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拜之交”到底指拜几拜


  “八拜之交”是指有世交的两家子弟拜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异姓兄弟结拜也称为“八拜之交”。其实古时并没有八拜之礼。
  《说文解字》:“拜,首至地也。”许慎的解释不完全准确,因为还有“拜首,首至手”的说法,不一定非要拜到头顶到地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等级来定“拜”的礼节。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日常生活都呈跪姿,因此才会有“拜”礼。
  对古人而言,寻常的礼节也就是一拜而已,两拜已经属于非常隆重和尊敬的礼节,比如《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见齐王,再拜。”臣对君无非也就两拜。至于三拜、四拜,都属于极为特殊情况下的礼节,比如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在赵国为相,路过家乡时,曾经看不起他的嫂嫂“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是表示谢罪的加拜,并非常礼。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道:“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会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礼。其余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
  虽然古代没有八拜之礼,但“八拜”之礼的出处却真的是拜了八拜。

  宋人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韩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颇慢公。公不为较,待之甚礼。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之父绚,我门下士也。闻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稷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韩魏公即韩琦,乃是北宋重臣,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居然对他轻慢无礼。潞公即另一名相文彦博,李稷的父亲李绚出自文彦博门下,文彦博听说李稷的言行举止后,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后生小子。文彦博担任北京守备后,按照礼节,李稷应当前来庆贺。等李稷来了,文彦博故意不出来接待,让李稷在客厅里干等了很久,这才穿着道服出来待客。李稷行礼时,文彦博坐在那里,大剌剌地说:“你爹是我的门客,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只好如数拜了八拜。
  本来是出于惩戒目的的“八拜”,流传到后世,竟然演变为“八拜之交”这句俗语,也算一桩趣事。至于异姓兄弟结拜,其实也只是互相四拜,如同是拜对方的父母,正如顾炎武所言“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比如《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描绘的施恩和武松结拜的场景:“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弟兄。”互相四拜,共八拜,这才是“八拜之交”的真正语源。

“平头百姓”的“平头”


  “平头百姓”就是指普通百姓。何谓“平头”?“平头”可不是指理发的平头发式。一般的辞典都解释为平等,“平头百姓”即平等的百姓,但“平头”和平等为什么可以等同起来,却又没有更多的解释。
  其实,“平头”乃是一种裹头的头巾,这种头巾至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巾带制度的一种常服了,而且属仆役专用。梁武帝萧衍有一首《河中之水歌》,收录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全诗为:“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中国古代把头上戴的东西称作“头衣”,共分四种:冠、冕、弁、帻。前三种是士以上階层的男子所戴,庶民只能戴“帻”,这些头衣都是直接戴在头上的。东汉学者蔡邕在《独断》中说:“王莽无发乃施巾。”王莽因为发秃,因此才开始用头巾包头,此后就成为常制,不分官民,都要用头巾裹发,然后再戴上各自等级的帽子。
  梁武帝诗中的“平头奴子”之所谓“平头”,即隋唐时期所称的“平头小样巾”。《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了唐代头巾制度的变迁:“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开元已来,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玄宗开元十九年十月,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迄今服之也。”
  “平头小样巾”是最先流行的头巾,因为只是帽子里面的衬巾,故称“小样”,即小型的帽子;头巾的作用是从前往后把头发裹起来,故称“平头”,意思是与头齐平。因此,“平头小样巾”的样式呈扁平状,而且发髻不分瓣。从武则天之后,头巾的样式越来越高,所谓“高头巾子”“内样巾子”“官样巾子”,不仅高,而且发髻分为左右两瓣,一直到明代发展成高高的乌纱帽。
  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从后周开始,衬巾外面戴的帽子称作“幞头”或“襆头”,这是一种丝绢裁成的四根带子的方巾,两带系于脑后,两带系于下巴,打仗时方便。唐代承平已久,不仅衬巾的样式越来越高,而且衬巾外面的幞头也越来越高,甚至还出现了“硬脚”的样式,即四脚挺直的头巾。到了宋代,又将四根带子省减为两根,取其方便而已。
  这就是中国古代衬巾和幞头的变迁史。据《新唐书·车服志》载:“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于庶人。”“平头小样巾”本来是南北朝时期仆役所服,到了唐代,也成为百官的常服,就是因为便利的缘故。但正如以上所述,当百官的衬巾变得越来越高之后,“平头小样巾”遂成为只有平民百姓才佩戴的日常头衣,“平头百姓”的称谓即由此而来。
  选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忙完手头的事,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你现在在哪?吃过饭没?我爸这段时间身体咋样……”老妈的回答总是一成不变,”还是那样,没事,你们忙,就别老回来了,我一个人照顾就行。”说起母亲,我心中难免有点骄傲,去年她被评为了村子里的好婆婆,之前她一直是村中公认的好媳妇。自我记事以来,家中的第一碗饭总是先盛给爷爷奶奶,接着再端给我的父亲。我母亲、二娘,妯娌之间始终是不分彼此,我們两家的孩子是吃一锅饭长大的,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它们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起来,都不符合我所谈的友谊。子女对父亲,更多的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太不平等,不可能有这种交流,友谊可能会伤害父子间的天然义务。父亲心里的秘密不可能告诉孩子,怕孩子对父亲过于随便而有失体统;孩子也不可能向父亲提意见、纠正父亲的错误,这却是友谊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责。从前,在有些国家,儿子遵循习俗把父亲杀死,在另一些国家
有的人永远贫穷。我认识一家人,买什么东西都不肯落后,就是这不肯落后,害得一直闹经济危机。你可以永远听他抱怨钱不够用,因为缺钱,永远牢骚满腹。按说如今家庭中该有的东西,冰箱、彩电、电话、摩托车,最新的VCD机,应有尽有,可还是觉得自己穷,觉得穷,便认定是这社会不好。嫌冰箱太小,彩电已经有了两台,嫌尺寸还没到位。咬咬牙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甚至还向别人借一些,刚花完,就发现自己已经又落伍。落伍了,就更仇
我选择复读那年的国庆节,刚上大学的小杉联系了我。在电话里,她哭得很伤心。上高中那会儿,她是我们班公认的知性女神。她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她独立、果敢、自信、有理想也为之奋斗,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和她相处。班里大家都相亲相爱,她的朋友很多而且质量也高。遇到困难总是不乏朋友的自愿帮助。在这样的环境,她从未孤独过。我俩是很好的同桌,她给我打来电话,传达着自己上大学这一个月里的感受:“曾经我无限憧憬的大学让我好像
有人不理解愚蠢是道德问题,看到一些愚蠢的观点和愚蠢的行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信息,辅以孜孜不倦的说教,希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改变这些愚蠢的观点和行为。这种做法就像是为厌学的差生提供最全面的学习资料,订购最优秀的课程,希望他能就此提高成绩。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满心挫败以外,将会一无所获。同样的,如果某人企图以事实和道理来提升道德,改变愚蠢,也会碰一鼻子灰,而且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的
我们过去走俄罗斯写实主义的道路,画家画画就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这样的画,是写真,不是艺术。我们要做艺术,但不能做俄罗斯的艺术,也不做西方的艺术,要做中国的艺术。当代美术的现状比较混乱,误区很多,可以说是“处处是误区。”我们是生活在夹缝里面。我们要做艺术,但这种艺术又不该是西方的艺术。可是,在艺术里,又有很多不是艺术而是垃圾。搞艺术要有感情,艺术是诞生于感情的。比如,我对你有感情,我就用各种办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巿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他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用了那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
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大概名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老子》里面,也有“报怨以德”的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老子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嘲讽,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提。我们看孔子,孔子明确表示反对。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