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写王继林,这念头在我脑子里盘旋好久了。几次同他说起,他总是淡淡一笑:我有啥好写的?后一琢磨,这不正是继林的风格吗;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也不爱给人添麻烦,而当别人有啥事,只要帮得上,他总使了劲地去帮。完了也总不听他提起,有人问到了,他仍是那么云淡风轻地一笑:噢,那算啥。
终于让我给逮着了,那天在他那间略显局促的办公室,我们进行了一次访谈。所谓的采访基本是我问他答,放在其他人身上,或许有一箩筐的话要说,而他没有。再怎么“勾”他,也就个把小时,便匆匆收场。
与他熟识有二十年了,他做《华人时刊》(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的一本面向海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半月刊杂志)总编辑也已十六个年头,期间我们打过不少的交道,发现他为人处世一直就是那样低调。他充满热情而又不失持重,勇于担当却更具温良谦逊。这样的评述不只针对其工作和办刊,还包括他在对待自己所热爱的书画艺术上。由于职业的关系,他曾主持过若干全国性的大型书画活动,为许许多多的前辈和同道出过画册、书论,也写过相当数量的见解独到的艺评,照道理,他有充分的理由和太多的机会让自己也出出风头,更何况他的字和画都是十分可观的,书展、画展以及宣传之类的活动,这些对他都是手到擒来的事儿。他当然知道,在这个圈子里,一定意义上名气也就是金钱,可他总是能做到波澜不惊,不为世风所动,对自己十分严苛。印象中直到去年,才见他印了个64开的小折页,薄薄的没有几张。他总是如此简单利落,同时行事又低调。
我想表达的是:真正肯把腰弯下来的谷穗,一定是份量最重的。王继林的内涵,毫无疑问,绝不只在那64开的几页纸里。而认识他,当然需要时间。只有当你对他所经历的人生有了大致的了解,或许才能慢慢读懂这个丰富而深刻、勤勉却尤为内敛的人。
继林的出生地是安徽省六安市,16岁以前一直跟随当小学老师的母亲在大别山北麓的那座古城生活。母亲领着他们兄妹三个,而父亲则只身在外,先是读的空军军官学校,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空军学员,但后来却遭遇政治风暴,一腔青春热血换来一顶“右派”帽子;几年后抖落蒙尘从头再来,考上了南京林业学院,毕业后被分至南京市政府林业局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专业精进,八十年代初当上了林业局长,直至九十年代末退休。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继林学书法最初是始于家教,跟在父亲后头他临了不少古人的碑帖。如今已82岁高龄的父亲仍然喜爱泼墨,其性格里有一种宁折不弯,穿过石板也要顶出片竹笋来的坚韧与执着。而这样的秉性在儿子身上无疑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王继林的人生之路似乎也不全是鲜花铺叠。16岁随母来宁,读完高中,紧接着进入南京一家无线电厂做工人。这个时间跨度是五年,这五年是他成长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由皖西小城而入六朝古都,由一名学生一跃而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幅度很大的时空转换,给其内心所带来的冲击是很难准确揣摩的,而彼时又正是一个年轻人身心发育、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21岁那年他考入电大,重返课堂,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又考入南师大新闻学院,拿了个本科文凭)。随后的几年里他读书非常用功,且由童子功而来的书法造诣也大有长进,大二时参加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轻松获奖。毕业后被金陵科技学院录用,干了一年多的教学管理。估计还是一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令他策马扬鞭再登高峰,次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研修班,潜心深造两年。书、画分别师从徐利明和张友宪,二位都是很有学问的先生(分别为留学生院和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又肯把真货教给后生,这让王继林获益匪浅。之前有过的种种操练,加上这两年纯专业理论的打造,一只富于灵性的艺术之鹰,自此有了更为开阔的天空和他理想中的高度。
王继林后来在艺术上所显现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具有复合型的特点。诗、书、画、印,他全部都会。不只都有涉及,还都有不差的水准。而评说此道,非我所长。充其量也只是班门弄斧,说几点浅陋之见。先说他的诗,虽见得不多,但却颇有嚼头。挑一首五绝来看,至少可一窥其对古典精华的吸纳与再现。诗题为《雪夜思故人》,我所见到的是他二十多年后留在立轴上的行书(此书作于2006年获江苏省省级机关职工书画展一等奖),诗本身便有寥旷高远的唐人气象:“雪静苍山远,风轻孤月寒。隔窗闻犬吠,疑是故人还。”加之他清朗俊逸又墨随心动的书法呈现,令诗意更添了一层浩瀚而灵动的唯美情致。诗的前两句以凝炼的笔触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的水墨意境,后两句则由景而入情,景随情移,情随景来,画面感极强。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幽静的雪夜,反衬出远山的苍茫;孤坐于寒月之下的诗人,凝听屋外轻风扑扉,隔窗有犬吠之声隐隐传来,莫非是日思夜念的故人踏雪归来?诗的重音在这个“疑”字上,表明故人并未真正归来,于是这番思念因雪夜而被拉长,诗所表现的因期盼而带来的惆怅,在这惜字如金的描述里获得了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令我尤为惊叹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984年元月,此时王继林还不到二十岁。我前面提到过要关注他这一段青春期的思想嬗变,这首诗的存在不仅证明了他彼时辞意和表达的老到,还证明了他与中国文化精典大大早于同龄人的一种美好结缘。
接下来说说继林的画。山水、人物、花鸟,乃至静物,他都分门别类地认真研究过各自的门道和技法,且有过不在少数的悉心实践。在其诸多画作中,我更欣赏他的一些水墨小品,善将山水和人物熔于一炉,个中传递出不少文人画特有的情怀及韵味。据知,他与已故老画家田原先生是一对很谈得来的忘年交,他时常将画稿捧到田原老师那儿,听先生点拨。而先生在欣赏之余,又常常会为他的画作即兴题款。有一幅《野趣图》画春日里柳树婆娑,水塘边的茅庐赫然在目,趣味横生的水草错落有致地在暖风中摇曳。全篇布局浑然天成,着墨生动且富有层次,表现了世外桃源的一派闲情野趣。田原先生想来是一眼便被画中的茅庐所吸引,他挥毫题写的诗句正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写下的那首名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先生的寓意可能借此寄望于后生(作者)像诸葛孔明那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臻成大智大贤之人。另有一幅《暮归图》,写夜色将至,风雨骤起,浪涛拍打那远山礁丛;风雨之中,持篙的渔翁头戴竹笠身披簔衣,划一叶小舟破浪前行。这幅在某次书画大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被名画家宋玉麟、范扬等誉为“有禅意,有意境的新时代水墨画”。而在我看来,此作更像是作者的一幅精神烛照。生命中遭遇风暴概率甚高,或在風浪中逆水行舟,杀出一条生路;或是缴械投降,为风浪所吞没,二者必居其一,你将无法回避地做出选择。这里的所谓禅意,当是指作品给人的一种领悟,一株开发你生命潜能的精神菩提。而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幅画无疑又是匠心独具的,其墨色的铺染,大开大合又远近有别,江天相接处的乌浪浊云,与小船周边包抄而来的白色波涛,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较大反差,而这一反差所构成的冲击力,恰恰表现了人与大自然以及自身命运的一种不甘示弱的抗争,这使得画的主题意义有了更深远的发掘与拓展。 还想说一说继林的书画论。这可能是他较之一般书画家突出的一面。有实践而无理论,在这个行列中恐怕并非少数。继林既有汉语言文学的底子,又有艺术科班学习的经历,因此能在二者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省內一些出类拔萃的大家他基本都有直接接触和研学他们艺术品的机缘,每有所得便发而为文,一是做到了旁人所不及的贴近,二是以其真知灼见的探寻丰满了尚显薄弱的书画论坛。多年来他所论及的书画前辈可列出一批较长的名单:林散之、李剑晨、陈大羽、田原、陈逸飞、傅小石、傅二石、萧平、萧和、张友宪等等。他曾同时兼任《东方艺林》杂志的总编辑达六年之久,由其操刀的人物专访或评述在该刊发表后,很自然引起美术界同仁广泛的关注。他的书画论有不少写得独出机杼、锐气十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评述旅美画家李山先生的论文,该文中有关艺术作品三个层次的提法,足见其不俗的艺术品位和人文追求。他认为写出社会动荡、展示民族风骨、凸现历史变迁的作品,当属第一层次;而反映个人精神向度、勾勒心灵波澜的作品,属第二层次;直面山川风貌、自然景观的描摹之作,应归于第三层次。倘对东、西方的美术简史略作考察,你会发现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它足够的思辩依据。据悉,这篇发表于《东方艺林》、《南京晨报》的文章,已被选入中国美院的研究生辅导教材——《传承·发展:浙派人物画文集》,这一定程度地证明了文章的理论价值。另一篇发表于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方艺术》,香港《中国画家》的“鬼爷张友宪”一文被圈内人称为最具文学性、幽默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艺术评论文章,有老舍风格,具大家风范。
最后再说继林的书法。其实在他所有呈现的艺术品类中,书法是最具实力的大头,是他日常操练最多也最见风采的“常规性武器”。楷、篆、隶、草、行,书中诸体他均有尝试且各有建树,而又以行、草更为得心应手。他的字潇洒而不失法度,简括而意韵深沉。无论盈尺小品还是丈二巨制,都笔墨酣畅,转捩自如,间架布阵沉稳简静,结字移墨起落有致。清遒里显出硬朗,醇古中轻溢典雅。其书作不仅为艺坛同道所赞赏,更为普通百姓所喜爱。每到一处他总被人拖到一旁留下墨宝,而讨他字的人有时是排着队来的。令人钦敬的是,继林从不摆书画家的架子,凡有求,他必应。有一回我与他去常熟采访,被几个朋友圈牢,硬是从下午一直写到晚上,晚饭也是胡乱吃了几口,我在一旁为他心疼得不行。
与继林相交日久,知其做人行事一贯低调,我写此文亦无意于为其张扬什么。《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继林顺应天意,胸怀大志,择诗书画艺术为其奋斗之路径,每一步脚印里都留着他进取的艰辛,每一步脚印里也都开满他昂然向上的思想的花蕾,而那些可为岁月作证的有着其鲜明个人印记的各类作品,想必会给我们以更多关于生命价值及其内涵的昭示。
终于让我给逮着了,那天在他那间略显局促的办公室,我们进行了一次访谈。所谓的采访基本是我问他答,放在其他人身上,或许有一箩筐的话要说,而他没有。再怎么“勾”他,也就个把小时,便匆匆收场。
与他熟识有二十年了,他做《华人时刊》(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的一本面向海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半月刊杂志)总编辑也已十六个年头,期间我们打过不少的交道,发现他为人处世一直就是那样低调。他充满热情而又不失持重,勇于担当却更具温良谦逊。这样的评述不只针对其工作和办刊,还包括他在对待自己所热爱的书画艺术上。由于职业的关系,他曾主持过若干全国性的大型书画活动,为许许多多的前辈和同道出过画册、书论,也写过相当数量的见解独到的艺评,照道理,他有充分的理由和太多的机会让自己也出出风头,更何况他的字和画都是十分可观的,书展、画展以及宣传之类的活动,这些对他都是手到擒来的事儿。他当然知道,在这个圈子里,一定意义上名气也就是金钱,可他总是能做到波澜不惊,不为世风所动,对自己十分严苛。印象中直到去年,才见他印了个64开的小折页,薄薄的没有几张。他总是如此简单利落,同时行事又低调。
我想表达的是:真正肯把腰弯下来的谷穗,一定是份量最重的。王继林的内涵,毫无疑问,绝不只在那64开的几页纸里。而认识他,当然需要时间。只有当你对他所经历的人生有了大致的了解,或许才能慢慢读懂这个丰富而深刻、勤勉却尤为内敛的人。
继林的出生地是安徽省六安市,16岁以前一直跟随当小学老师的母亲在大别山北麓的那座古城生活。母亲领着他们兄妹三个,而父亲则只身在外,先是读的空军军官学校,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空军学员,但后来却遭遇政治风暴,一腔青春热血换来一顶“右派”帽子;几年后抖落蒙尘从头再来,考上了南京林业学院,毕业后被分至南京市政府林业局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专业精进,八十年代初当上了林业局长,直至九十年代末退休。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继林学书法最初是始于家教,跟在父亲后头他临了不少古人的碑帖。如今已82岁高龄的父亲仍然喜爱泼墨,其性格里有一种宁折不弯,穿过石板也要顶出片竹笋来的坚韧与执着。而这样的秉性在儿子身上无疑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王继林的人生之路似乎也不全是鲜花铺叠。16岁随母来宁,读完高中,紧接着进入南京一家无线电厂做工人。这个时间跨度是五年,这五年是他成长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由皖西小城而入六朝古都,由一名学生一跃而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幅度很大的时空转换,给其内心所带来的冲击是很难准确揣摩的,而彼时又正是一个年轻人身心发育、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21岁那年他考入电大,重返课堂,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又考入南师大新闻学院,拿了个本科文凭)。随后的几年里他读书非常用功,且由童子功而来的书法造诣也大有长进,大二时参加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轻松获奖。毕业后被金陵科技学院录用,干了一年多的教学管理。估计还是一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令他策马扬鞭再登高峰,次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研修班,潜心深造两年。书、画分别师从徐利明和张友宪,二位都是很有学问的先生(分别为留学生院和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又肯把真货教给后生,这让王继林获益匪浅。之前有过的种种操练,加上这两年纯专业理论的打造,一只富于灵性的艺术之鹰,自此有了更为开阔的天空和他理想中的高度。
王继林后来在艺术上所显现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具有复合型的特点。诗、书、画、印,他全部都会。不只都有涉及,还都有不差的水准。而评说此道,非我所长。充其量也只是班门弄斧,说几点浅陋之见。先说他的诗,虽见得不多,但却颇有嚼头。挑一首五绝来看,至少可一窥其对古典精华的吸纳与再现。诗题为《雪夜思故人》,我所见到的是他二十多年后留在立轴上的行书(此书作于2006年获江苏省省级机关职工书画展一等奖),诗本身便有寥旷高远的唐人气象:“雪静苍山远,风轻孤月寒。隔窗闻犬吠,疑是故人还。”加之他清朗俊逸又墨随心动的书法呈现,令诗意更添了一层浩瀚而灵动的唯美情致。诗的前两句以凝炼的笔触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的水墨意境,后两句则由景而入情,景随情移,情随景来,画面感极强。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幽静的雪夜,反衬出远山的苍茫;孤坐于寒月之下的诗人,凝听屋外轻风扑扉,隔窗有犬吠之声隐隐传来,莫非是日思夜念的故人踏雪归来?诗的重音在这个“疑”字上,表明故人并未真正归来,于是这番思念因雪夜而被拉长,诗所表现的因期盼而带来的惆怅,在这惜字如金的描述里获得了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令我尤为惊叹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984年元月,此时王继林还不到二十岁。我前面提到过要关注他这一段青春期的思想嬗变,这首诗的存在不仅证明了他彼时辞意和表达的老到,还证明了他与中国文化精典大大早于同龄人的一种美好结缘。
接下来说说继林的画。山水、人物、花鸟,乃至静物,他都分门别类地认真研究过各自的门道和技法,且有过不在少数的悉心实践。在其诸多画作中,我更欣赏他的一些水墨小品,善将山水和人物熔于一炉,个中传递出不少文人画特有的情怀及韵味。据知,他与已故老画家田原先生是一对很谈得来的忘年交,他时常将画稿捧到田原老师那儿,听先生点拨。而先生在欣赏之余,又常常会为他的画作即兴题款。有一幅《野趣图》画春日里柳树婆娑,水塘边的茅庐赫然在目,趣味横生的水草错落有致地在暖风中摇曳。全篇布局浑然天成,着墨生动且富有层次,表现了世外桃源的一派闲情野趣。田原先生想来是一眼便被画中的茅庐所吸引,他挥毫题写的诗句正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写下的那首名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先生的寓意可能借此寄望于后生(作者)像诸葛孔明那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臻成大智大贤之人。另有一幅《暮归图》,写夜色将至,风雨骤起,浪涛拍打那远山礁丛;风雨之中,持篙的渔翁头戴竹笠身披簔衣,划一叶小舟破浪前行。这幅在某次书画大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被名画家宋玉麟、范扬等誉为“有禅意,有意境的新时代水墨画”。而在我看来,此作更像是作者的一幅精神烛照。生命中遭遇风暴概率甚高,或在風浪中逆水行舟,杀出一条生路;或是缴械投降,为风浪所吞没,二者必居其一,你将无法回避地做出选择。这里的所谓禅意,当是指作品给人的一种领悟,一株开发你生命潜能的精神菩提。而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幅画无疑又是匠心独具的,其墨色的铺染,大开大合又远近有别,江天相接处的乌浪浊云,与小船周边包抄而来的白色波涛,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较大反差,而这一反差所构成的冲击力,恰恰表现了人与大自然以及自身命运的一种不甘示弱的抗争,这使得画的主题意义有了更深远的发掘与拓展。 还想说一说继林的书画论。这可能是他较之一般书画家突出的一面。有实践而无理论,在这个行列中恐怕并非少数。继林既有汉语言文学的底子,又有艺术科班学习的经历,因此能在二者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省內一些出类拔萃的大家他基本都有直接接触和研学他们艺术品的机缘,每有所得便发而为文,一是做到了旁人所不及的贴近,二是以其真知灼见的探寻丰满了尚显薄弱的书画论坛。多年来他所论及的书画前辈可列出一批较长的名单:林散之、李剑晨、陈大羽、田原、陈逸飞、傅小石、傅二石、萧平、萧和、张友宪等等。他曾同时兼任《东方艺林》杂志的总编辑达六年之久,由其操刀的人物专访或评述在该刊发表后,很自然引起美术界同仁广泛的关注。他的书画论有不少写得独出机杼、锐气十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评述旅美画家李山先生的论文,该文中有关艺术作品三个层次的提法,足见其不俗的艺术品位和人文追求。他认为写出社会动荡、展示民族风骨、凸现历史变迁的作品,当属第一层次;而反映个人精神向度、勾勒心灵波澜的作品,属第二层次;直面山川风貌、自然景观的描摹之作,应归于第三层次。倘对东、西方的美术简史略作考察,你会发现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它足够的思辩依据。据悉,这篇发表于《东方艺林》、《南京晨报》的文章,已被选入中国美院的研究生辅导教材——《传承·发展:浙派人物画文集》,这一定程度地证明了文章的理论价值。另一篇发表于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方艺术》,香港《中国画家》的“鬼爷张友宪”一文被圈内人称为最具文学性、幽默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艺术评论文章,有老舍风格,具大家风范。
最后再说继林的书法。其实在他所有呈现的艺术品类中,书法是最具实力的大头,是他日常操练最多也最见风采的“常规性武器”。楷、篆、隶、草、行,书中诸体他均有尝试且各有建树,而又以行、草更为得心应手。他的字潇洒而不失法度,简括而意韵深沉。无论盈尺小品还是丈二巨制,都笔墨酣畅,转捩自如,间架布阵沉稳简静,结字移墨起落有致。清遒里显出硬朗,醇古中轻溢典雅。其书作不仅为艺坛同道所赞赏,更为普通百姓所喜爱。每到一处他总被人拖到一旁留下墨宝,而讨他字的人有时是排着队来的。令人钦敬的是,继林从不摆书画家的架子,凡有求,他必应。有一回我与他去常熟采访,被几个朋友圈牢,硬是从下午一直写到晚上,晚饭也是胡乱吃了几口,我在一旁为他心疼得不行。
与继林相交日久,知其做人行事一贯低调,我写此文亦无意于为其张扬什么。《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继林顺应天意,胸怀大志,择诗书画艺术为其奋斗之路径,每一步脚印里都留着他进取的艰辛,每一步脚印里也都开满他昂然向上的思想的花蕾,而那些可为岁月作证的有着其鲜明个人印记的各类作品,想必会给我们以更多关于生命价值及其内涵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