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两个平台创新教研形式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发挥各级教研室和学校中心教研组作用的同时,如何整合资源,把握关键,促进均衡,形成特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一种以片区互动、城乡联动的新型教研形式进入了研究和实践的视野。
  一、夯实片内互动平台,实施以强带弱
  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以一所样板校为中心,把相对邻近的几所学校划为一个片区。片内互动就是以强带弱,以中心示范校为牵头学校,联合片内学校开展教学研讨。这种活动形式重在片内学校之间真诚互助,重在教师寻求同学科的“知音”,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本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片内互动需创新举措求实效,健全机制求发展。
  1.抓“三线”管理。片区教研协作组属县市级教研室下的一级教研机构。对片区教研组织需实行“三线”管理:一是以教育局局领导挂片负责的“行政线”,负责片区教研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考评等,为片区教研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以市教研室教研员蹲点负责的“教研线”,负责片区教研活动的规划、统筹、协调,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资讯服务;三是以片区中心校校长为片长、其他各校校长为成员的“组织线”,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总结,为有效挖掘、充分利用片区内各校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2.抓制度保障。建立片区教研协作组制度,明确规定片区教研的组织领导、目的意义、活动策划、过程管理、经费保障等要求。建立相配套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把片区教研协作组、校本教研、教师发展等评价机制结合起来,建立自上而下的由县市教研室评价片区,片区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每年评选先进片区、先进学校、先进个人,把评价片区、学校、教师,作为激活参与片区教研活动的动力,促进片区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3.抓中心校发展。适度下放组织权、管理权、评价权至片区中心校,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供学习资料、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优先培养教学骨干、优先配备教学设施、优先参与科研成果评奖。给中心校优先发展权,使之成为片内乃至全市教育的窗口和基地,影响、辐射片内各校。
  4.抓运行机制。片区教研协作组要本着“交流共研,各创特色”的片区教研理念和“一年一个主题、一片一个特色、一校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遵循“问题集中—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的原则,重在发挥校际间的骨干引领作用,开展以“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共性问题研讨,做到“联校教研、区域管理、协作攻关、典型引路、整体联动、区域推进”。每学期最少创造性地开展两次课改沙龙、同课异构、课堂开放周、优质课及教学设计比赛、巡回示教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片内各校教学教研均衡发展。
  5.抓活动开展。各学校开学初把本校来自教师和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教材的问题、教法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汇总到片区教研协作组。片区教研协作组把上报来的问题加以梳理,找出共性的问题,把急需解决和符合片区发展的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然后组织骨干教师“强强联合”,“会诊”攻关,按计划逐个击破。如“观课会诊”是片内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观察鲜活的课例,加强片内新老教师同学科“知己”的联系,互相学习、研讨、交流、反思、创新,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
  二、夯实城乡联动平台,实现专业引领
  城乡联动重在解决农村片区学校的专业引领问题,加强片区间的联系与沟通。尤其是城区几个师资素质相对较高、教研氛围相对浓厚、吸取信息相对较新的片区,需要承担引导片区间加强学习与交流的任务,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片区间联动。农村片区与城区片区“联姻”结对,就是鼓励和引导城乡片区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农村片区学校的差异资源,形成交叉联动的教研网络,从而达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帮扶片区精心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受援片区送教下乡,通过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师徒结对、评课议课、专题研讨、教师互访等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受援片区教师备、讲、辅、改、考、评水平和应用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2.师徒结对带动。农村片区的教学教研工作需要高水平专业人员的引领带动。可以要求城区学校派骨干教师到各中心校挂职锻炼,进行学科带教。鼓励城区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与农村片区教师结对帮扶,开展以师徒共进为主的教研活动:徒弟定期到师傅所在学校跟班听课,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听徒弟的课,了解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师徒同上一课,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师傅下乡支教。通过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讲座等一条龙的带教模式,引领农村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人民银行宁夏辖区现代化支付系统始建于2003年,全面建成于2010年。是宁夏地区最重要的资金流转通道,其资金流动量超过本省全部资金流量的60%。截止2012年12月,我区支付系统日均业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重在引导——让学生从语文教材所负载的认知和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操。目前,阅读教学虽然一改以往“穿靴戴帽”说教式的思想教育,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仍存有许多盲点,文本的情感被架空分析,或者强加给学生,用无效的引导掩盖了个性领悟,忽视了指导学生对思想情感教育内容的认识过程,使其阅读情感不能得以深入。引“深”阅读是指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有层次地设计,
课例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是课例研究的真谛。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从“课例”本身获得技能,也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  通过课例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了专业水平。  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专家对话、与同事结为学习伙伴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又是进行平等的合作,使富有
设计是人类改善生活与美化生活的创造活动,具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一种设计。视觉符号是指人们用眼睛能看见的,如电影、广告、建筑、钱币、摄影等。信息发送者通过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就是“传达”,“传达”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传达。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自然与自然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都是传输的过程,包括“信息传达者——传达信息——受众——传达
以《中国报学史》所使用的“交通”一词为中心,本文对戈公振的传播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一方面源于中国本土观念,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卡尔·毕歇尔、藤原勘治等人的新闻学说。
进入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以研究者的身份行进在课改路上。但在实际的备课环节中,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出现形式主义抬头的现象。难道集体备课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山”?学校要不要保留集体备课活动?又该如何组织才能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一”,改革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加强一个阵地——中心备课组,由求同转向求异。传统集体备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