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为教师们营造一种欢松愉快、充满关爱的精神家园,也要为教师搭建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不断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
一、强化“年级组”精神家园建设,提高教师归属感
1. 确立“年级组”的管理团队。以年级组板块的组建,打破学科界限,将同一年级的教师融合在一起,包括学校的行政领导、中层干部也分配到各个年级中。工作职能亮化划分,责任到人。树立“我与级组同行,共成长”的意识。
2. 创设“年级组”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如以“班级”为单位的三名教师为一组的“二人三足”比赛。以“级组”为单位开展的教师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教职工演讲比赛、教师才艺大赛等形式多样、欢松愉快、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教师们在认真投入各项比赛的同时,也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沟通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3. 制定“年级组”的考核方式。每个学期都对“级组”中的进行量化团队考核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从单纯的关注教学业绩考核转化为关注教学过程的整体监控。采取过程与效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选出“卓越级组”,从而增强年级成员之间的团队凝聚力。
二、强化“中层团队”优质服务建设,提高教师方向感
在以“级组”板块建设为核心的同时,也突显打造“中层团队”
的服务意识。要求学校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努力扮演好三种角色:策划者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应细化的管理职责,以“法治”取代“人治”;倾听者 善于到广大教职工中去,广泛听取教职工反映的热点问题,细心聆听教师们的“好点子”,从而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承担者 敢于担责,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教师们的劳动给予鼓励和肯定,为教师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层团队”在开展工作中,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拥戴和支持,效果就更为显著。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三、强化“给力团队研培”意识,提高教师使命感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大力开展“团队研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团队研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成长规划、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课题研究。
1. 成长规划 。青年教师对工作有热情、有冲劲、可塑性强,缺点是没有实战经验。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们要求他们为自己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每学期都对“个人成长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小结,做好材料的积累工作,及时将有关材料统一保存在教师个人档案中,如公开课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科研中获得的成果。
2. 专家引领。学校聘请专家为顾问,对教师跟踪指导,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落实专家带班制度,让大批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中磨练成长。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科培训,交流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方法。
3. 同伴互助。有效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利用身边同事的资源(不同特长、特点的同事所遇的个人问题、尝试、调整和经验都是一种可集体共享的财富),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同课异构”、学术论坛等方式,开展学术争辩,营造科研氛围,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4. 课题研究。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1)将课题实验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2)将课题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3)将课题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较大地推动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四、强化“搭建技能竞赛展示平台”,提高教师成就感
1. 以“教学比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每学期都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校歌比赛、新课标考核、粉笔字简笔画等一系列活动,以比赛促进、引领教师不断成长。
2. 以“家长开放日”促进家长对教师团体全面、深入评价。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由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无记名评价,并把家长的评价与教师的考核挂钩。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一方面让家长走进课堂,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还设立“学校十大名师”“学校十大学科带头人”“我最喜欢的教师”等系列活动评选;通过民主投票,诞生绩效工资发放方案,该方案是教师“德、勤、能、绩”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好的肯定;积极宣传区教育科研专项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加以推广。通过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信心和成就感,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成熟的摇篮。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强化“年级组”精神家园建设,提高教师归属感
1. 确立“年级组”的管理团队。以年级组板块的组建,打破学科界限,将同一年级的教师融合在一起,包括学校的行政领导、中层干部也分配到各个年级中。工作职能亮化划分,责任到人。树立“我与级组同行,共成长”的意识。
2. 创设“年级组”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如以“班级”为单位的三名教师为一组的“二人三足”比赛。以“级组”为单位开展的教师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教职工演讲比赛、教师才艺大赛等形式多样、欢松愉快、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教师们在认真投入各项比赛的同时,也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沟通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3. 制定“年级组”的考核方式。每个学期都对“级组”中的进行量化团队考核评价,对教师的考核从单纯的关注教学业绩考核转化为关注教学过程的整体监控。采取过程与效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选出“卓越级组”,从而增强年级成员之间的团队凝聚力。
二、强化“中层团队”优质服务建设,提高教师方向感
在以“级组”板块建设为核心的同时,也突显打造“中层团队”
的服务意识。要求学校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努力扮演好三种角色:策划者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应细化的管理职责,以“法治”取代“人治”;倾听者 善于到广大教职工中去,广泛听取教职工反映的热点问题,细心聆听教师们的“好点子”,从而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承担者 敢于担责,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教师们的劳动给予鼓励和肯定,为教师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层团队”在开展工作中,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拥戴和支持,效果就更为显著。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三、强化“给力团队研培”意识,提高教师使命感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大力开展“团队研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团队研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成长规划、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课题研究。
1. 成长规划 。青年教师对工作有热情、有冲劲、可塑性强,缺点是没有实战经验。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们要求他们为自己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每学期都对“个人成长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小结,做好材料的积累工作,及时将有关材料统一保存在教师个人档案中,如公开课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科研中获得的成果。
2. 专家引领。学校聘请专家为顾问,对教师跟踪指导,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落实专家带班制度,让大批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中磨练成长。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科培训,交流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方法。
3. 同伴互助。有效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利用身边同事的资源(不同特长、特点的同事所遇的个人问题、尝试、调整和经验都是一种可集体共享的财富),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同课异构”、学术论坛等方式,开展学术争辩,营造科研氛围,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4. 课题研究。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1)将课题实验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2)将课题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3)将课题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较大地推动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四、强化“搭建技能竞赛展示平台”,提高教师成就感
1. 以“教学比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每学期都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校歌比赛、新课标考核、粉笔字简笔画等一系列活动,以比赛促进、引领教师不断成长。
2. 以“家长开放日”促进家长对教师团体全面、深入评价。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课堂,由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无记名评价,并把家长的评价与教师的考核挂钩。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一方面让家长走进课堂,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还设立“学校十大名师”“学校十大学科带头人”“我最喜欢的教师”等系列活动评选;通过民主投票,诞生绩效工资发放方案,该方案是教师“德、勤、能、绩”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好的肯定;积极宣传区教育科研专项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加以推广。通过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信心和成就感,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成熟的摇篮。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