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菊花诗的拟题、分配与意象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爱写菊,第三十八回中的菊花诗是最集中的体现.在菊花诗的书写上,作者大有深意存焉:一是通过菊花诗的拟题,作者创造了“作诗人—诗中人—菊花”三层平行空间,三层空间的相互映射,对小说描人叙事起到很大帮助;一是通过菊花诗作的分配,曲折表明自己对笔下这些人物的定位与评价;一是借助菊花意象丰富的内涵,在菊花诗里,写出不同小说人物笔下对菊花不同的隐喻,也道出了作者自己对“真”的哲学内涵的思考;菊花意象存在感伤、哀怨的特点,菊花诗中大量清冷意象的使用在《红楼梦》感伤叙事的基调上增添了一抹悲凉之色.
其他文献
近百年来,海内外某些学者以《水浒传》写梁山泊好汉有“厌女症”、“仇视女性”等,皆为误会或曲解之怪说.梁山泊好汉“不亲女色”非“厌女”,“除却奸淫”非“仇女”,以为女色为“溜骨髓”、为“祸水”,或出于两性知识的盲区,或出于读者解读上的偏见.近今某些学者误会曲解或强加于《水浒传》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辞,都应全面检讨,予以有分析有批判地澄清或推翻,重建对《水浒传》的“文化自信”.
王冕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着力刻画的一个标杆式的理想人物,就作品内容而论,其性格内涵不外乎孝顺寡母、刻苦好学、不受官爵、性忤时忌数端.然与传统的隐士人格相比,他仍有过度张扬、机心未绝、事母不周、贪慕小利诸多不同.王冕之名流品性为何色彩驳杂?究其底里,有着复杂的哲学背景与社会因素.首先是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倾斜.王冕形象的构建,殆与吴敬梓虽说拒绝入仕、不愿跻身官场但又并未忘却世情,每每关心世风之隆替、士林之兴衰之内在情感诉求有着很大的关联.其次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对人物行为方式的浸润.吴敬梓所生活的
《红楼梦》中包含了对于人性、情感、知行等理学体系内基本问题的感知与思辨.叙述者借用理学家的“气禀”观念解析人性的丰富和差异,但悬置了善恶的道德准则.《红楼梦》赞扬情感的价值,但同样揭示任何情感都应得到必要的调节,既需严守伦理道德的规范,也需把握好合理的分寸和界限.对于知识的获取,《红楼梦》反对借知识沽名钓誉,推崇精熟读书,同时呼吁认知与实践的切合与贯通.《红楼梦》以思辨的态度感知当下的生活,也自然将思辨的对象延伸至理学本身,由此形成了学术与文学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