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低碳”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加强“低碳”教育,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关键词】生物教学 低碳 教育
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低碳”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低碳”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主动关心“低碳”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低碳’意识,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核心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材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也不可污染,从而增强“低碳”意识。在教材中还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2.结合教材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低碳”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可列举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8000-10000m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292m3,给学生以直观印象,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污染水源的严重后果,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引导讨论,启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结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笔者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笔者告诉学生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环境就会被破坏,地球就会被污染,我们人类就无法正常生活。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让他们开始真正关心和思考环保的问题。
二、布置多种作业,强化“低碳”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低碳”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高碳”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高碳”活动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低碳”意识。
三、关心“低碳”环境的动态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低碳”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实施“低碳”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高碳”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低碳”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低碳”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低碳”意识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每年与“低碳”有关的纪念日都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举办专题墙报、黑板报,请专家做“低碳”方面的报告,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
五、从小事做起,增强“低碳”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实施‘低碳’”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视“低碳”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地留意身边的小事,尽量减少“碳”对环境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低碳”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低碳”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低碳”教育才是卓有成效,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空间———地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污染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低碳”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河北乐亭县胡家坨初级中学;063607)
【关键词】生物教学 低碳 教育
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低碳”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低碳”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主动关心“低碳”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低碳’意识,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核心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材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也不可污染,从而增强“低碳”意识。在教材中还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2.结合教材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低碳”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可列举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8000-10000m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292m3,给学生以直观印象,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污染水源的严重后果,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引导讨论,启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结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笔者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笔者告诉学生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环境就会被破坏,地球就会被污染,我们人类就无法正常生活。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让他们开始真正关心和思考环保的问题。
二、布置多种作业,强化“低碳”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低碳”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高碳”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高碳”活动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低碳”意识。
三、关心“低碳”环境的动态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低碳”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实施“低碳”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高碳”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低碳”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低碳”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低碳”意识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每年与“低碳”有关的纪念日都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举办专题墙报、黑板报,请专家做“低碳”方面的报告,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
五、从小事做起,增强“低碳”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实施‘低碳’”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视“低碳”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地留意身边的小事,尽量减少“碳”对环境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低碳”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低碳”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低碳”教育才是卓有成效,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空间———地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污染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低碳”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河北乐亭县胡家坨初级中学;06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