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震逃生游戏的设计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hu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地震一直在肆虐着我国位于地震带的地区,破化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带来巨大的损失。为防止突发地震来临时发生非地震因素对师生的安全造成威胁,教育部要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训练。由于紧急疏散训练并不能提升学生面对地震时的心理素质和虚拟地震平台的高花费及其不真实性,所以并没有良好的成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震逃生游戏能够提升受训者的心理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地震安全训练的现状与虚拟现实;接下来简述了地震安全训练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设想以及对虚拟地震逃生游戏的模拟进行解释;最后展望教育游戏的未来,以期能够对我国地震紧急疏散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地震安全训练;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的3I特征;地震逃生游戏模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1-0208-02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008年到2015年之间,5.12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四川雅安大地震、新疆于田大地震、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在我国相继发生,仅人口死亡都达到了70000多人,经济损失严重。近年来,学校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部要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训练。以防止突发地震来临时发生非地震因素对师生的安全造成威胁。
  1 地震安全训练的现状
  1.1 地震安全训练的方式
  就目前有关地震安全训练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集体性地紧急疏散演练。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在1分36秒内撤离教室,无一人伤亡。【1】在地震突发来临的时候,之所以该校有如此快的反应速度是因为校长叶志平平时加强对师生进行紧急灾难疏散训练。另外一种的训练方式是虚拟地震平台。该虚拟地震平台是由地震小屋实体、液压运动平台、控制台并辅以视频及音响系统构成,为受训者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地震环境,使受训者与环境融为一体,全方位展示地震的整个过程,让受训者感受地震。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台能够操作液压运动平台从而模拟出地震效果,包括横波、纵波及颠簸等。
  1.2地震安全训练的成效
  针对集体性紧急疏散演练来说,在训练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员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安排,由于紧急疏散场地和人员的关系,不可能经常性训练。其次,在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无法感受地震时心理的变化,因此日常组织的紧急疏散环境不真实,大多数受训者体会不到地震来时的紧张感。为了不耽误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学校的领导往往会减少紧急疏散的次数,甚至不进行训练。
  虚拟地震平台的应用可以使受训者真实的感受不同地震等级的房屋摇晃模拟,从而使受训者提高了面对地震的心理素质。但是虚拟的地震平台中的地震小屋仅仅提供房屋的摇晃,没有房屋坍塌错位碎片脱落的设计,并不能体验地震的真实性。并且购买该平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
  2 虚拟现实
  2.1 概念
  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用户借助一些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各个对象进行交互,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感受到高度的真实感。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交叉与综合的结果。【2】
  2.2 特点
  1993年,Burdea G和Coiffet PZHI出了虚拟现实“三角形”,即虚拟现实的3I特征: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构想)。
  1)沉浸感。即临场感,或者说是真实感。用户通过使用交互设备进入到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中一切都和现实世界中是一样的。
  2)交互性。交互性是用户可以使用专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对虚拟环境内的各个对象进行交互操作,然后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另外交互要尽可能的实时交互,因为这样才能够使用户真正地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
  3)构想性。也被称作为创造性,是虚拟现实发展的开端。人类在真实世界中不可见的环境或者说人类的构想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实现,因此也可以说虚拟现实能够启迪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 地震安全训练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设想
  在地震的逃生中,逃生者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身陷地震的场景中,人的心理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大概10%-15%的人能保持清醒并且能够快速反应做出有效的动作;小于15%的人会哭泣、尖叫甚至放弃逃生;剩下的大多数人则是处于大脑空白,完全惊呆的状态。【3】逃生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平时训练的下意识动作。下意识动作的形成是需要长期训练的,唯有不断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条件反射,从而使受训者终身受益。然而从现在地震安全训练的方式和成效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师生很难形成这种条件反射。
  虚拟现实所生成的虚拟环境通常分为三类:一是模拟出人类在真实世界中不可见的环境;二是模拟出人类的主观构想;三是还原再现真实世界中的环境。【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出虚拟的震灾场景,为科学地开展逃生与疏散演练提供方便使用的、真实的、低价的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的环境就是指虚拟的地震逃生游戏平台,该平台实现的功能有以下几条:
  1)平台的控制台要能够对地震的震级进行设置;
  2)较为真实地模拟地震时房屋摇晃、房屋部分倒塌的变化;
  3)受训者进入平台后,首先应填写其身体真实的机能(应激反应速度、跑步的速度),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在虚拟的紧急疏散训练中做出游戏中所操纵人物的抉择,这样较真实的进行模拟训练。
  4)在紧急疏散的训练中的关键位置上要有专业的系统提醒,以防止发生非地震因素造成的伤害。   5)虚拟系统中的各种危险都要对游戏中逃生人物造成不同的生命值伤害,游戏中的人物能否活到游戏的最后,就是对现实中受训者的地震逃生能力强弱的判断。
  通过虚拟现实逃生游戏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提升了受训者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随时加强集体性地紧急疏散训练。经常进行虚拟逃生训练,能够在受训者的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使受训者在面对地震时下意识做出正确的逃跑判断。
  4虚拟地震逃生游戏的模拟
  4.1 地震场景和人物的建模
  1)场景建模:这里的场景建模包含房屋建筑建模和道路树木建模。房物建筑的建模要考虑到地震来临房屋的摇晃和倒塌的情况,所以在构建房屋建筑的时候要采用按高度进行分层建模的方法。而树木的建模采用经常使用的十字交叉的几何模型和透明树木纹理映射的方法。道路的建模采用平面组合的方式和纹理贴图。
  2)人物的建模:人物建模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参与者的沉浸感。在利用面片建模和多边形建模方法完成虚拟人建模的时候,首先要对人体的骨骼进行分析,其次要对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走路和跑步)时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代码完善设计虚拟人的运动模式,从而使虚拟人物的动作更加真实。最后要实现虚拟人在三维场景中的人机交互控制功能,其方法是调用Direct 3D库函数。这里的人机交互控制功能是指通过游戏柄、键盘、鼠标等设备控制虚拟人行走和视觉方向。
  4.2 地震的模拟
  在地震的紧急疏散过程中,房屋摇晃模拟与房屋部分倒塌模拟是我们应当首先考虑的。当地震较为强烈的时候,房屋会出现摇晃甚至高层会出现局部的破坏。房屋在摇晃的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脱落的物体,这些脱落物体的运动模型为刚体自由运动四维模型。面对这些脱落物,受训者会感觉身临其境,从而提升了心理素质。
  4.3 地震时的疏散模拟
  1) 受训者行为模拟:受训者进入平台系统的时候,根据自身的身体机能选择相应的属性值,在面对突发的震感时及时通过计算机键盘操纵游戏中的人物进行加速奔跑、转向等运动。
  2) 人群引导模拟:在地震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地震现场指挥部,所以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指挥效果。通过对各类公共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疏散较多的人群,必要的正确的现场疏散指挥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地震逃生游戏中,要实现对人群的引导模拟。人群的引导通过系统提醒的方式来实现,系统控制台的指挥者通过摇杆的方向给受训者指示运动方向,同时给以语音提示。
  5 教育游戏的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震逃生游戏能够提升受训者的心理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将紧急疏散的训练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受训者一方面得到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会欢快的体验训练。随着教育游戏设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开发技术的完善,相信教育游戏的发展会更加的科学,更加完善,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更加欢乐、学习的成效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赵华. 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安全问题思考[J]. 城市与减灾,2013,03:16-18.
  [2] 汤磊. 基于Virtools的三维场景实时漫游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2007.
  [3] 刘锴,刘玉龙. VR技术在防震安全教育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45-48.
  [4] 贺静静.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模拟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Gold Disk Library Integrated System,下文简称gdlis)是目前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之一。该文通过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下文简称我馆)在引进gdlis后对系统的应用实践,结合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流程,总结了gdlis在总分馆模式上的使用經验,并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集成管理系统;图书馆;gdlis  中图分类号:TP
摘要:正则表达式是源于Unix系统的一种非常强大的数据检索技术。Oracle Database 10g开始新增加了一种功能特性:支持正则表达式。论文主要介绍正则表达式的概念和基本语,并分析Oracle 10g数据库中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描述,最后通过例子分析如何在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中应用正则表达式。  关键词:Oracle;正则表达式;数据库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针对当前软件开发面临的需求及环境多变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软件架构模型,通过对自适应架构的描述给出了各部分的结构框架,同时阐述了在构件模式下自适应的实现方法,并对于构件数据表示方法及自适应的进化过程做出了说明,提出了以基因计算为中心、进化算法为基础的结构模式,从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自适应架构;元数据;基因计算;进化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UCON模型是一种新型的访问控制模型,它包含了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并能适应现代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要求,为研究下一代访问控制提供了新思路,被认为是当前很具有潜力的访问控制技术。本文较为全面的介绍了UCON模型,重点介绍了UCON核心模型的组成元素,UCONABC模型,阐述了UCON模型的新特性,以及它的使用范围,最后分析了UCON的优点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UCON;ABC模型;连
书名:文化视角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者:陈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ISBN:9787568235457  定价:62元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常被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现代文学是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习惯上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指1949年至今(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文学。这是社会风云变幻的百年
摘要:电脑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其覆盖的领域、用途的广泛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影视、动画、游戏行业以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波及所有艺术领域。电脑技术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更是令人惊叹不已。电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融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其快速、高效且高精度制作的特征为CG艺术和艺术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和高效率的条件。  关键词:电脑软件;数控技术;数字化艺术;传统艺术  中图
摘要:本文设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网站采用了目前流行的.net技术,在网站中引入了Web Services、XML等具有良好扩展性的技术,页面布局采用DIV CSS,利用ADO.NET访问数据库。网站教学内容设置双语教学部分,并利用flash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实际实验环境。该网站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
【摘要】长课文篇幅长、内容深、理解难、耗时多,易导致课堂教学“碎片化”或“面面俱到”,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长课文的教学应积极“做减法”,精简内容,突出重点,以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为教学主线,经历“整体感知一局部精读一整体总结”的实践过程,才能实现语文学习价值。基于此,可将《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过程提炼为“一个核心”“两个‘先’‘重’”“三项活动”“四项原则”,以语文要素为依据,借助课后习题和思维
摘要:针对动力电池的智能充电问题,在常规开关电源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对动力电池按指定需求进行充电的智能设备。该设备利用STC12C2052AD单片机依据设定的输出期望值,通过对开关电源的实际输出值进行采样,并同输出期望值进行对比产生相应的反馈,从而智能化地控制开关电源的充电输出。实际验证结果表明,该设备能按照设定充电数据工作,且输出值误差在5%以内。  关键词:智能充电,开关电源,动力电池 
摘要:多维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地思考问题。不再满足于教师单向性的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发的从多方面去探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再是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是上升到应用和创新的领域。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维教学模式;平台;CAD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2-0158-02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