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提出。适应了当前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一般来说,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人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和谐。从根本上看,社会和谐最终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之上。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心理作支撑。
  一、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相应的社会和谐需要处理的和谐关系也应包括:经济组织内部的和谐、政治组织内部的和谐、文化组织内部的和谐。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民间组织内部的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以及这些组织之间的和谐等。社会由人构成,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每个利益主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占有更多的资源,但是任何人离开他人也无法生存。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矛盾,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心理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指标
  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平衡自然、乐观愉悦、协调统一和对外界事物的平静适度、默契融洽、充满善爱、能与社会同步的心理状态。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人的心理健康是正确审视当前矛盾、处理人际、人物关系的必需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秩序和社会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秩序良好的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
  三、社会心理不和谐的表现及原因剖析
  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阶段突出表现为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道德失范、价值多元化等因素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就社会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和社会歧视心理。社会歧视心理,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存有偏见,采取不公正的区别对待态度。
  影响社会心理和谐的因素很多,首先,从历史文化因素来看,我国历来有“均贫富”、“劫富济贫”的传统思想。其次,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等社会矛盾,加之社会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共资源分布不均,收入分配不尽合理,构成了当前社会心理不和谐的现实原因。第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社会心理不和谐的心理文化因素。第四,是不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的影响。最后,社会成员个体的观念和习惯在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中起着非理性的诱导作用。
  四、培育和构建和谐社会心理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体制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机会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在社会层面提供公平正义的政策,建设公平正义的环境是实现社会心理和谐的根本要求,要通过改善社会风气和调整社会心理让世人看到,只有通过合法、合理、合乎道德规范的途径才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反之则一无所得。
  (二)解决突出问题,缩小社会差距
  当前存在着许多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的诱发因素,比如分配不公、官员腐化、为富不仁、道德沦丧等等问题,都在毒害着整个社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并不断缩小社会差距,使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增进社会成员对发展的认同。
  (三)整合道德价值文化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整合和重建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文化体系,应该以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革命文化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养分,创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主流道德体系。
  (四)加强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教育
  要着眼于社会需要,大力开展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知识普及工作,传播心理调适方法,促进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和谐交往氛围的形成,正确疏导人们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心理、品质的完善。
  五、党中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集大成者
  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既适应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的要求,又适合了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关键时期的需要。党中央提出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六、实现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过程。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人们心理的敏感时期,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一方面,党和政府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每一个公民也应该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通过共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和谐,努力形成一种理性平和的良好社会心态和心理素质,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动力和保障。构建和谐社会,要在诚信友爱的基础上,安定有序的社会保障下,倡导宽容、诚信的社会道德,在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中,激发每个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河南省工程咨询中心】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现浇楼板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现浇楼板裂缝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业主对建筑裂缝缺乏必要的认识,过度反应,认为房屋有结构安全问题,进行质量投诉,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给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减少现浇楼板裂缝的出现,现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措施。  一、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一)机理性原因  1.混凝土干缩裂缝。是指砼在凝结硬化
法式古典主义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从法国园林的特点、类型与应用出发,结合项目临沂爱琴海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了法式小区的空间布局形
对长潭岗水电站反拱型水垫塘的动水荷载、底板扬压力、锚固钢筋应力、拱端推力等进行了原体观测,并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相验证.结果表明反拱型水垫塘可较好地协调地形、结构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人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一农村留守儿童。就笔者所处的南康市凤岗镇朱家村,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
采用过硫酸钾法、气相分子法、连续流动注射法和非分散红外法分别测定水样中总氮含量,验证非分散红外法的适用性。数据结果表明,非分散红外法测定总氮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在0.9
岩石混凝土类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破坏时的应变非常小,而局部微小裂纹引起的损伤应变将远大于其破坏应变。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测量的损伤应变场可以判断出局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