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谈到台湾出版产业的困境,给出的主要理由,不外乎台湾市场规模太小,每年却出版4万种以上新书,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书籍退货率年年高升,冲破五成,再加上出版社越办越多等等。
这些统计数字没错,但引用者常常没能深入解读统计数据背后的差异,导致无法有效指出当前台湾出版产业困境的核心问题。
近四五年来,台湾社会环境产生巨大变化,中产阶级出走台湾(阅读主力之一的流失);网络的泡沫化与再崛起(数字阅读成熟,报刊杂志购买力萎缩、计算机书购买力萎缩),少子化的冲击,年人口出生数量已从1976年的高峰40余万人,跌落至今不满20万人(童书、教科书参考书市场萎缩);租书店崛起(漫画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缓步下降);民众重视文化、设计、旅游、美学(书籍设计装订技术提升,旅游与设计类出版品兴起);明星出书热潮持续……
出版反映社会趋势,如果当营业总额不变,出版总量微幅上升,但阅读类型却产生变化时,自然某些新抬头的阅读类型,就会抢走不再被读者青睐的阅读类型的业绩。就像email淘汰手写信件一样,阅读类型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转变。例如2000年左右十分热门的网络小说市场,如今已经大幅萎缩,文学阅读转向奇幻、推理,甚至“高级商业小说”。如在台销售近百万册的《达·芬奇密码》,超40万册的《追风筝的孩子》等等)。至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风行全台的纯文学,则早已萎缩得只剩下几只小猫。阅读世代的替换,成长经验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变迁,都造成了阅读类型的转向。台湾出版市场的饼并没有变小,只是内部结构出现调整。不再被青睐的出版类型(与出版社/人)经营上自然比过去辛苦。
再加上近来台湾大型出版集团图书营销手法日渐熟练,畅销书屡屡能卖破20万,像《达·芬奇密码》(近百万)、《佐贺的超级阿嬷》(破50万)、《追风筝的孩子》(破40万)、《M型社会》(破20万)、《蓝海策略》(破20万)、《执行力》(破20万)来看,图书市场也出现“马太效应”,畅销书赢者全拿的情况越来越平常。
各种因素累加起来,自然排挤到不少首印只有2000册(甚至1000)的一般书的市场,所谓的高退货率,也几乎都产生在这些出版品身上,以及经营这些出版品的二线出版社。
固然是出版社太小不被通路重视,无法和大出版集团抗衡,争取到足够的营销资源(只要定期观察书店强打新书,不难发现几乎都是前二十大出版社占据黄金营销柜位,中小型出版社即便有优质新书,也难以争取曝光)。但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台湾二线出版业者的投机心态,出版了不少并不值得出版(或者值得出版但却没有好好设计包装经营该主题)的产品,导致主要连锁通路不愿对这些书下单,而书都印了,经销商只好将这些书配给其他独立书店或地区书店(在台湾,只有连锁书店采购才有新书下单权力,其他独立书店门市,都是被动接收经销商/出版社配送来的新书),即便不适合该店销售,许多经销商也会统一公平分配,导致新书期间虽然把书顺利铺出去了,但过了新书期(甚至当月),就被退回的情况日渐严重(因为经销商配不对的书给不对的书店卖,自然会被书店退货,毕竟一般书店都还是月结制),B级出版品新书退货率便日渐升高。
就目前状况来看,台湾通路业者是否愿意深耕各地书店,了解各家书店的图书销售类型,并针对需求更精准的配书(以减少新书期退货),也是解决退货率过高的问题之一。经销商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何书店会把当月新书退回来?如果能卖的书,书店为何要退货?
台湾出版产业上中下游有各自的问题,要把饼做大,得愿意先谦卑地回头面对自己的问题,然后寻思和其他同业联合,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检讨并了解市场现况,找出四赢之道(上中下游以及消费者),否则,书价只会越来越高(如果通路只懂要折扣而不愿意提升书店经营质量),而退货率也只会越来越高(如果出版社依然想以书养书,利用月结制拿烂书换现金),这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金石堂事件,是个很好的提醒,希望我们所有出版人都能从中学到该学的教训。
这些统计数字没错,但引用者常常没能深入解读统计数据背后的差异,导致无法有效指出当前台湾出版产业困境的核心问题。
近四五年来,台湾社会环境产生巨大变化,中产阶级出走台湾(阅读主力之一的流失);网络的泡沫化与再崛起(数字阅读成熟,报刊杂志购买力萎缩、计算机书购买力萎缩),少子化的冲击,年人口出生数量已从1976年的高峰40余万人,跌落至今不满20万人(童书、教科书参考书市场萎缩);租书店崛起(漫画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缓步下降);民众重视文化、设计、旅游、美学(书籍设计装订技术提升,旅游与设计类出版品兴起);明星出书热潮持续……
出版反映社会趋势,如果当营业总额不变,出版总量微幅上升,但阅读类型却产生变化时,自然某些新抬头的阅读类型,就会抢走不再被读者青睐的阅读类型的业绩。就像email淘汰手写信件一样,阅读类型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转变。例如2000年左右十分热门的网络小说市场,如今已经大幅萎缩,文学阅读转向奇幻、推理,甚至“高级商业小说”。如在台销售近百万册的《达·芬奇密码》,超40万册的《追风筝的孩子》等等)。至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风行全台的纯文学,则早已萎缩得只剩下几只小猫。阅读世代的替换,成长经验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变迁,都造成了阅读类型的转向。台湾出版市场的饼并没有变小,只是内部结构出现调整。不再被青睐的出版类型(与出版社/人)经营上自然比过去辛苦。
再加上近来台湾大型出版集团图书营销手法日渐熟练,畅销书屡屡能卖破20万,像《达·芬奇密码》(近百万)、《佐贺的超级阿嬷》(破50万)、《追风筝的孩子》(破40万)、《M型社会》(破20万)、《蓝海策略》(破20万)、《执行力》(破20万)来看,图书市场也出现“马太效应”,畅销书赢者全拿的情况越来越平常。
各种因素累加起来,自然排挤到不少首印只有2000册(甚至1000)的一般书的市场,所谓的高退货率,也几乎都产生在这些出版品身上,以及经营这些出版品的二线出版社。
固然是出版社太小不被通路重视,无法和大出版集团抗衡,争取到足够的营销资源(只要定期观察书店强打新书,不难发现几乎都是前二十大出版社占据黄金营销柜位,中小型出版社即便有优质新书,也难以争取曝光)。但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台湾二线出版业者的投机心态,出版了不少并不值得出版(或者值得出版但却没有好好设计包装经营该主题)的产品,导致主要连锁通路不愿对这些书下单,而书都印了,经销商只好将这些书配给其他独立书店或地区书店(在台湾,只有连锁书店采购才有新书下单权力,其他独立书店门市,都是被动接收经销商/出版社配送来的新书),即便不适合该店销售,许多经销商也会统一公平分配,导致新书期间虽然把书顺利铺出去了,但过了新书期(甚至当月),就被退回的情况日渐严重(因为经销商配不对的书给不对的书店卖,自然会被书店退货,毕竟一般书店都还是月结制),B级出版品新书退货率便日渐升高。
就目前状况来看,台湾通路业者是否愿意深耕各地书店,了解各家书店的图书销售类型,并针对需求更精准的配书(以减少新书期退货),也是解决退货率过高的问题之一。经销商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何书店会把当月新书退回来?如果能卖的书,书店为何要退货?
台湾出版产业上中下游有各自的问题,要把饼做大,得愿意先谦卑地回头面对自己的问题,然后寻思和其他同业联合,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检讨并了解市场现况,找出四赢之道(上中下游以及消费者),否则,书价只会越来越高(如果通路只懂要折扣而不愿意提升书店经营质量),而退货率也只会越来越高(如果出版社依然想以书养书,利用月结制拿烂书换现金),这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金石堂事件,是个很好的提醒,希望我们所有出版人都能从中学到该学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