刻等文化真品的展销中心。民国中后期,庙会的商业贸易功能逐渐凸显,厂甸庙会经营种类也愈加接近平民的生活需求。1935年的一份厂甸庙会商品经营范围的调查中,就有100多家经营玩具的摊位。建国后,厂甸庙会更加向劳苦大众靠近,销售的货品更加丰富和贴近民生。1963年宣武区关于厂甸庙会的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录:以厂甸庙会传统品种和地方特味小吃,如玩具、风车、风筝、空竹、灯笼、还适当售卖一些小百货、小手工业品及土特产品。为了陪衬货位,还可适当搞点小件针织品、文教用品等。
在1963年这份厂甸庙会档案中,对参会的商户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市属各大百货商场,城区的国营、合营门市部和合作商店参加。手工业管理局所属生产单位和城、郊区人民公社生产的小商品,凭领导单位介绍信,也可入场交易。单干户和无照商贩不准入场活动。反观现今庙会摊位如火如荼的竞标,标王频现的盛况,不禁唏嘘时代变迁下市场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

厂甸庙会的由来
说起厂甸庙会的历史,还要追溯到明朝。明嘉靖年间,统治者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到了清代,宣武门外聚集了各省的会馆和来京赶考的外地考生,因此在琉璃厂附近,一些售卖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应运而生并形成一定规模。琉璃厂是明清烧制琉璃瓦的官窑,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琉璃窑前的空地被称为厂甸,也就是现在东西琉璃厂十字路口东北角中国书店所在的位置。乾隆年间,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厂甸开辟为集市,由于依托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庙宇,厂甸庙会由此得名。庙会期间,古玩商、珠宝商、书商聚集于此,连道路两边也摆满了售卖各种小物件的摊位。

民国六年,在琉璃厂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与厂甸连成一片,这里也成为后来厂甸庙会最为热闹的地方。此时厂甸庙会的规模更加可观;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而整个庙会的核心是位于新华街的海王村公园。

办会日期的演变
厂甸庙会自明清以来,一直实行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办会日期,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地方政府对市内庞杂的庙会活动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做出每年举行大型春节庙会,会期为15天的明确规定,即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同时厂甸庙会作为官方唯一指定庙会也由此确定下来。京城另外一个与其比肩的庙会是白云观的春节庙会,它的会期也是半个月左右。北京市档案馆一卷1947年北京市警察局郊四分局,关于白云观春节开放庙会的档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业于本月二十一日据管内西便门外白云观住持赵诚藩呈称:本庙年例每逢春节开放。庙会十九天,本年拟自国历二月十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仍援照历年举行。”

《1963年度厂甸春节市场工作小结》的档案中,对厂甸庙会的日期是这样注明的:庙会市场暂定15天(正月初一至十五)。视情况而定,延长或缩短庙会时间。而实际上,这届庙会实际上比原计划少了5天,缩短为10天。同时在这届庙会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出了适当缩短庙会日期的建议:传统期限为15天,一般在市场后期游人减少,显得市场冷落。今年是10天。虽然游人始终很多,但各方面牵扯的人力物力太大。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的传统心理要求,兼顾各方面的力量和考虑市场的安全起见。今后厂甸市场期限最好是搞5天,就更显得热闹而紧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今京城的庙会种类繁多,主题各异,大大小小不下几十种。2001年重新开张的厂甸庙会在开放时间上也顺应时代的发展,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5天,而这个建议在1963年厂甸庙会的总结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
厂甸庙会的“文市”特色
在京城众多庙会中,厂甸庙会以“文市”特色而独树一帜。从创立之初,厂甸庙会就以经营书籍字画、书帖金石而蜚声京城。延至民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厂甸庙会集市的经营品类日趋丰富和庞杂。文化市场的兴盛有其特定政治环境的因素:民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风云变幻,随着清朝的覆亡,八旗亲贵及官宦世家日趋衰落,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变卖珠宝字画。一些军阀新贵纷纷附庸风雅,争购古玩书画。一时间,厂甸庙会成为名人字画、珠宝玉器、雕漆珐琅、陶瓷古铜、象牙雕刻等文化真品的展销中心。民国中后期,庙会的商业贸易功能逐渐凸显,厂甸庙会经营种类也愈加接近平民的生活需求。1935年的一份厂甸庙会商品经营范围的调查中,就有100多家经营玩具的摊位。建国后,厂甸庙会更加向劳苦大众靠近,销售的货品更加丰富和贴近民生。1963年宣武区关于厂甸庙会的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录:以厂甸庙会传统品种和地方特味小吃,如玩具、风车、风筝、空竹、灯笼、还适当售卖一些小百货、小手工业品及土特产品。为了陪衬货位,还可适当搞点小件针织品、文教用品等。

在1963年这份厂甸庙会档案中,对参会的商户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市属各大百货商场,城区的国营、合营门市部和合作商店参加。手工业管理局所属生产单位和城、郊区人民公社生产的小商品,凭领导单位介绍信,也可入场交易。单干户和无照商贩不准入场活动。反观现今庙会摊位如火如荼的竞标,标王频现的盛况,不禁唏嘘时代变迁下市场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