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QST分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在预后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QST分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纳入1998年12月至2015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9例原发儿童颅咽管瘤患者,其中70例(47.0%)采用经前纵裂入路,46例(30.9%)采用经翼点入路,33例(22.1%)采用经蝶窦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鞍区MRI判断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情况,根据临床症状、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生活工作情况等综合评价患儿预后。按照QST分型标准对149例患儿进行分型,比较不同类型患儿的临床特点。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临床因素。

结果

149例患儿手术均成功,其中138例(92.6%)为全切除,11例(7.4%)为次全切除。149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7个月(11~236个月)。随访期间,134例预后良好,15例预后不良。按照QST分型标准,149例患儿中,Q型91例(Q型组),S型14例(S型组),T型44例(T型组)。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钙化程度、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肿瘤复发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临床症状、合并脑积水、术前和术后垂体功能、手术入路及肿瘤病理学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T型更常合并脑积水,Q型垂体功能更易出现异常,S型更易出现视力、视野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ST分型(OR=5.984,95%CI:1.529~23.417,P=0.037)和肿瘤切除程度(OR=8.220,95%CI:2.158~31.318,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QST分型颅咽管瘤患儿的临床特点不同,且QST分型是影响颅咽管瘤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在多种疾病中的成功应用,其对认知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近来对顽固性癫痫、阿尔茨海默病以及抑郁等疾病的研究表明,VNS具有维持认知功能稳定的作用,甚至在部分患者中VNS对认知的不同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目前,VNS对认知作用的机制还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炎症、神经递质以及脑内核团的功能等方面,其中孤束核、蓝斑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本研究旨在分析伽玛刀(GKS)分割治疗巨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患者的预后。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伽玛刀治疗中心行GKS分割治疗的14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巨大CSH患者(CSH的中位体积为56.3 cm3),总结其治疗方案和临床随访资料。14例患者行GKS分割治疗后肿瘤体积均明显减小,治疗前的症状均明显好转或消失,未见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颞叶癫痫患儿,根据患儿的症状学、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其中1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3例行占位病变扩大切除术,2例行杏仁海马切除术,1例行单纯颞叶内侧占位切除术,1例行畸形血管团切除术,1例行前颞叶+额叶结节切除术。术后对所有患儿行临床随
目的探讨预防性手术治疗儿童无症状脊髓脂肪瘤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取预防性手术治疗168例无症状脊髓脂肪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手术年龄为1.5个月至15.0岁(中位年龄为7个月),术前均无疼痛、大小便失禁和(或)双下肢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方法包括:切除皮下和椎管内脊髓外的脂肪瘤以及脊髓内的脂肪次全切除,并
目的观察小剂量顺铂联合依托泊苷治疗伴间脑综合征的儿童鞍区低级别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鞍区低级别胶质瘤致间脑综合征患儿。其中男、女各2例;年龄中位数为16(6~34)个月。化疗前1例患儿因重度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均未行手术活组织检查或切除术;4例均采用顺铂(1 mg·kg-1·d-1) ,第1~3天]和依托泊苷(5
小儿神经外科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学科,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尤其在诊断和治疗儿童脑肿瘤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小儿神经外科仍存在诸多值得重视和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要重视我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建设与发展,大力建设小儿神经外科的人才梯队,重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提高小儿颅内疾病的诊治水平,以期造福于广大患儿。
期刊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干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57例脑干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DTI检查,并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收集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MRI和DTI资料,测量皮质脊髓束(CST,双侧共114条)评分、肿瘤-CST的距离(TCD)、手术前后肌力及Karnof
目的探讨儿童头皮和颅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且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皮样囊肿的患儿121例,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头皮及颅骨肿物患者的50.4%(121/240),≤3岁者占72.7%(88/121)。其中病灶位于头皮者45例(头皮组),侵犯颅骨者(颅骨组)76例(颅骨浅层受压者16例,颅骨部分受压者37例,颅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面神经F波对术后面瘫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术前无面瘫的单侧小脑脑桥角区听神经瘤患者,并于术前测定健侧和患侧的面神经F波潜伏期参数;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方法(简称H-B分级)评估面神经的功能,将Ⅲ~Ⅵ级归为术后面瘫组(8例),将Ⅰ级归为术后无面瘫
目的探讨儿童缺血型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儿童缺血型MM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组(15例)和非脑梗死组(29例);其中3例行脑-颞肌贴敷术(EMS),5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36例行EMS+STA-MCA吻合术。术后对所有患儿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包括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