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教师诗意成长共同体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其内在意蕴就在于唤醒、点燃与自塑。本文对教师诗意成长提出三条实践路径:重塑教师教学使命与质量观、塑造学生自我学习内生动力和能力体系、构建精准绿色高效的质量理念与教研生活,从而让教学和学习成为师生富有诗意的成长体验。
关键词:教师成长 质量观 质量理念 内生动力 诗意成长
教学工作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通过教师精神生活引领学生发展的生活常态和生存状态。因此,从价值与精神层面来看,“工作是富有诗意的成长”便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好诠释。诗意就意味着工作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积极的、创造的生存生活状态,其核心是自主的成长与灵动的创造与创新。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教师为了获得教学生活的乐趣和幸福,要从生活意义上理解教学的目的,反思教学生活的状况并进行自我拯救、自主创造、自我成长,从而创造并享受更美好的教育生活。
一、诗意成长的价值意蕴
与教师被动式成长不同的是,诗意成长具有内在、自主、自发的发展特征。因此,诗意成长的第一层意蕴便是唤醒。唤醒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和核心价值,只有把教师成长的潜意识和内在的学习精神和创造价值唤醒出来,才能唤醒教师成长的自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重新赋予教师职业以意义感、价值感和使命感,化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为意义教学生活,培育教师的阳光心态、反思习惯、学习态度、教育激情、拼搏精神,成为唤醒的重要路径和手段。诗意成长的第二层意蕴是自省。自省是映照教师自我成长之路的一面镜子,自省首先源于认识自己。“如果没有充分地了解自我,定义自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师需要跳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以及在成为优秀教师的道路上自己到底还缺少什么,等等。教师的自省能力和习惯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快速成长的核心要素,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塑是诗意成长的最高境界。教师自塑,其意义在于促进“个性自我”和“角色自我”的统一,达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理想与现实彼岸。教师成长就是自我塑造的动态升华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成长实践之路上,让自己成长为复合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和创新型教师,从而实现教师的终极成长目标和人生价值追求。
二、教师诗意成长的实践路径
(一)重塑教师的教学使命与质量观
“使命”就是想要干什么,担负了什么责任,在哲学上就是一个“到哪去”的问题,它赋予教师职业以神圣与意义感,这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所在;“质量”则反应的是责任主体的定位与塑造,就是“谁的质量”“质量由谁负责”。质量归属感的缺失会让教师混淆主体,教师成长出了问题与己无关,把主体和责任转嫁给学生,甚至转嫁给学校;质量主体性的缺失最终演变为教师对教研和专业成长的消极、被动与抵触。因此,诗意成长要求重塑教师成长主体的回归,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质量主体观:我的课堂我负责;我的学科我负责;我在课堂,我就代表学科。当教师清醒认识到,教师成长的主体是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自己的时候,他对教学的要求就不仅仅停留在“我课上完了”,而是要关注“我课是否上好了”“我的课怎么更卓越”。
质量主体的回归,改变了传统学校着眼于教师外在专业能力提高“自上而下”的被动提升发展模式,重塑了教师的专业主体、质量主体,让教师站在质量主体的高度来认识教师成长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内在意义,时刻树立质量立身理念,提升了教师成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并从个体提升策略逐渐融入群体提升策略中,积极参与到学校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各项活动中去。质量主体的重塑与回归,会有效激发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质量主体观念,唤醒主动成长的内在动机,并进一步内化为信念,变成教师发展的动力。
(二)塑造学生自我学习内生动力和能力体系
教学包含了教和学两个维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交往和沟通过程。学习是一个情境、对话、协作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关心个人教的活动,将学生内在学习变成了教师外在推动,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厘清了“谁在学习、教师在为谁教学”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看出,教师成长的提升单从教师层面努力仅仅保证了输出的效率,而输入与建构的效果则无法掌控;只有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体系,才能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其实践路径为: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将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倦。”只有当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在内驱力作用下的自觉活动时,学习才会更加积极、主动、高效;其次,要发挥教师和学科的魅力。人格是最好的名片,学科是最好的魔术。教师在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同时,更要能说学科故事、开展学科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和宝藏。这就要求教师从生活和社会中寻找建立学生兴趣的关联点,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从学科再回归生活和社会,沉淀出对学科无穷的向往和热爱。再次,在活动中成长,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活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成长打下了自信底色。因此,要切实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还必须让学生形成“能带得走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和能力锻炼,构建自我学习的能力体系,能力体系和动力体系的构建就能为学生深度学习、意义学习搭建牢固的认知框架,促进其在学习上不断前行。 (三)构建精准、绿色、高效的质量理念与教研生活
教研是提升教师成长的重要保证,更是教师诗意成长的远方。因此必须让每一位教师牢固树立投身教研、享受教研的观念,并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质量理念是学校教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它关系到学校,尤其是師生的可持续发展。教研的属性决定了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精准、绿色、高效、快乐而展开,不能让教学成为“带血的GDP”。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多样;教学不能求“快”,而在于快乐;教学更不能求“深”,而在于“深度”和意义学习,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在学校这一场域中快乐成长。
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上述理念展开,并打造成长共同体。首先,加强学情研究,将成长落实到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学生主体身上。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习惯于把班级学生都看成是一个抽象的“人”,一把尺子量到底,缺少差异,缺少分层,忽视个性,让学生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因此,教师诗意成长必须回到“每一个人”这个认知原点,把师生关系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强与学困生对话,有的放矢,目中有人!其次,加强课标、教材、考纲研究,提高教学、备考和应考的精准度。有了精度才能保证高效,才能绿色轻装前行。再次,加强课例研究,让课堂充满温度、人文与快乐。通过课堂教学比赛、技能比赛等形式,加强课例研究,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与灵活运用能力,构建“素养为本”“意义建构”“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最后,打造教研成长共同体。“使学校成为成长共同体,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望”。唯有构建具有共同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才能实现共同合作,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教研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
三、结语
建立师生成长的共同愿景,打造诗意成长的价值体系,是当前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点。“诗意”引发我们不断审视教育生活应然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意义,在唤醒、自省、自塑中,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唤醒师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回归教学生活的基本原点: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师生,敬畏教学生活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规范,欣赏师生成长的每一个时刻、每一次努力,在互相倾听、互相协作中实现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注、同理、同感与共鸣,最终内化为每一位师生的行动基因、本源力量和信仰之源,不断超越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成才的内在力量,成就教师专业生活的意义内涵,在教育的田野上,师生恣意绽放,诗意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的教学生活及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6(6):33-35.
[2]李勤,唐宇灵.在内在生命的唤醒与提升中成就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10(9):49-51.
[3]瞿德良.自省:映照成长之路[J].江苏教育,2018(14):26-28.
[4]周光琪,李光华.教师成长标准的内涵及构建[J].人民教育,2010(17):48-49.
[5]王希海,郭红丽,周姊毓.教育学实践教学策略: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J].林区教学,2010(2):1-2.
[6]B.A.苏霍姆林斯基,张德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外国教育动态,1981(2):32-36.
[7]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关键词:教师成长 质量观 质量理念 内生动力 诗意成长
教学工作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一种通过教师精神生活引领学生发展的生活常态和生存状态。因此,从价值与精神层面来看,“工作是富有诗意的成长”便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好诠释。诗意就意味着工作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的、积极的、创造的生存生活状态,其核心是自主的成长与灵动的创造与创新。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教师为了获得教学生活的乐趣和幸福,要从生活意义上理解教学的目的,反思教学生活的状况并进行自我拯救、自主创造、自我成长,从而创造并享受更美好的教育生活。
一、诗意成长的价值意蕴
与教师被动式成长不同的是,诗意成长具有内在、自主、自发的发展特征。因此,诗意成长的第一层意蕴便是唤醒。唤醒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和核心价值,只有把教师成长的潜意识和内在的学习精神和创造价值唤醒出来,才能唤醒教师成长的自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重新赋予教师职业以意义感、价值感和使命感,化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为意义教学生活,培育教师的阳光心态、反思习惯、学习态度、教育激情、拼搏精神,成为唤醒的重要路径和手段。诗意成长的第二层意蕴是自省。自省是映照教师自我成长之路的一面镜子,自省首先源于认识自己。“如果没有充分地了解自我,定义自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师需要跳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以及在成为优秀教师的道路上自己到底还缺少什么,等等。教师的自省能力和习惯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快速成长的核心要素,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塑是诗意成长的最高境界。教师自塑,其意义在于促进“个性自我”和“角色自我”的统一,达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理想与现实彼岸。教师成长就是自我塑造的动态升华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成长实践之路上,让自己成长为复合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和创新型教师,从而实现教师的终极成长目标和人生价值追求。
二、教师诗意成长的实践路径
(一)重塑教师的教学使命与质量观
“使命”就是想要干什么,担负了什么责任,在哲学上就是一个“到哪去”的问题,它赋予教师职业以神圣与意义感,这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所在;“质量”则反应的是责任主体的定位与塑造,就是“谁的质量”“质量由谁负责”。质量归属感的缺失会让教师混淆主体,教师成长出了问题与己无关,把主体和责任转嫁给学生,甚至转嫁给学校;质量主体性的缺失最终演变为教师对教研和专业成长的消极、被动与抵触。因此,诗意成长要求重塑教师成长主体的回归,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质量主体观:我的课堂我负责;我的学科我负责;我在课堂,我就代表学科。当教师清醒认识到,教师成长的主体是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自己的时候,他对教学的要求就不仅仅停留在“我课上完了”,而是要关注“我课是否上好了”“我的课怎么更卓越”。
质量主体的回归,改变了传统学校着眼于教师外在专业能力提高“自上而下”的被动提升发展模式,重塑了教师的专业主体、质量主体,让教师站在质量主体的高度来认识教师成长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内在意义,时刻树立质量立身理念,提升了教师成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并从个体提升策略逐渐融入群体提升策略中,积极参与到学校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各项活动中去。质量主体的重塑与回归,会有效激发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质量主体观念,唤醒主动成长的内在动机,并进一步内化为信念,变成教师发展的动力。
(二)塑造学生自我学习内生动力和能力体系
教学包含了教和学两个维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交往和沟通过程。学习是一个情境、对话、协作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关心个人教的活动,将学生内在学习变成了教师外在推动,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厘清了“谁在学习、教师在为谁教学”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看出,教师成长的提升单从教师层面努力仅仅保证了输出的效率,而输入与建构的效果则无法掌控;只有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体系,才能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其实践路径为: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将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倦。”只有当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在内驱力作用下的自觉活动时,学习才会更加积极、主动、高效;其次,要发挥教师和学科的魅力。人格是最好的名片,学科是最好的魔术。教师在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同时,更要能说学科故事、开展学科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和宝藏。这就要求教师从生活和社会中寻找建立学生兴趣的关联点,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从学科再回归生活和社会,沉淀出对学科无穷的向往和热爱。再次,在活动中成长,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活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成长打下了自信底色。因此,要切实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还必须让学生形成“能带得走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和能力锻炼,构建自我学习的能力体系,能力体系和动力体系的构建就能为学生深度学习、意义学习搭建牢固的认知框架,促进其在学习上不断前行。 (三)构建精准、绿色、高效的质量理念与教研生活
教研是提升教师成长的重要保证,更是教师诗意成长的远方。因此必须让每一位教师牢固树立投身教研、享受教研的观念,并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质量理念是学校教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它关系到学校,尤其是師生的可持续发展。教研的属性决定了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精准、绿色、高效、快乐而展开,不能让教学成为“带血的GDP”。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多样;教学不能求“快”,而在于快乐;教学更不能求“深”,而在于“深度”和意义学习,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在学校这一场域中快乐成长。
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上述理念展开,并打造成长共同体。首先,加强学情研究,将成长落实到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学生主体身上。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习惯于把班级学生都看成是一个抽象的“人”,一把尺子量到底,缺少差异,缺少分层,忽视个性,让学生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因此,教师诗意成长必须回到“每一个人”这个认知原点,把师生关系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强与学困生对话,有的放矢,目中有人!其次,加强课标、教材、考纲研究,提高教学、备考和应考的精准度。有了精度才能保证高效,才能绿色轻装前行。再次,加强课例研究,让课堂充满温度、人文与快乐。通过课堂教学比赛、技能比赛等形式,加强课例研究,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与灵活运用能力,构建“素养为本”“意义建构”“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最后,打造教研成长共同体。“使学校成为成长共同体,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望”。唯有构建具有共同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才能实现共同合作,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教研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
三、结语
建立师生成长的共同愿景,打造诗意成长的价值体系,是当前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点。“诗意”引发我们不断审视教育生活应然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意义,在唤醒、自省、自塑中,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唤醒师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回归教学生活的基本原点: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师生,敬畏教学生活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规范,欣赏师生成长的每一个时刻、每一次努力,在互相倾听、互相协作中实现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注、同理、同感与共鸣,最终内化为每一位师生的行动基因、本源力量和信仰之源,不断超越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成才的内在力量,成就教师专业生活的意义内涵,在教育的田野上,师生恣意绽放,诗意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的教学生活及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6(6):33-35.
[2]李勤,唐宇灵.在内在生命的唤醒与提升中成就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10(9):49-51.
[3]瞿德良.自省:映照成长之路[J].江苏教育,2018(14):26-28.
[4]周光琪,李光华.教师成长标准的内涵及构建[J].人民教育,2010(17):48-49.
[5]王希海,郭红丽,周姊毓.教育学实践教学策略: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J].林区教学,2010(2):1-2.
[6]B.A.苏霍姆林斯基,张德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外国教育动态,1981(2):32-36.
[7]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