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框架,将徐志摩的翻译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从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两个层面对比原著和译文,探讨了翻译规范与徐志摩对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的相互关系,说明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对作为行动主体的徐志摩的翻译活动是具有约束性的;另一方面徐志摩自身对规范的理解及因此而做出的翻译策略选择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翻译规范;汉诗英译;徐志摩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91-02
引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翻译家。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他一共翻译了80余首诗歌,他既提出过一些独特的译诗理论。在其译诗作品中,有一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徐志摩的诗歌成就享誉极高,他的翻译实践却一直饱受争议。
以译入语语言、文化为指向的翻译理论为重新研究徐氏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从图里规范理论中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两个角度探索和解释徐志摩的翻译实践。
二、描写翻译学与规范理论
Holmes提出描述翻译学1这个术语后,以色列学者图里于 1995 年发表了专著《描写翻译学及其他》则进一步详述了描写翻译理论。他从行为理论指出在社会交际层面中,译者行为会受到目的语社会、文化和语言等规范的限制。
图里一直强调所述规范在宏观社会文化约束层面,认为不需要界定规范行为与具体在语言层面的规范形式;他认为语言形式存在规范,但同时还有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一)初始规范。
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规范之间做出的基本选择称为初始规范。如果译者偏向于源语规范,则为充分性;如偏向遵守目的语规范,则为可接受性。但这种划分只是从整体倾向性而言;若无法确切从宏观层面进行,也可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
(二)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是在文本结构和语言层次上的规范,也直接指导译者翻译决策。从某种程度上,操作规范即是图里提出的语言形式上的规范。其中包括两方面: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三、操作规范在徐志摩译诗中的体现
图里将操作规范定义为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抉择的准则。他将操作规范又细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接下来将分别从这两个操作规范对徐志摩在译诗实践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始规范在徐志摩译诗中的体现。
观察徐志摩的译作,可以发现,他总是以其独特的形式翻译并介绍西方诗歌给中国的读者。徐志摩翻译了哈代的诗《火车上的懦夫》,这首诗的格律基本上是抑扬格四音步的,但抑抑扬格也打破了其中一些诗句。为了保持中文传统的韵律,他适当地做了增减,以保留原诗的韵律。
Faint heart In Railway Train
At nine in the morning there passed a church,
At ten there passed me by the sea,
At twelve a town of smoke and smirch,
At two a forest of oak and birch,
And then, on a platform, she:
A radiant stranger, who saw not me.
I queried,“Get out to her do I dare?”
But I kept my seat in my search for a plea,
And the wheels moved on. O could it but be
That I had alighted there
徐译:
在火车中的一次心软
在清朝时过一座教堂,
再过去望见海滨的黄沙,
正午过一处烟黑的村庄,
下午过一座森林,黑橡与赤杨,
最后瞥见了在月台上的她:
她不曾见过我,这光艳的妙影。
我自问,“你敢在此下车,为她?”
但我坐在车厢里踌躇未定,
车轮已经离站开行。顽冥!
假如你曾经下车,为她!
可以看出,他极力将西方诗歌的音韵格律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试图通过对不同格式的诗歌进行翻译,尽力保证译作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徐的译诗实践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具接受性。
(二)母体规范:增译、删减和改译。
通过比较分析源文本和徐志摩的译本,可以发现他没有遵守原文的组织,他在实践过程主要采取了增译、删减和改译。他翻译哈代的I Look into My Glass可以看出他使用了以上翻译策略。
I Look into My Glass
I look into my glass,
And view my wasting skin,
And say,“Would God it came to pass
My heart had shrunk as thin!”
For then,I,undistrest
By hearts grown cold to me,
Could lonely wait my endless rest
With equanimity.
But Time,to make me grieve, Part steals,lets part abide;
And shakes this fragile frame at eve
With throbbings of noontide.
徐译:
窥镜
我向着镜里端详,思忖,
镜里反映出我消瘦的身影,
我说,“但愿仰上帝的慈恩,
使我的心,变成一般的瘦损!”
因为枯萎了的心,不再感受,
人们渐次疏淡我的寒冰,
我自此可以化石似的镇静,
孤独地,静待最后扥安宁。
但只不仁善的,磨难我的光阴,
消耗了我的身,却留着我的心;
鼓动着午潮般的脉搏与血运,
在昏夜里狂撼我消瘦了的身形。
这首诗中,“look into”是一个动词短语,其字面意思是“看镜子里的自己”。在徐的译本中,他将“look into”译成“窥”,第一行的“look into”被翻译成“端详”、“思忖”。他将“waste skin”译成“消瘦的身影”,将“fragile frame”译成“脉搏与血运”,这是改译。至于增译,在译本第二行的“反映出”,第六行的“寒冰”,第七行的“可以化石似的”等都有体现。
(三)篇章语言规范。
在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中,他特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偏离源文本的韵律和汉语诗歌的韵律,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徐志摩翻译Maurice Thompson’s Atalanta’s Race 一诗为例。
When spring is old,and dewy winds
Blow from the south,with odors sweet,
I see my love, in shadowy groves,
Speed down dark aisles on shining feet.
徐译:
芳春之莫兮,薰风宛自南,
南风一何醇,中有花香涵,
春林甚凉爽,矫然现仙嫱,
云驰下暗廊,双足露奇芒。
在他的译本中,他利用语言节奏来显示诗歌外在节奏,他的许多译诗节奏鲜明,具有音乐般的旋律。这个译本中的“熏风”,“何醇”,“花香涵”,“矫然”和“仙嫱”等新词都通过调动人的感官,使人脑中产生丰满的画面从而使诗歌律动起来。
他还靠内在感情的流动来体现诗歌的内在节奏。下面以徐志摩翻译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 Lucy Gray 为例。
原作:
You yet may spy the fawn at play,
The hate upon the green;
But the sweet face of Lucy Gray
Will never more be seen
徐译:
精灵的雏康嬉嬉茸茸,
玲珑的野兔逐逐椽椽
可怜露水儿的香踪
已经断绝了尘缘。2
首先在选词上,原作“fawn" "hare”前没有定语修饰,徐志摩将其处理为“雏糜”“野兔”,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字顿或四字顿的结构,可见译者采用增词法使译文更具张力。同时,作者赋予“Lucy Gray”生命的律动,将“fawn”和“bare”这两种动物拟人化。
四、小结
图里的描写规范理论为重新研究徐氏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将历史和社会的变化性考虑其中,认为这些可能参与翻译过程,使读者更为客观地了解徐志摩的翻译。运用图里的描写规范理论分析徐志摩的译诗作品,可以看出他对源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的采用都是以理解和满足目标文化和目标读者为出发点的。
然而,本文的分析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规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徐的翻译生涯中,规范有一定改变,徐应该对这些变化作出回应。由于资料的缺乏,只能对他的翻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图里的规范理论是一个整体,他的理论和规范准则密切相关。但为了方便讨论,笔者分析徐的翻译是在他的规范下几个准则分别进行讨论,给人以理论分离的感觉,并不有利于整体把握图里的理论。
注释:
1.Holmes 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提出翻译研究包括纯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
2.徐志摩著,晨光编《徐志摩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al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Holmes, Ja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1972.
[4]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5]王蕾.诗人兼译者:徐志摩译哈代诗歌,文教资料,2008(29).
[6]徐志摩.《徐志摩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郑夏兰. 徐志摩译诗音乐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熊凯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关键词:翻译规范;汉诗英译;徐志摩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91-02
引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翻译家。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他一共翻译了80余首诗歌,他既提出过一些独特的译诗理论。在其译诗作品中,有一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徐志摩的诗歌成就享誉极高,他的翻译实践却一直饱受争议。
以译入语语言、文化为指向的翻译理论为重新研究徐氏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从图里规范理论中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两个角度探索和解释徐志摩的翻译实践。
二、描写翻译学与规范理论
Holmes提出描述翻译学1这个术语后,以色列学者图里于 1995 年发表了专著《描写翻译学及其他》则进一步详述了描写翻译理论。他从行为理论指出在社会交际层面中,译者行为会受到目的语社会、文化和语言等规范的限制。
图里一直强调所述规范在宏观社会文化约束层面,认为不需要界定规范行为与具体在语言层面的规范形式;他认为语言形式存在规范,但同时还有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一)初始规范。
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规范之间做出的基本选择称为初始规范。如果译者偏向于源语规范,则为充分性;如偏向遵守目的语规范,则为可接受性。但这种划分只是从整体倾向性而言;若无法确切从宏观层面进行,也可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
(二)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是在文本结构和语言层次上的规范,也直接指导译者翻译决策。从某种程度上,操作规范即是图里提出的语言形式上的规范。其中包括两方面: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三、操作规范在徐志摩译诗中的体现
图里将操作规范定义为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抉择的准则。他将操作规范又细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接下来将分别从这两个操作规范对徐志摩在译诗实践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始规范在徐志摩译诗中的体现。
观察徐志摩的译作,可以发现,他总是以其独特的形式翻译并介绍西方诗歌给中国的读者。徐志摩翻译了哈代的诗《火车上的懦夫》,这首诗的格律基本上是抑扬格四音步的,但抑抑扬格也打破了其中一些诗句。为了保持中文传统的韵律,他适当地做了增减,以保留原诗的韵律。
Faint heart In Railway Train
At nine in the morning there passed a church,
At ten there passed me by the sea,
At twelve a town of smoke and smirch,
At two a forest of oak and birch,
And then, on a platform, she:
A radiant stranger, who saw not me.
I queried,“Get out to her do I dare?”
But I kept my seat in my search for a plea,
And the wheels moved on. O could it but be
That I had alighted there
徐译:
在火车中的一次心软
在清朝时过一座教堂,
再过去望见海滨的黄沙,
正午过一处烟黑的村庄,
下午过一座森林,黑橡与赤杨,
最后瞥见了在月台上的她:
她不曾见过我,这光艳的妙影。
我自问,“你敢在此下车,为她?”
但我坐在车厢里踌躇未定,
车轮已经离站开行。顽冥!
假如你曾经下车,为她!
可以看出,他极力将西方诗歌的音韵格律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试图通过对不同格式的诗歌进行翻译,尽力保证译作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徐的译诗实践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具接受性。
(二)母体规范:增译、删减和改译。
通过比较分析源文本和徐志摩的译本,可以发现他没有遵守原文的组织,他在实践过程主要采取了增译、删减和改译。他翻译哈代的I Look into My Glass可以看出他使用了以上翻译策略。
I Look into My Glass
I look into my glass,
And view my wasting skin,
And say,“Would God it came to pass
My heart had shrunk as thin!”
For then,I,undistrest
By hearts grown cold to me,
Could lonely wait my endless rest
With equanimity.
But Time,to make me grieve, Part steals,lets part abide;
And shakes this fragile frame at eve
With throbbings of noontide.
徐译:
窥镜
我向着镜里端详,思忖,
镜里反映出我消瘦的身影,
我说,“但愿仰上帝的慈恩,
使我的心,变成一般的瘦损!”
因为枯萎了的心,不再感受,
人们渐次疏淡我的寒冰,
我自此可以化石似的镇静,
孤独地,静待最后扥安宁。
但只不仁善的,磨难我的光阴,
消耗了我的身,却留着我的心;
鼓动着午潮般的脉搏与血运,
在昏夜里狂撼我消瘦了的身形。
这首诗中,“look into”是一个动词短语,其字面意思是“看镜子里的自己”。在徐的译本中,他将“look into”译成“窥”,第一行的“look into”被翻译成“端详”、“思忖”。他将“waste skin”译成“消瘦的身影”,将“fragile frame”译成“脉搏与血运”,这是改译。至于增译,在译本第二行的“反映出”,第六行的“寒冰”,第七行的“可以化石似的”等都有体现。
(三)篇章语言规范。
在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中,他特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偏离源文本的韵律和汉语诗歌的韵律,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徐志摩翻译Maurice Thompson’s Atalanta’s Race 一诗为例。
When spring is old,and dewy winds
Blow from the south,with odors sweet,
I see my love, in shadowy groves,
Speed down dark aisles on shining feet.
徐译:
芳春之莫兮,薰风宛自南,
南风一何醇,中有花香涵,
春林甚凉爽,矫然现仙嫱,
云驰下暗廊,双足露奇芒。
在他的译本中,他利用语言节奏来显示诗歌外在节奏,他的许多译诗节奏鲜明,具有音乐般的旋律。这个译本中的“熏风”,“何醇”,“花香涵”,“矫然”和“仙嫱”等新词都通过调动人的感官,使人脑中产生丰满的画面从而使诗歌律动起来。
他还靠内在感情的流动来体现诗歌的内在节奏。下面以徐志摩翻译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 Lucy Gray 为例。
原作:
You yet may spy the fawn at play,
The hate upon the green;
But the sweet face of Lucy Gray
Will never more be seen
徐译:
精灵的雏康嬉嬉茸茸,
玲珑的野兔逐逐椽椽
可怜露水儿的香踪
已经断绝了尘缘。2
首先在选词上,原作“fawn" "hare”前没有定语修饰,徐志摩将其处理为“雏糜”“野兔”,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字顿或四字顿的结构,可见译者采用增词法使译文更具张力。同时,作者赋予“Lucy Gray”生命的律动,将“fawn”和“bare”这两种动物拟人化。
四、小结
图里的描写规范理论为重新研究徐氏的翻译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将历史和社会的变化性考虑其中,认为这些可能参与翻译过程,使读者更为客观地了解徐志摩的翻译。运用图里的描写规范理论分析徐志摩的译诗作品,可以看出他对源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的采用都是以理解和满足目标文化和目标读者为出发点的。
然而,本文的分析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规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徐的翻译生涯中,规范有一定改变,徐应该对这些变化作出回应。由于资料的缺乏,只能对他的翻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图里的规范理论是一个整体,他的理论和规范准则密切相关。但为了方便讨论,笔者分析徐的翻译是在他的规范下几个准则分别进行讨论,给人以理论分离的感觉,并不有利于整体把握图里的理论。
注释:
1.Holmes 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提出翻译研究包括纯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
2.徐志摩著,晨光编《徐志摩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al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Holmes, Ja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1972.
[4]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5]王蕾.诗人兼译者:徐志摩译哈代诗歌,文教资料,2008(29).
[6]徐志摩.《徐志摩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郑夏兰. 徐志摩译诗音乐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熊凯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