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烽火台为案例,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进行考察,研究的重点是烽火台是如何通过“声光”来传递信息的,又如何来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与可靠性。谈古论今,烽火台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之间又存在哪些潜在的联系。
关键词:信息传递;烽火台;现代信息;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27-1
一、引言
当你站在八达岭长城,或者是箭扣长城的烽火台上的时候,当你拿起手机或相机准备将这画面定格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历史的深沉与苍老,是否会产生光阴如梭的感慨?还是你只想单纯的发发微博或朋友圈,并@一下你的粉丝或好友,告诉他们你已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平静。然而,你是否知道烽火台跟你的手机一样也可以传递信息。
信息的传递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自有了人类以来,信息的交流就已经孕育而生了,人类在狩猎谋生的活动中就开始通过呼叫,手势以及面目表情等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以及语言的产生,人类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为了传递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他们发明了结绳记事,在器物上刻字等以物示意的方法来进行交流。从古书的记载以及文物考古的实践可以中可以发现很多信息传递的蛛丝马迹。在我国云南省境内,有少数名族中的个别部落,在景颇族中,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麻烦,字佤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和铅弹,是告诉对方情势很紧急,马上就要开战了,由此我们对古代人类信息的传递方式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了。
二、中国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有组织的信息传递的国家之一,通过研究大致将中国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邮驿制度
中国的驿传制度始于殷商,人们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一直到民国三年,驿站载尽。到秦汉时期,驿传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置驿或邮,二者均是传递文书的机构,直至清末,由于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的建造,新的铁路和航线的制造,驿传制度也终止于此。
(二)烽燧制度
我国古代较为典型的有组织的信息传递方式,要数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在离长城不远的高地上,每隔一段距离便筑有一座烽火台,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装有塞着柴草的笼子,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将其举高,通过火光来给领台传递火光。
(三)牌符制度
古代在传递文书时,还实行了一种牌符制度,作为传递文书的证明。周代的牌符是用竹子制作而成,到了秦汉则使用铜来制作。不同的牌符有不同文字和图饰,这对以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民信局
驿站是官方信息传递的渠道,不传递民间书信。民间书信只能托人捎带,辗转传递,信息的传递非常地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这就促进了民间信息传递渠道的形成。
三、烽火台的信息传递模式
(一)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个历史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烽火传递的局限性,烽火是通过“声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及烽燧大鼓。而通过声光传递信息,不仅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天气气候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如遇到大风或大雾天气,不仅会导致火灾,信息也不能轻易传递。烽火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网状传递,它可以一个信号传递给多个地方,它主要依靠介质的存在,人在其中充当主要介质,若当其中一个介质发生状况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闭塞或迟缓。如果想让信息的传递既迅速又准确,那就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用制度来约束介质,以提高准确性,。另,外将烽火台与长城进行结合,又增加了其定向性,使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和可靠。[1]
(二)烽燧万里相望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汉武帝时期,卫青与霍去病带领大军与匈奴作战,以烽火作为进军号令,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了几千里外的辽东。虽然传递速度很快,但期间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全力配合,但也不能保证消息
的准确性。[2]
(三)二进制计算方法
烽火台不仅可以报告有无敌人来犯,也可以报告敌人来犯的数目。如果以1000人为单位,点燃六座烽火台就能把具体的1000-63000名来犯敌人的情报传递出去,从而了解敌人来犯的规模数量,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透过烽火台看到的现代信息通讯
在成熟期烽火台的分布方式是以点向外扩散,呈网状分布的。它因传播速度快、不容易丢失、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在古代一直是主要的通讯渠道。
计算机通信已经进入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时代,是最具有便捷性、普遍性的,是现今最受欢迎、最流行的大众传媒。这种大众传媒比任何一种通讯媒介都要快,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网上信息繁多,而上网者存在匿名性特点,这就使信息的传递缺少可靠性,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也会导致不准确的信息会在社会中蔓延,导致人们之间的动乱。
五、结语
我们看到,无论是古代的烽火传递还是现代的互联网通信方式,他们都存在某种共性。从优缺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二者都具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以网状向外发散,但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和可靠性。不论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还是现代科技社会,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共通的。那是否也可以说现代信息通讯方式是从烽火传递的实践中得到启发和延展的呢?
参考文献:
[1]王化隆,王艳玉.中国邮政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陈惠生.我国文书投递制度的演变和发展[J].北京档案,1988,(05).
作者简介:
王旋,女,江苏徐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关键词:信息传递;烽火台;现代信息;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27-1
一、引言
当你站在八达岭长城,或者是箭扣长城的烽火台上的时候,当你拿起手机或相机准备将这画面定格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历史的深沉与苍老,是否会产生光阴如梭的感慨?还是你只想单纯的发发微博或朋友圈,并@一下你的粉丝或好友,告诉他们你已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平静。然而,你是否知道烽火台跟你的手机一样也可以传递信息。
信息的传递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自有了人类以来,信息的交流就已经孕育而生了,人类在狩猎谋生的活动中就开始通过呼叫,手势以及面目表情等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以及语言的产生,人类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为了传递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他们发明了结绳记事,在器物上刻字等以物示意的方法来进行交流。从古书的记载以及文物考古的实践可以中可以发现很多信息传递的蛛丝马迹。在我国云南省境内,有少数名族中的个别部落,在景颇族中,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麻烦,字佤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和铅弹,是告诉对方情势很紧急,马上就要开战了,由此我们对古代人类信息的传递方式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了。
二、中国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有组织的信息传递的国家之一,通过研究大致将中国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邮驿制度
中国的驿传制度始于殷商,人们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一直到民国三年,驿站载尽。到秦汉时期,驿传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置驿或邮,二者均是传递文书的机构,直至清末,由于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的建造,新的铁路和航线的制造,驿传制度也终止于此。
(二)烽燧制度
我国古代较为典型的有组织的信息传递方式,要数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在离长城不远的高地上,每隔一段距离便筑有一座烽火台,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装有塞着柴草的笼子,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将其举高,通过火光来给领台传递火光。
(三)牌符制度
古代在传递文书时,还实行了一种牌符制度,作为传递文书的证明。周代的牌符是用竹子制作而成,到了秦汉则使用铜来制作。不同的牌符有不同文字和图饰,这对以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民信局
驿站是官方信息传递的渠道,不传递民间书信。民间书信只能托人捎带,辗转传递,信息的传递非常地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这就促进了民间信息传递渠道的形成。
三、烽火台的信息传递模式
(一)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个历史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烽火传递的局限性,烽火是通过“声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及烽燧大鼓。而通过声光传递信息,不仅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天气气候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如遇到大风或大雾天气,不仅会导致火灾,信息也不能轻易传递。烽火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网状传递,它可以一个信号传递给多个地方,它主要依靠介质的存在,人在其中充当主要介质,若当其中一个介质发生状况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闭塞或迟缓。如果想让信息的传递既迅速又准确,那就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用制度来约束介质,以提高准确性,。另,外将烽火台与长城进行结合,又增加了其定向性,使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和可靠。[1]
(二)烽燧万里相望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汉武帝时期,卫青与霍去病带领大军与匈奴作战,以烽火作为进军号令,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了几千里外的辽东。虽然传递速度很快,但期间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全力配合,但也不能保证消息
的准确性。[2]
(三)二进制计算方法
烽火台不仅可以报告有无敌人来犯,也可以报告敌人来犯的数目。如果以1000人为单位,点燃六座烽火台就能把具体的1000-63000名来犯敌人的情报传递出去,从而了解敌人来犯的规模数量,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透过烽火台看到的现代信息通讯
在成熟期烽火台的分布方式是以点向外扩散,呈网状分布的。它因传播速度快、不容易丢失、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在古代一直是主要的通讯渠道。
计算机通信已经进入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时代,是最具有便捷性、普遍性的,是现今最受欢迎、最流行的大众传媒。这种大众传媒比任何一种通讯媒介都要快,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网上信息繁多,而上网者存在匿名性特点,这就使信息的传递缺少可靠性,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也会导致不准确的信息会在社会中蔓延,导致人们之间的动乱。
五、结语
我们看到,无论是古代的烽火传递还是现代的互联网通信方式,他们都存在某种共性。从优缺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二者都具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以网状向外发散,但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和可靠性。不论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还是现代科技社会,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共通的。那是否也可以说现代信息通讯方式是从烽火传递的实践中得到启发和延展的呢?
参考文献:
[1]王化隆,王艳玉.中国邮政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陈惠生.我国文书投递制度的演变和发展[J].北京档案,1988,(05).
作者简介:
王旋,女,江苏徐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