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埃及秘密准备发动一场突袭,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沙特阿拉伯应允给以财政支持,而且,一旦战争爆发,美、英站到以色列一边,埃及请求支援,沙特将立即作出反应。
沙特国王从长远考虑,不想使美国变成敌对国。所以他要向美国政府打招呼:不可再站在以色列一边与阿拉伯民族为敌。亚马尼和他的儿子前往华盛顿成了信使。一场由亚马尼领导的石油战争开始了。但此时尼克松总统陷入“水门汀”事件,政府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人注意亚马尼的使命。
沙特阿拉伯也向苏联打招呼,希望苏联保持中立。
10月6日埃及向运河以东发起了攻击,叙利亚攻向戈兰高地,美国大力支援以色列。
与此同时,另一场战争已经开始。10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代表陆续飞抵维也纳,参加这个已经筹备了一个多月的重要会议。他们早已告诉大石油公司,必须把原油标价提上去,至少翻一番。亚马尼给出的解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的利益化为乌有。
亚马尼和伊朗石油部长阿穆泽加尔共同主持会议,这一安排向世界表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团结已超出了阿拉伯国家的范围,非阿拉伯国家伊朗也站在他们中间。
两位主持人宣布,每桶原油价提高6美元。各大石油公司惊慌了,它们没有准备接受这样大幅度的提价。他们讨论还价,后来又要求休会。
石油部长们没有理会石油公司大亨们。
10月16日,伊朗及5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的代表来到科威特城,他们不等跨国石油公司的答复,直接宣布决定:每桶原油提高5.11美分。
与会各国部长达成一致意见:减产,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但对“友好国家”将保持原来的供应水平。这是重要的一招,因为削减产量比禁运更有效。搞禁运,他们可以到别处去买。而减产,则使市场上绝对供应量减少。
10月19日尼克松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同一天,利比亚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第二天,沙特停止向美国供应原油。其他阿拉伯产油国随之也采取了同样行动。
在石油武器的运用和苏、美两国的干预下,10月26日,埃及与以色列停火。但禁运还在继续。
首先作出反响的是英国和法国。禁运一开始,他们公开支持阿拉伯。亚马尼和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访问了一个个欧洲国家,要他们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11月中旬,欧共体九国发表一项声明,公开支持阿拉伯在阿以冲突中的立场。于是,阿拉伯国家从12月份起,对欧洲的供应量不减。但是,如果欧洲不向美国和以色列施加压力,他们还会恢复减供原油。
欧洲大多数国家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只有荷兰例外。于是荷兰成为欧洲唯一一个遭受原油禁运制裁的国家。
亚马尼对日本人说: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保持中立,可以得到油,但没有以前那么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恢复以前的供油水平。11月24日,新任日本总理大臣宣布“准备在联合国支持阿拉伯人的政策,向巴勒斯坦人提供特殊援助,并同阿拉伯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合作”。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一回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背离美国,于是在12月份禁运国名单上日本被划掉了。
西方阵线土崩瓦解。
在美国作出实际行动促成阿以和谈的前提下,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石油部长们决定结束禁运。
但阿拉伯的限产直接促进了油价的上扬。1973年12月下旬,OPEC在德黑兰开会,把新标价定为11.65美元一桶,4个月间原油价格升到了原来的4倍。阿拉伯人少生产了2亿多桶原油,但总收入并未减少。
“禁运对于西欧人和日本人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混乱在一瞬间就把他们带回到战后发不出工资、多种物品缺乏的年代。他们在20世纪50~60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突然间变得不稳固了。”
美国到处出现加油站前排长队的现象。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3年11月7日发表讲话,号召美国人关掉家里的恒温器,一家人合用一辆汽车,降低环境保护的标准,停止公用设施,从烧油改烧煤。
日本政府宣布“对下列工业立即减少10%的石油供应,汽车制造、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炼铝工业、水泥工业、轮胎制造、合成纤维、造纸及石油化工”。日本采取了定量供油措施。总理大臣承认,如果禁运再持续几周,日本工业会整个陷人瘫痪。
欧共体专家组的报告警告:“禁运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赤字和失业。”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石油大战。
沙特国王从长远考虑,不想使美国变成敌对国。所以他要向美国政府打招呼:不可再站在以色列一边与阿拉伯民族为敌。亚马尼和他的儿子前往华盛顿成了信使。一场由亚马尼领导的石油战争开始了。但此时尼克松总统陷入“水门汀”事件,政府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人注意亚马尼的使命。
沙特阿拉伯也向苏联打招呼,希望苏联保持中立。
10月6日埃及向运河以东发起了攻击,叙利亚攻向戈兰高地,美国大力支援以色列。
与此同时,另一场战争已经开始。10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代表陆续飞抵维也纳,参加这个已经筹备了一个多月的重要会议。他们早已告诉大石油公司,必须把原油标价提上去,至少翻一番。亚马尼给出的解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的利益化为乌有。
亚马尼和伊朗石油部长阿穆泽加尔共同主持会议,这一安排向世界表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团结已超出了阿拉伯国家的范围,非阿拉伯国家伊朗也站在他们中间。
两位主持人宣布,每桶原油价提高6美元。各大石油公司惊慌了,它们没有准备接受这样大幅度的提价。他们讨论还价,后来又要求休会。
石油部长们没有理会石油公司大亨们。
10月16日,伊朗及5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的代表来到科威特城,他们不等跨国石油公司的答复,直接宣布决定:每桶原油提高5.11美分。
与会各国部长达成一致意见:减产,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但对“友好国家”将保持原来的供应水平。这是重要的一招,因为削减产量比禁运更有效。搞禁运,他们可以到别处去买。而减产,则使市场上绝对供应量减少。
10月19日尼克松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同一天,利比亚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第二天,沙特停止向美国供应原油。其他阿拉伯产油国随之也采取了同样行动。
在石油武器的运用和苏、美两国的干预下,10月26日,埃及与以色列停火。但禁运还在继续。
首先作出反响的是英国和法国。禁运一开始,他们公开支持阿拉伯。亚马尼和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访问了一个个欧洲国家,要他们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11月中旬,欧共体九国发表一项声明,公开支持阿拉伯在阿以冲突中的立场。于是,阿拉伯国家从12月份起,对欧洲的供应量不减。但是,如果欧洲不向美国和以色列施加压力,他们还会恢复减供原油。
欧洲大多数国家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只有荷兰例外。于是荷兰成为欧洲唯一一个遭受原油禁运制裁的国家。
亚马尼对日本人说: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保持中立,可以得到油,但没有以前那么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恢复以前的供油水平。11月24日,新任日本总理大臣宣布“准备在联合国支持阿拉伯人的政策,向巴勒斯坦人提供特殊援助,并同阿拉伯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合作”。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一回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背离美国,于是在12月份禁运国名单上日本被划掉了。
西方阵线土崩瓦解。
在美国作出实际行动促成阿以和谈的前提下,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石油部长们决定结束禁运。
但阿拉伯的限产直接促进了油价的上扬。1973年12月下旬,OPEC在德黑兰开会,把新标价定为11.65美元一桶,4个月间原油价格升到了原来的4倍。阿拉伯人少生产了2亿多桶原油,但总收入并未减少。
“禁运对于西欧人和日本人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混乱在一瞬间就把他们带回到战后发不出工资、多种物品缺乏的年代。他们在20世纪50~60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突然间变得不稳固了。”
美国到处出现加油站前排长队的现象。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3年11月7日发表讲话,号召美国人关掉家里的恒温器,一家人合用一辆汽车,降低环境保护的标准,停止公用设施,从烧油改烧煤。
日本政府宣布“对下列工业立即减少10%的石油供应,汽车制造、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炼铝工业、水泥工业、轮胎制造、合成纤维、造纸及石油化工”。日本采取了定量供油措施。总理大臣承认,如果禁运再持续几周,日本工业会整个陷人瘫痪。
欧共体专家组的报告警告:“禁运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赤字和失业。”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石油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