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育人价值,必须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认知启发,这对提升课堂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生活理念、元素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其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深挖课本,重视细节教学
课本的编写内容是经过重重筛选总结出来的精华,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吃透道法课本。 通过对课本的深入研究,设计教学的环节,从而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目的是培养孩子爱劳动爱集体的意识。 但其实这一课属于《我们的班级》这一单元,因此教师可以从宏观方面统筹教学,由班级这个概念引入,使得教学能够贯穿整个单元。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同学们时间讨论了一下“班级” 到底是什么,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总结起来的答案最后可以覆盖到单元的每一课。同时讨论的过程也让学生知道了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这时候串联知识点就更简单和清晰明了。 此外,道法课本上有许多图画,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图画来为课堂增添趣味。 图画都是为了表现课本的内容,里面包含了很多细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或者采用设疑的方式,只给其中的一两张图,让学生们猜一猜后面会发生什么,或者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们,会怎么做呢?”这种方式会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带入情景做到真正有思考的上课。
二、根植生活,模拟还原情境
课程标准提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做到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才能产生联系促进学生成长。 尤其是道法课的内容和智育科目不同,需要学生参与,体会,互动才能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单元中有一课《周末巧安排》,比起单纯用课本讲,还是实践会更有用。因此,我就提前一周布置关于记录周末的作业,要求孩子记下来这个周末自己是如何度过的。 有的学生周末过得很充實,写作业练琴,有的玩乐时间占比较大,不一一赘述。在上课时我要求大家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对照自己的记录,看看自己和课本上说的有哪些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改进。然后在课后布置的作业是制定一下自己接下来的周末要如何度过,很多学生都知道了安排要劳逸结合,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分配比掌握得很好。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像针对这个主题,我还编排了一个小品,学生们都很积极地想要参演。 讲述的是一个小朋友是如何度过各种各样的节假日,将书上的知识点融入进节目里,做到和生活产生具象的可感知的联系。
三、生活化理念融入训练环节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训练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他们很难表现出良好的训练动力,这会影响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所以,为了带动学生更好地体验,我会选择将生活理念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以生活为基础的训练机会,由此来保证课堂训练的有效进行。比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的学习之后,我在训练阶段为学生设计了“我是校园小导游”的训练活动。活动中,学生会轮流扮演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校园,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课堂学习内容的实践训练机会,同时还能够获得生活体验的提升,这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训练中的趣味,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四、全面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回归生活” 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应遵循这一趋势,坚持“回归生活”的价值理念,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从评价内容上来说,应坚持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基于传统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现状, 在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下,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更加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使得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 其次,从评价方法上来说, 应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应从传统的封闭、单一纸笔评价方法上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最后,从评价标准上来说,应从齐一化逐渐转变为分层化。 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知识、发展需求等,设计层次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所有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教师研究课本,掌握细节教学方法。 将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将道法课知识点融入贴近生活的活动。还可以借助游戏,使得课堂引入环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的顺利推进。 将静态教学变成有趣的动态教学,焕发道法课的蓬勃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咸宜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科幻画报,2020(10):106.
[2]高月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天津教育,2020(29):176-177.
[3]程勰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8):150-151.
[4]马盛秋.家校合作,让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家长,2020(28):77+79.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认知启发,这对提升课堂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生活理念、元素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其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深挖课本,重视细节教学
课本的编写内容是经过重重筛选总结出来的精华,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吃透道法课本。 通过对课本的深入研究,设计教学的环节,从而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目的是培养孩子爱劳动爱集体的意识。 但其实这一课属于《我们的班级》这一单元,因此教师可以从宏观方面统筹教学,由班级这个概念引入,使得教学能够贯穿整个单元。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同学们时间讨论了一下“班级” 到底是什么,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总结起来的答案最后可以覆盖到单元的每一课。同时讨论的过程也让学生知道了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这时候串联知识点就更简单和清晰明了。 此外,道法课本上有许多图画,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图画来为课堂增添趣味。 图画都是为了表现课本的内容,里面包含了很多细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或者采用设疑的方式,只给其中的一两张图,让学生们猜一猜后面会发生什么,或者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们,会怎么做呢?”这种方式会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带入情景做到真正有思考的上课。
二、根植生活,模拟还原情境
课程标准提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做到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才能产生联系促进学生成长。 尤其是道法课的内容和智育科目不同,需要学生参与,体会,互动才能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单元中有一课《周末巧安排》,比起单纯用课本讲,还是实践会更有用。因此,我就提前一周布置关于记录周末的作业,要求孩子记下来这个周末自己是如何度过的。 有的学生周末过得很充實,写作业练琴,有的玩乐时间占比较大,不一一赘述。在上课时我要求大家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对照自己的记录,看看自己和课本上说的有哪些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改进。然后在课后布置的作业是制定一下自己接下来的周末要如何度过,很多学生都知道了安排要劳逸结合,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分配比掌握得很好。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像针对这个主题,我还编排了一个小品,学生们都很积极地想要参演。 讲述的是一个小朋友是如何度过各种各样的节假日,将书上的知识点融入进节目里,做到和生活产生具象的可感知的联系。
三、生活化理念融入训练环节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训练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他们很难表现出良好的训练动力,这会影响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所以,为了带动学生更好地体验,我会选择将生活理念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以生活为基础的训练机会,由此来保证课堂训练的有效进行。比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的学习之后,我在训练阶段为学生设计了“我是校园小导游”的训练活动。活动中,学生会轮流扮演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校园,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课堂学习内容的实践训练机会,同时还能够获得生活体验的提升,这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训练中的趣味,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四、全面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回归生活” 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应遵循这一趋势,坚持“回归生活”的价值理念,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从评价内容上来说,应坚持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基于传统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现状, 在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下,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更加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使得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 其次,从评价方法上来说, 应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应从传统的封闭、单一纸笔评价方法上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最后,从评价标准上来说,应从齐一化逐渐转变为分层化。 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知识、发展需求等,设计层次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所有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教师研究课本,掌握细节教学方法。 将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将道法课知识点融入贴近生活的活动。还可以借助游戏,使得课堂引入环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的顺利推进。 将静态教学变成有趣的动态教学,焕发道法课的蓬勃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咸宜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科幻画报,2020(10):106.
[2]高月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天津教育,2020(29):176-177.
[3]程勰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8):150-151.
[4]马盛秋.家校合作,让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家长,2020(2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