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的人文积淀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on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此中浓郁的人文关怀显而易见,因此语文教学就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一、挖掘课程资源中的人文成分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素养,它包括“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虽然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强调语文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如果用冷漠的分析取代辨证的语言感受,把形式上的任务当作根本的任务,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倒退。比如:讲古文实际上是在讲中国文化,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讲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如果把这些都弃而不谈,为讲古文而讲古文,难免把古文就给讲死了,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的语文教材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分别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要研究教材,发掘其文化内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就充分体现了人文特点。比如:《金黄的大斗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手足之情和童真童趣;《色彩》一诗启迪学生对生命价值产生感悟;《斑羚飞渡》等课文中唤起的是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关注;而《社戏》、《安塞腰鼓》等所描绘的民俗文化向人们展示的正是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感悟,不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吗?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材中去挖掘美,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草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機勃发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引导他们用心去体会,就能激发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生发热爱大自然,赞颂美、追求美的情怀。而对于大多数的文言诗文,如果我们能以整体的感悟代替繁瑣的分析,注重对古诗文本身及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顿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比如:《周处》一文中有“朝闻夕死”、“改过自新”的人生哲理,《岳阳楼记》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那是一种何等旷达的境界?
  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体验和审美感悟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只看重工具性、知识性、漠视其人文性、文学性,把学生和文学的联系隔离开,讲文写作品却按照语言学的路子来讲。于是“语文教学变成了对课文的肢解,名篇佳作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支离破碎,千篇一律,味同嚼蜡。”③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一座宝塔,那就是把楼也拆了,瓦也揭了,分解剥离开来给人看。这种“小学而大遗”的现象,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在鉴赏,重在引导学生去领悟、感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吸收文学的丰富营养,提高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发挥文学的功用,体现文学的魅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为,语文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作为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特别是阅读教学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和准文学作品,更能起到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以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古诗为例,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气象万千,情景交融的自然美;又有表现作者忠愤无比的爱国热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些古诗中的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巨大的作用。另外,古诗还有智育、德育等多种功能。而且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阅读主体作用的发挥,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当然,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文学鉴赏的教学尺度,既有较浅层次的鉴赏,如字词句的品味、必要知识的掌握,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的赏析等;又要有较高层次的鉴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己去领悟、感知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本着主体性原则和人本论原则,师生平等对话”,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正确导向。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参观文化遗迹或其他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比如:可以利用清明节给烈士陵园扫墓的机会,开展一次“说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调查访问、查引资料、收集、整理有关英雄的事迹。这不仅是着眼于学生自己,还将辐射到家庭、社会;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学生身上往往有着难以估摸的巨大能量,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自己去解读课文,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我尝试在对诗歌《枫桥夜泊》的再欣赏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从作者和欣赏者的不同角度去设置情境,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纷纷发言,有说是体现戍边军人思家的,有说是体现异地学子想念父母的,还有说是体现初恋感情受挫的……真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学生的体验也许肤浅,理解也许片面,但正是这些稚气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表现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闪耀着他们强烈的个性色彩。
  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特点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又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文章读来本流泪,老师一讲就瞌睡。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以自主,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注重生命体验和感悟。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个人素养和个性的外化,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习力不仅关乎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乎这个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的生存能力。”——学习力的概念  【关键词】 精彩;动力、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的年代,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能有精彩的课堂教学,老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对教材把握的
基于长江河道南京段运行管理的各项技术指标资料,构建了IAHP—Delphi—FCA模型对南京长江河道工程运行管理进行评价。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相对权
[摘要]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的好坏往往决定了语文成绩的好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这个“宗”,初中作文教学应关注一下四个方面:1、关注真情表达;2、关注智力训练;3、关注生活细节;4、关注独特感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真情表达 智力训练 生活细节 独特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