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均衡化”的提出,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影响因素等角度来看,建设标准化学校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标准化学校 教育学 意义
[作者简介]李雪(1979-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干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2-02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我国“穷国办教育”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建设“标准化学校”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构建“标准化学校”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也日益高涨。研究者们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和谐等角度剖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它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教育学角度来揭示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标准化学校存在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教育目的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前提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一界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的基础教育,其教育对象为全体适龄学生,教育结果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所有成员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义务教育是通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没有地区差别,也没有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别。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入学机会、办学基础、公用经费等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开始出现分化。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也逐渐导致人们在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呈畸态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目的的分化。标准化学校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对学校规模、校舍等物质条件与师资队伍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实施标准,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条件均衡的规范化学校。它是为了克服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区域、种族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所建立的一种教育机制。标准化学校要求同一区域内同级同类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品质不应存在等级上的区别;教学基本条件不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别;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需要条件。换言之,标准化学校的价值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其次,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精英教育观使得许多老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增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薄弱学校的学生则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丧失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建立标准化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许多优质学校在师资、生源上享有垄断性优势,由此产生的择校风导致优质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急剧膨胀,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而薄弱学校则由于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使其基本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标准化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再分配,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薄弱学校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优质学校的竞争也将使学生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标准化学校将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功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的功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身群体的局限,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不公平。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上述描述相去甚远。教育以人为对象,其最基本的功能应是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但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异常突出,其最基本的功能反而被人们轻视或遗忘。学生为了进入少数优质学校,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换取考试成绩的高分;教师和家长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诸多“高分低能”者的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精英教育”“重点学校”价值取向的政策因素也拉大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标准化学校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的差距,缓解优质学校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使学生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生活、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职能。另一方面,标准化学校将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公平地通过教育促进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当前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加剧了教育内部的不均衡。从起点公平来看,现有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没有考虑起点学校的差距。由于起点学校的差距过大,导致择校之风盛行,而高额的择校费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不得不“望洋兴叹”。教材内容中的城市化倾向,又使农村学生处于学习劣势。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承受,从而选择逃离校园。从过程公平看,优质学校在师资、经费等诸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优质学校的学生在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享用上与非优质学校的学生有着巨大差别。从结果公平看,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同,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实现社会地位转换的结果不同。教育的不公平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必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要做到不同地区、不同等級学校对教育资源占有的平等。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通过适当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通过关注学生,尤其是薄弱地区、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间接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因此,建设标准化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影响因素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依据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受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即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方面也为我们建设标准化学校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使得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构想开始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1.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质量的体现,教育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主动性的下降。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对我国现有生源分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保障标准化学校学生生源的相对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向相对平等的方向发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更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同等教学质量的机会。调整的措施包括: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学额、班额控制;探索和完善初中的招生方式,缓解“择校”压力;开设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进行资助等。
2.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完成。由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更容易得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硬件设施、教育经费等更容易申请,教师的待遇和发展都好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因此,教师纷纷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一般学校流动向重点学校,导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和硬件建设,又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教师的工资制度,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工资差距;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师资力量合理交流的机制;在教师评职和晋级时,优先考虑其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地区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国家或社会应为义务教育阶段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大致相等的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平等。但每个人的能力、天赋等不同,建设标准化学校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个标准模型,而是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过程中,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建设条件上,更要重视如何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开设、教学过程的推进、质量目标的追求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特色化”。总之,力求在保证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优良潜质,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完善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必要的物质保证。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对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指标设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合理可行的设施标准一方面可保证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上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消除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现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建设标准化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研究方向。
建设标准化学校,增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期望。但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标准化学校的建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德平,孙鹤.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2005(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4](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彭波.湖南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6]曾昭耀,等.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7]储朝晖.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关键词]标准化学校 教育学 意义
[作者简介]李雪(1979-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干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2-02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我国“穷国办教育”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建设“标准化学校”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构建“标准化学校”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也日益高涨。研究者们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和谐等角度剖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它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教育学角度来揭示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标准化学校存在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教育目的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前提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一界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的基础教育,其教育对象为全体适龄学生,教育结果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所有成员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义务教育是通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没有地区差别,也没有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别。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入学机会、办学基础、公用经费等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开始出现分化。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也逐渐导致人们在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呈畸态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目的的分化。标准化学校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对学校规模、校舍等物质条件与师资队伍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实施标准,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条件均衡的规范化学校。它是为了克服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区域、种族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所建立的一种教育机制。标准化学校要求同一区域内同级同类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品质不应存在等级上的区别;教学基本条件不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别;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需要条件。换言之,标准化学校的价值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其次,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精英教育观使得许多老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增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薄弱学校的学生则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丧失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建立标准化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许多优质学校在师资、生源上享有垄断性优势,由此产生的择校风导致优质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急剧膨胀,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而薄弱学校则由于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使其基本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标准化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再分配,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薄弱学校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优质学校的竞争也将使学生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标准化学校将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功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的功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身群体的局限,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不公平。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上述描述相去甚远。教育以人为对象,其最基本的功能应是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但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异常突出,其最基本的功能反而被人们轻视或遗忘。学生为了进入少数优质学校,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换取考试成绩的高分;教师和家长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诸多“高分低能”者的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精英教育”“重点学校”价值取向的政策因素也拉大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标准化学校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的差距,缓解优质学校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使学生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生活、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职能。另一方面,标准化学校将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公平地通过教育促进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当前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加剧了教育内部的不均衡。从起点公平来看,现有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没有考虑起点学校的差距。由于起点学校的差距过大,导致择校之风盛行,而高额的择校费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不得不“望洋兴叹”。教材内容中的城市化倾向,又使农村学生处于学习劣势。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承受,从而选择逃离校园。从过程公平看,优质学校在师资、经费等诸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优质学校的学生在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享用上与非优质学校的学生有着巨大差别。从结果公平看,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同,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实现社会地位转换的结果不同。教育的不公平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必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要做到不同地区、不同等級学校对教育资源占有的平等。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通过适当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通过关注学生,尤其是薄弱地区、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间接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因此,建设标准化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影响因素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依据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受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即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方面也为我们建设标准化学校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使得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构想开始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1.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质量的体现,教育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主动性的下降。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对我国现有生源分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保障标准化学校学生生源的相对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向相对平等的方向发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更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同等教学质量的机会。调整的措施包括: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学额、班额控制;探索和完善初中的招生方式,缓解“择校”压力;开设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进行资助等。
2.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完成。由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更容易得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硬件设施、教育经费等更容易申请,教师的待遇和发展都好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因此,教师纷纷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一般学校流动向重点学校,导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和硬件建设,又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教师的工资制度,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工资差距;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师资力量合理交流的机制;在教师评职和晋级时,优先考虑其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地区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国家或社会应为义务教育阶段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大致相等的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平等。但每个人的能力、天赋等不同,建设标准化学校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个标准模型,而是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过程中,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建设条件上,更要重视如何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开设、教学过程的推进、质量目标的追求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特色化”。总之,力求在保证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优良潜质,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完善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必要的物质保证。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对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指标设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合理可行的设施标准一方面可保证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上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消除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现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建设标准化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研究方向。
建设标准化学校,增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期望。但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标准化学校的建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德平,孙鹤.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2005(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4](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彭波.湖南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6]曾昭耀,等.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7]储朝晖.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