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整合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x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剑桥大学的医学史教授Roy Porter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们人类活得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长,也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健康,医学从来没有今天的成绩斐然,但是受到的质疑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如果要我回答,就是医学面临的走向遇到了一个个难题。美国前段时间发布了一个消息,医院死亡率大概占10%,那就是说10个中有1个是我们治死的。难道是我们的医学出了问题?我们的医生出了问题?不是,我们所有的医生,在局部是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加起来就未必正确了。
  在中国,我们的门诊量每年增长33亿人次。怎么病人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多,而我们的结果不是越来越好呢?病人越治越多肯定不是医学的好事。
  科学与医学存在差距
  传统的、古典的科学方法对促进我们今天的医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谈到科学,不可能少了牛顿。1965年因为剑桥大学爆发鼠疫,牛顿就回到了老家,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第二件事,他发现了力学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3个定律是3个成果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一个对另一个的补充。我们知道,一旦变换条件,定律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照此下去,不是3个定律,应该是80个定律都不止。
  紧接着库伦出现了,他说在微观情况下,万有引力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氢原子的电磁力是万有引力的1039倍。然后,又出来一个马赫,他是研究宏观的。他说宏观也不是这样,比如说太阳对于地球的引力是多大呢?一根钢丝绳就可以拉断。紧接着出现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发现,科学定律只要一变就会变,但是总会找到一个对的,于是成了真理。
  刚才我们说,科学研究古老的方法是正确的,这种定律放之四海皆准,不会因人、事或者是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医学找到一个规律,放到千百万病人中间,“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这就是医学与科学的差距。
  我们再看,威尔逊是病理学家,他是伟大的,那么他的问题在哪里?他认为人得病是某一个局部的细胞得病了,而全身没有病。他说的对吗?我再讲讲培根。培根是哲学家,很伟大,但是有两点我不赞同,他说科学是无限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他还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认为知识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力量,有的时候是反力量。
  在他的倡导下,我们唯技术主义,病人崇拜医生,医生崇拜技术,这给拜金主义者提供了机会。所以,厂家、商家一个个从健康里边赚钱,这是以科学度量医学带给我们的导向。我们再看笛卡尔,他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二元论,身和心是分开的吗?他说是分开的,二元论;第二个,研究要从整体破分到最小单位,然后再从最小单位开始研究合成一个人体,现在我们的科学方法就是这样的。
  “三间”健康学的提出
  西医是站在地球上用显微镜看细胞,越细越好,因为细胞是组成我们人体的东西,但是我们把人这个整体忘了。中医是拿着望远镜看太阳,越大越好,人的确是受太阳的影响,但是这样做把人自己忘了。其实,人体是在变的,地球转一圈,我们叫一天,太阳转一圈,我们叫一年,所以我们在一个小时之前拿到的指标不能作为一个小时之后判断的结果根据。
  所以我们提出了“三间”健康学。第一个叫空间健康学,人是一个整体,但属于天,是天的一部分,这个天一个是自然,一个是社会。人要顺应自然,天冷了加几件衣服,天热了脱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找院士也没用。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植物正好相反,把植物砍光,PM2.5值升高,找院士也没用。人是社会一员,孤居寡食,要么是神要么是兽,绝对不是人,人与人之间相互敌视、相互设防能过得好吗?
  第二个叫人间健康学,人是一个整体,由不同层次包括物质、能量、信息串联起来。我们是唯物主义,什么事看到了才算,请问暗物质能看得到吗?我们忽视能量的信息,而常常能量信息是生命的本质,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我们叫信息,两个物质之间的反应我们叫能量。自从古典的科学方法进入到人体以后,我们老在人身上找毛病,我们用解剖刀把整体变成了器官,我们用显微镜把器官变成了细胞,然后把细胞变成了分子,然后游离在分子之间不能自拔,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不能沉迷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游离在分子之间左右逢源。我们写了大量的论文,与疾病的治疗无效有效无关。我们传统的生理学已经土崩瓦解,经典的病理学已经摇摇欲坠,大体解剖已经无人问津,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恩人般的医患關系已变成仇人。
  第三个叫时间健康学,我刚才讲所有东西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10年前在Nature、Science发表的101篇论文只有1篇有用。因为过于微观、过于局部、过于瞬时、过于单个的研究不能代表医学的本质,所以医学缺整体观,医将不医。
  整合医学顺势而生
  我们这么好的医学,为什么还要变?是因为形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传染病,现在是慢性病,我们用200年总结的科学方法和经验,包括计算方法,放到慢性病上已经失效了。此外,从过去的营养不良到现在的营养过剩;从过去的器质性变成现在的功能性;从过去的生物性变成现在的社会性;过去是单一病因,现在是多病因;过去是早期病,现在是晚期病。
  医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广泛深刻的剧变,我们因循守旧是不行的,所以医学不能缺发展观,医学缺发展观,医将不医。不遵循发展观,我们将出现以下病状:医学实现了科学化,却丢掉了人文性;医学实现了现代化,却丢掉了现代性;医学实现了国际化,却丢掉了民族性;医学实现了智能化,却丢掉了真实性;医学实现了理论化,却丢掉了实用性;医学实现了规范化,却丢掉了灵活性;医学实现了精准化,却丢掉了整体性;医学实现了躯体化,却丢掉了心理性;医学实现了医疗化,却丢掉了自愈性。
  “有病一定要治,病是治好的。”这句话不全面。所以,有病一定要治吗?人类的疾病,1/3不治也好,1/3治也不好,1/3治了才好。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医学观,我们现在是狭隘的生物的医学观,医学应该有科学的整合的医学观。医学缺乏医学观,医将不顺。
  那么怎么整合呢?一是医学与自然的整合:二是医学与社会的整合;三是医学与语言的整合;四是医学与工程的整合;五是中医与西医的整合;六是医学与药学的整合,此外还有医学与营养的整合,医学与养生的整合,很多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整合观,因为医学缺整合观,医将不灵,所以一定要从整体上整合医学。
  什么是整合医学?把数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共识、提升为经验,把技术提升为医术,将事实、经验、医术进行实践,最后成整合医学,而绝对不是将数据直接当医学。就像建万里长城,建长城第一要图纸,第二要沙浆,第三要砖头,我们的图纸是整体观,我们的沙浆是整合观,我们的砖头是医学观,三者连为一体,正确了才能叫整合医学。
  整合医学是必然方向、必由之路、是一定的选择,所以它不是成与不成的问题,而是谁先成谁后成,谁大成谁小成,谁多成谁少成的问题。所以让我们团结起来走整合之路,因为我们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
  (报告人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本文是其在第二届整合医学大会上的讲话整理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摘 要: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法治理论的基本内容为视域,可以建构一个相对合理、完备的法治理论体系。就动力因而言,“人治”到“法治”的转化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直接动因在于防止统治者的恣意。就质料因而言,“恶法”的性质争论远未结束,但追求“良法”是共同愿望,不存在追随“恶法”去作恶的义务。就形式因而言,“形式法治”侧重规范逻辑,“实质法治”侧重道德价值,前者离开后者会变成空洞的形骸,后者离
“水”点点滴滴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柔滋养着万物,纳百川并万谷,水虽柔弱却能攻坚克强,以柔胜刚。正是运用了“水”独一无二的特性,纪新刚的事业步入了新历程。初次看到“水刀坊”三个字不禁让记者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武器作坊,后经其品牌创始人——河北锐迅水射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经理纪新刚的一番解释,对它有了重新认识。  厚积薄发 水到渠成  发明与创业总是一对“双生子”,是每个心有梦想、渴望成功的年青
在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富饶的泥沙曾孕育出大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田;而现如今,大量的泥沙却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为此,许多专家前赴后继、不惜倾注一生的心血和热情,为祖国的泥沙领域研究而不懈地努力。而汤立群教授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2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泥沙研究领域,以江河为伴,以泥沙为魂,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刻苦的钻研为守护祖国的壮丽河山做出了卓越贡献。  汤立群教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
摘要:日本人引进英语science(科学)时,违背翻译原理,用“科学”(分科之学)——英语多义词science的一个词义,翻译英语具有几个词义的整体词science。英语“科学”即“自然科学”,英语“科学”是狭义词,日本人的误译将英语的“科学”变成了广义词,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国占主流的“社会科学是科学”的观点源于日语,日语的“科学“和”社会科学“违背英语国家“科学”观,英语国家认为只有自
本篇为唐代通俗故事,人物描写深刻,对话明快,脍炙人口。作者系杜光庭(850-933)。杜为一杰出之道士,著述甚丰。本篇载于《太平广记》,但仍有其他版本,文字小异,或称作者为张说。稗史中多有描写李靖故事,本書中《龙宫一夜宿》亦记李靖布衣时事。太原店中若干细节系本人增入者。  唐朝初年是个豪侠冒险、英雄美人的时代,是勇敢决战和远征异域的时代——奇人奇迹在大唐开国年间比比皆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人物,说
摘要:本节介绍制定低碳发展计划常用的核心步骤。本指南侧重城市层面;同样的步骤也适用于企业、市、省和国家等层级。中国自“十一五规划”起,对改善国内能源强度定出目标,包括各经济部门的节能目标。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其碳强度目标,重点放在单位GDP 用能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实现该强度目标以及“循环经济”等经济性目标,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尤其必要。  关键词:低碳发展;节能;规划  中图分类号:X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现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那就是“网”。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知越来越多,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大家就像生活在一张“大网”里,这张网包罗万象、高度融合,各种元素、环节盘根交错,互相交叉,互相联系……  对复旦大学青年教授卢文联来说,他所研究的世界就可以用“网络”这个词来描述。不管是他所研究的对象——网络化系统,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复杂系统
癌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递增,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三大血液恶性肿瘤。近年来,这三大血液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  今天,我要采访的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岑溪南主任医师,他是当今中国血液肿瘤领域最优秀的人才之一。在访谈中,岑溪南眉宇间时常会流露出一份坚定与执着,眸子中闪烁着机敏与睿智的光芒,一览无余地表达着他对医学的热爱
站在伊朗历史悠久的肯多文村庄里,极度的惊讶使我双目变得鼓突鼓突的,整个人,像一尾立着的金鱼。  这个千年老村里的三百余位居民,全在山上凿洞而居。远远看去,一个个黑黢黢的洞穴,宛如一张张绝望地向老天呼救的嘴巴。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看到周遭奇异的景致,意兴勃勃地举起相机,正想大拍特拍之际,却被山上居民气势汹汹地喝止。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活泼地跑来跑去,将缤纷的糖果塞进他们掌心里,他们竟满脸不屑地丢在地
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对德国高技术战略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该战略被认为是促进研究与创新的典范,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对话、明确愿景与任务、汇聚人才等方面具有全局性的思考。  一、德国高技术战略成为成功模式。  德国高技术战略集中了德国最重要的创新活动,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加强德国的创新力。创新力是拥有新思想并在生产和服务中将其实现的能力。无论是过去印刷、汽车和青霉素的发明,还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