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糖尿病肠病的治疗,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笔者结合治疗糖尿病肠病的工作实践,现在就110例糖尿病肠病患者的诊治进行总结;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饮食控制,鼓励适当活动,口服降糖藥或胰岛素降糖,以便秘为主的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以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的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予以四神丸合理中汤;结果:11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92例,12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6%。
【关键词】 糖尿病肠病;综合治疗;临床
1 绪论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腹泻,这类患者一般病程长,病情重,多并发有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发病率为10%~20%。糖尿病肠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糖尿病性腹泻常见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合并有神经病变的患者;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小肠通过时间延缓,细菌生长过快引起腹泻;还有人从肠道激素分泌变化解释腹泻的原因。
糖尿病肠病的治疗,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西医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在有效的糖尿病控制的基础上,改善自主神经,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药如维生素B1、B12等,严重的腹泻患者,可试用山莨菪碱和复方苯乙哌啶。中医治疗中糖尿病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等。笔者结合治疗糖尿病肠病的工作实践,现在就110例糖尿病肠病患者的诊治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自2005.1~2010.6共收治病例11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37~76岁,平均60.3岁;病程3~18年,平均11.2年。其中,发病年龄<40岁者12例,40~55岁42例,>55岁56例。肠病病程<5年,5~10年,>10年分别为9、48和53例。患者中伴糖尿病肾病35例,高血压29例,冠心病25例,白内障12例,急性脑血管病9例。
2.2 临床表现:糖尿病肠病的临床表现,除糖尿病的一般表现外,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水样腹泻,每日少者3-5次,多者达20-30次。腹泻多于夜间发生,有些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出现顽固性便秘。本次研究案例中,69例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1周解大便<3次,大便干结,解出困难,长期需用缓泻药。41例以腹泻与便秘交替便秘后出现无痛性腹泻,甚至多达每日10~20次,以餐后或半夜及黎明前为多,持续数小时至数周,甚至大便失禁,腹泻间期出现正常的大便活动。
2.3 诊断标准:(1)糖尿病的诊断全部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现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a)糖化血红蛋白AlC≥6.5%:试验中使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组织认证的方法进行,并与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 CT)的检测进行标化;b)空腹血糖FPG≥126mg/dl(7.0mmol/L):空腹是指至少8h没有能量摄入;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后血糖仍高≥200mg/dl(11.1mmol/L)。试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中作为糖负荷,用250ml水溶解,5分钟内口服;c)患者存在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者高血糖危象,以及随机血糖≥200mg/dl(11.1mmol/L)。(2)糖尿病肠病的诊断根据:有糖尿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排除其他肠道病变,抗生素治疗无效。
2.3 辅助检查:33例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粘膜皱肇粗糙,张力减低和排空加快。小肠蠕动亢进,粘膜粗糙,钡剂在l~1.5小时已达回盲部。13例胃镜示慢性浅表性和轻度萎缩性胃炎,17例幽门螺杆菌(+)一(+++)。27例钡剂灌肠示结肠张力增高,袋形增加,粘膜紊乱,钡剂呈块状分布;腹泻严重者钡剂排出迅速,粘膜上很少有钡剂附着。10例纤维结肠镜示结肠充血水肿,部分呈局灶性粘膜脱落等改变。
2.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饮食控制,鼓励适当活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降糖。以便秘为主的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 g,白术10 g,当归12 g,党参12 g,陈皮6 g,升麻3 g,柴胡6 g,甘草6 g,郁李仁12 g,柏子仁12 g,松子仁12 g,枳壳10 g。水煎服,每天2次,服用0.5~1个月。以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的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予以四神丸合理中汤,补骨脂12 g,吴茱萸6 g,五味子6 g,肉豆蔻6 g,党参12 g,白术8 g,甘草6 g,干姜3 g,水煎服,每日2次服用0.5~2个月。
3 结果
11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92例,12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糖尿病肠病已引起临床的关注。影响糖尿病患者劳动力及生命的危险因素是它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病程十年以上者并发症明显增多,一般认为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与并发症密切相关。当病变累及胃肠道使其运动和张力发生改变,分泌功能减退。随着检查手段的完善,肠病研究有较大进展,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及胃肠道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植物神经症状者可达32%,认为可能和微血管病变致粘膜损害,维生素缺乏等引起植物神经变性有关,亦有认为与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有关。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肠病病因主要包括糖尿病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小肠动力异常,胃肠道激素(胃泌素、肠泌素)分泌失调,水分转运障碍,某些脂肪泻患者小肠黏膜无明显异常,可能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关。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性便秘以补充膳食纤维,胃肠动力药,应用泻药为主。糖尿病性腹泻予补充胰酶、口服洛哌丁胺等治疗。疗效有限且不持久。
总之,糖尿病肠病需全方位治疗,以积极控制饮食、适当活动,控制血糖为基础,辅以中药治疗,患者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稳定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仁和,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
[2]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关键词】 糖尿病肠病;综合治疗;临床
1 绪论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腹泻,这类患者一般病程长,病情重,多并发有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发病率为10%~20%。糖尿病肠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糖尿病性腹泻常见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合并有神经病变的患者;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小肠通过时间延缓,细菌生长过快引起腹泻;还有人从肠道激素分泌变化解释腹泻的原因。
糖尿病肠病的治疗,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西医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在有效的糖尿病控制的基础上,改善自主神经,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药如维生素B1、B12等,严重的腹泻患者,可试用山莨菪碱和复方苯乙哌啶。中医治疗中糖尿病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等。笔者结合治疗糖尿病肠病的工作实践,现在就110例糖尿病肠病患者的诊治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自2005.1~2010.6共收治病例11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37~76岁,平均60.3岁;病程3~18年,平均11.2年。其中,发病年龄<40岁者12例,40~55岁42例,>55岁56例。肠病病程<5年,5~10年,>10年分别为9、48和53例。患者中伴糖尿病肾病35例,高血压29例,冠心病25例,白内障12例,急性脑血管病9例。
2.2 临床表现:糖尿病肠病的临床表现,除糖尿病的一般表现外,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水样腹泻,每日少者3-5次,多者达20-30次。腹泻多于夜间发生,有些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出现顽固性便秘。本次研究案例中,69例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1周解大便<3次,大便干结,解出困难,长期需用缓泻药。41例以腹泻与便秘交替便秘后出现无痛性腹泻,甚至多达每日10~20次,以餐后或半夜及黎明前为多,持续数小时至数周,甚至大便失禁,腹泻间期出现正常的大便活动。
2.3 诊断标准:(1)糖尿病的诊断全部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现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a)糖化血红蛋白AlC≥6.5%:试验中使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组织认证的方法进行,并与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 CT)的检测进行标化;b)空腹血糖FPG≥126mg/dl(7.0mmol/L):空腹是指至少8h没有能量摄入;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后血糖仍高≥200mg/dl(11.1mmol/L)。试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中作为糖负荷,用250ml水溶解,5分钟内口服;c)患者存在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者高血糖危象,以及随机血糖≥200mg/dl(11.1mmol/L)。(2)糖尿病肠病的诊断根据:有糖尿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排除其他肠道病变,抗生素治疗无效。
2.3 辅助检查:33例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粘膜皱肇粗糙,张力减低和排空加快。小肠蠕动亢进,粘膜粗糙,钡剂在l~1.5小时已达回盲部。13例胃镜示慢性浅表性和轻度萎缩性胃炎,17例幽门螺杆菌(+)一(+++)。27例钡剂灌肠示结肠张力增高,袋形增加,粘膜紊乱,钡剂呈块状分布;腹泻严重者钡剂排出迅速,粘膜上很少有钡剂附着。10例纤维结肠镜示结肠充血水肿,部分呈局灶性粘膜脱落等改变。
2.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饮食控制,鼓励适当活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降糖。以便秘为主的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 g,白术10 g,当归12 g,党参12 g,陈皮6 g,升麻3 g,柴胡6 g,甘草6 g,郁李仁12 g,柏子仁12 g,松子仁12 g,枳壳10 g。水煎服,每天2次,服用0.5~1个月。以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的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予以四神丸合理中汤,补骨脂12 g,吴茱萸6 g,五味子6 g,肉豆蔻6 g,党参12 g,白术8 g,甘草6 g,干姜3 g,水煎服,每日2次服用0.5~2个月。
3 结果
11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92例,12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糖尿病肠病已引起临床的关注。影响糖尿病患者劳动力及生命的危险因素是它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病程十年以上者并发症明显增多,一般认为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与并发症密切相关。当病变累及胃肠道使其运动和张力发生改变,分泌功能减退。随着检查手段的完善,肠病研究有较大进展,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及胃肠道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植物神经症状者可达32%,认为可能和微血管病变致粘膜损害,维生素缺乏等引起植物神经变性有关,亦有认为与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有关。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肠病病因主要包括糖尿病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小肠动力异常,胃肠道激素(胃泌素、肠泌素)分泌失调,水分转运障碍,某些脂肪泻患者小肠黏膜无明显异常,可能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关。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性便秘以补充膳食纤维,胃肠动力药,应用泻药为主。糖尿病性腹泻予补充胰酶、口服洛哌丁胺等治疗。疗效有限且不持久。
总之,糖尿病肠病需全方位治疗,以积极控制饮食、适当活动,控制血糖为基础,辅以中药治疗,患者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稳定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仁和,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
[2]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