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SVOF原则两步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俯卧位SVOF原则两步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同一医疗组连续收治的838例经CT平扫诊断为肾脏或输尿管上段(L4横突以上)结石并施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425例患者采取俯卧位超声定位下积水肾盏直接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对照组);413例患者采取俯卧位超声引导下SVOF原则两步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SVOF组),SVOF原则包括短距原则、高点原则、钝角原则和穹隆原则。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无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和SVOF组的首个通道建立时间[(16.5±8.4)min比(11.2±5.9)min,t=3.931,P=0.013]、一期结石清除率(74.3%比85.7%,χ2=16.868,P=0.000)、术后住院时间[(6.4±2.1)d比(4.8±1.8)d,t=4.574,P=0.000]、输血率(7.1%比2.9%,χ2=8.027,P=0.006)、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率(3.3%与1.0%,χ2=5.390,P=0.02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结石清除率、术后发热和严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周围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结论

超声引导下SVOF原则两步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镜工作通道,选盏定位快速、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miR-503对肝癌细胞表达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培养L-02细胞及MHCC97L细胞,根据干预方式分为六组:L-02组,L-02+miR-503 mimics组,L-02+miR-503 inhibitors组,肝癌细胞MHCC97L组,MHCC97L+miR-503 mimics组,MHCC97L+miR-503 inhibitors组。采用Western blot及PCR观察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并指导其对患侧肢体运动采用意识支配。分别于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观察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患者FMA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目的探讨手外伤急诊处理结合皮瓣修复法治疗手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大同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手部面积缺损患者,回顾性分析手外伤急诊处理结合皮瓣修复法治疗手部大面积缺损的具体效果。结果82例患者共经过两次治疗后共移植皮瓣115个,全部存活,随访12个月患者手部功能均有效恢复。治疗后82例患者免疫功能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不仅影响患者的视功能,还易导致死亡。虽然近30年涌现了许多UM的局部治疗方法,但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未得到改善,主要原因是对于UM的发病机制所知甚少。GNAQ和GNA11基因负责编码G蛋白α亚基q族多肽,许多研究表明这2种基因在UM中具有很高的突变率,可能驱动UM的早期生长。本文就GNAQ和GNA11突变后的功能学改变,以及基因突变所致UM恶性增生
手术机器人具有灵活性好、精度高和操作稳定等优点,是提高眼科手术操作安全性和精准性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对眼科手术辅助机器人在眼前节和眼后节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并完成了仿真和动物实验验证。但眼科手术辅助机器人要真正进入临床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缺乏智能化决策系统、手术机器人涉及的眼科疾病范围局限、智能手术工具种类少和高精度导航技术水平不足等。本文将从眼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两方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目前发现许多常见眼病与线粒体DNA(mtDNA)突变和/或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引起眼病的新的mtDNA致病性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这些突变通常影响视神经、视网膜和眼外肌。另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许多常见眼病与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青光眼等。随着个体化基因组医学时代的到来,一些充满前景的有效治疗手段正逐渐从实验走向临床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人常见的自身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眼眶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可威胁视力,及早发现并确诊十分关键。TAO患者泪液的蛋白质组学证明炎性蛋白质上调与保护性蛋白质的下调相关,反映了泪腺的自身免疫和炎症诱导的功能障碍。TAO患者泪液中的溶菌酶C、乳铁蛋白、催泪蛋白、抗白蛋白酶和锌-α-2-糖蛋白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α-1抗胰凝乳蛋白酶、视黄醛脱氢酶均发生上调,说明这些蛋白可能参与了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生物化学反应的重要介质,作为辅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作为底物参与分子信号传递。NAD+在细胞内合成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将直接影响新陈代谢、生物昼夜节律以及衰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NAD+失衡在中枢神经元变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视网膜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近年的研究也证实了NAD+失衡参与视网膜变性。NAD+失衡偶联视网膜神经变性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线粒体结
眼科临床常会借助多种图像相关检查技术来分析病情、帮助诊断和指导预后。基于计算机智能科学的人工智能(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逐渐成为眼科图像诊断的研究热点。目前,AI技术在眼科图像诊断的研究主要应用在与眼底照相技术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相关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断中,并能够获得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诊断结果。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AI技术在眼部图像中的诊断应用将
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威胁人群健康并给全球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一系列创新进展给泌尿系结石的诊疗和控制带来了希望。这些创新成果为泌尿外科医师提供了应对结石病的新的高效的策略和手段,有助于泌尿系结石的防控。本文主要从原始创新、技术优化、协同创新等角度,论述泌尿系结石在临床诊断、药物防治、碎石设备和手术方法等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新进展、新突破的研发及临床转化,有助于提高泌尿科医师对泌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