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报业解禁前后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dd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业时代,财团和金主的势力一样可以伤害到言论自由的崇高理念
  
  1988年,蒋经国已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光。也许,这位政治强人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在这一年解除了报禁。此前一年,台湾解除了“戒严令”。
  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在38年的戒严时期,台湾传媒人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高压气氛中抗争,有的在主流媒体内兢兢业业,有的在文章中“埋地雷”鼓吹民主。局外人以为他们坚定勇敢,他们却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狼狈不堪。
  进入新的时代,台湾的报人们开始发现,原来大家共同面对的威权体制并不是新闻自由的惟一敌人。在商业时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财团和金主的势力一样可以伤害到言论自由的崇高理念。
  
  “戒严”的威力
  
  1949年,根据国民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为了抵抗“共产主义”,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宣布在台湾地区“实行戒严”。
  从此,台湾进入战时军事体制,传媒受限的情况尤为严峻。当时国民党政府将新闻用纸视为“战略物资”,不准民间人士任意购买。连电影胶片、摄影胶卷都是战略物资,私自购买相关物品,会被视为意图叛乱。
  当时,能够在台湾取得办报资格的人,无不与国民党中央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台湾地区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两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老板余纪忠和王惕吾,更是跻身国民党中常委之列。
  通常,报纸只能出“三大张”,还要受到层层审查:警备总部、调查局、国民党文工会和军队政工系统。情报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任意上门调查记者采访情况,质问记者为什么要与“党外”人物走动,看到不满意的文章,可以直接去报社调阅稿件,通过笔迹对比来检查谁是稿件写作者。
  现任《自由时报》副社长俞国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有天晚上,几个同事到我家打麻将,因为听到搓牌的声音,好几个警察敲门盘问。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事,但一位同事当场吓得晕倒。这是当时普遍的心理压力,害怕警总来抓人。”
  直到1987年解严,当年接任自立晚报总编辑的李永得,依旧感受到肃杀气氛。 当时他写了一篇名为《军人气慨?》的社论,批评参谋总长郝柏村任期过长破坏制度、郝柏村不当发言是军事统治的前兆。“之后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接到两个麻袋的明信片,如雪片般飞来。全是‘国防部’发动国军官兵寄的。每张明信片内容都差不多,说我们是‘匪报’、说我们污蔑国军官兵,60万大军绝对不能接受。”
  
  两大报系老板
  
  戒严时期的台湾报纸生态,常被今天的台湾学者批判为“侍从报业”结构,即报业只是党国威权体制的文化控制工具,报老板则是维护政权利益与安定的执行者。
  余纪忠、王惕吾一手打造两大报家族企业,无疑是戒严时期最成功、也最受争议的媒体巨人。在两大报新闻工作者眼中,他们的角色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加复杂与深刻。
  余纪忠后来在国民党保守派压力下,面临无法汇出500万美元给美洲中国时报的困境。他为了拿掉《时报杂志》一项敏感的座谈会纪录,气得拍桌子对负责时报杂志编务的爱将王健壮说:“你的好朋友连米都没办法下锅,你还在这里讲个人理想,讲你的坚持、你的期待,你有没有替这些好朋友想一想?”王健壮因此辞职,但余纪忠最后仍被迫宣布美洲中时停刊。
  即使如此,余纪忠对于在中时“惹过麻烦”的子弟兵仍照顾有加。以王健壮为例,他去美国进修的所有费用都是余纪忠出的,时报还照付他薪水,连编辑部门的夜点费也照发。
  现任联合报总主笔黄年在两大报系都曾工作过。他认为,王惕吾和余纪忠在那个年代都有他们的局限,但也有他们的本事,并不容易。“那是一个很关键的年代,大家都在揣摩蒋经国的底线在哪里。”
  
  膻色腥时代
  
  余王两位老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台湾的报业已经发生了巨变。解严之后,从“文人办报”转型为“商业办报”。
  在此风潮下,岛内媒体不论报道内容还是编辑手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杂志方面,《壹周刊》登台前,岛内杂志已预先“壹周刊化”。
  报纸方面,香港传媒《苹果日报》大举登台,事前该报运用娴熟的市场行销手法,延续姊妹产品《壹周刊》的口碑,塑造了未上市先轰动的气势,重重地冲击“后余纪忠时代”的台湾报业生态,导引《中国时报》、《联合报》采取降价行动。台湾《苹果日报》出刊后的编辑走向如同预期,仿效了香港母报的版面规划,开创了膻色腥时代。
  在电视媒体领域,由于新闻竞争日趋激烈,SNG联机采访方式盛行,以及电视谈话节目的风行,使得电子媒体开始一窝蜂追逐“八卦新闻”。
  一切以商业利益为诉求,社会责任自然受到忽略。
  
  时代在变,报人的角色也在变
  
  当年曾经共同在“党外”杂志工作的徐璐和杨渡就是一个例子。在为《大地生活》编辑一期名为“三十年的政治犯”专题时,杨渡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期了。为了能够传播自己的声音,杨渡他们专门重做了版型,留给司马文武的《八十年代》,万一自己的杂志被查禁,好歹还有友刊能继续发声。
  《大地生活》停刊后,徐璐加入《八十年代》阵营。多年之后,徐璐因代表自立报系赴大陆行采访名噪一时,并创办“台北之音”电台、担任华视总经理,不过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她也因为陈水扁站台而备受争议。
  杨渡后来成为《美洲中国时报》编辑而踏入新闻界,并以一系列社会运动、环保运动报导受到瞩目,2007年离开媒体,一度担任国民党文传会主任,并成为马英九辅选大将。
  戒严时期看似立场一致的新闻工作者,解严后分道扬镳投入不同阵营。这种现象更加证明,当年所有进步社会力量(包括新闻工作者)只是基于对抗威权体制而形成松散的“反国民党大联盟”,等到威权体制解体,统独、蓝绿党派对立成为主要社会矛盾,将人们卷入新的社会矛盾,他们的差异也才更加清楚地浮现出来。
其他文献
李彦宏为什么这样帅  央视为什么这么喜欢百度和李彦宏?能进入春晚镜头的标准,  无非政治、金钱和人情,百度和李彦宏应该属于哪一种,是不言而喻的    今年央视春晚格外令人瞩目的,是百度公司和李彦宏先生。“百度提示”在屏幕上滚动,百度公司的广告词嵌入文艺节目,电视镜头则一次次含情脉脉地送给观众席上的李彦宏。  央视为什么这么喜欢百度和李彦宏?春晚既毫秒万金又以主旋律的名义出之,进入春晚镜头的标准,无
现在的人没有什么价值观,  只想出镜      人物周刊:为什么一看电视就要生气?  时间:新闻语言发展得如此之慢,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现在直播增加了,知道了同期声的运用。但审美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个人化的语言、发人深省的语言、老百姓爱听的语言,很少有人琢磨这个。  很多习惯不好。一有大事件发生,如果外部环境嘈杂,出镜记者就声嘶力竭猛喊。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外面的声大,话筒是有指向性的,你嚷嚷什么。人
在一堆烂苹果中选一个吃      人物周刊:台湾蓝绿对抗、撕裂民众的状况,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胡志强:我希望退潮,我有权利这样讲。政治人物如果靠团结民众得到支持,他就是政治家;如果靠分裂民众来得到支持,他就是政客。前一阵子的对立,双方都有责任,不过始作俑者,或者从分裂当中得到利益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有盘算。  为什么现在会觉得和缓,因为以这种方法来争取选票的作风,已越来越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老套嘛,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网络热炒,其它媒体跟进下,“早点哥”“水果哥”“卖米哥”“摊饼哥”“煎饼哥”“包子哥”“萝卜哥”“冰粥哥”“眼镜哥”“送花哥”“擦鞋哥”“土鸡蛋哥”“垃圾哥”等陆续走红。这些草根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成功无疑给当代许多大学生树立了榜样。然而,从他们创业的领域来看,大多数是低端产业,这也是他们能迅速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一味地低端创业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经历过四
5月11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制定发布《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其中提到,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对“人”的支持;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宽容失败。此外,高校、科研院所要严格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艺术小镇代夫特    在荷兰的鹿特丹和海牙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代夫特(Delft)。它不是观光胜地,但养在深闺的它被荷兰人称作最美丽的小镇。17世纪是荷兰的海上黄金时期,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的荷兰还有另外两个繁盛的标志,那就是绘画艺术和荷兰瓷器的造诣。小镇代夫特就是荷兰陶瓷的发源地和画家维米尔终身居住的故乡。  小镇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明镜般的小运河从镇中流过。细窄的河道,倒映着岸边粉暖色系的房
相遇不相知并非永远的宿命      1996年,一个名叫Peter Hessler的美国青年,从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和牛津毕业,浪荡旅游了两年之后,加入了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他被分配到四川涪陵一个师范学院教英语,取了中文名字何伟。  两年后,英文老师的工作结束了,他却不愿离开中国。这个国家太有意思了。那些为了写作的旅游,成为他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  2001年,他的第一本书《江城》出版
大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留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留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大家都力求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以启迪。  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留言。郑板桥在去世前给孩子留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不一样的人生境遇,有着不一样的精
一家本土动漫企业的翻身仗    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的诞生算起,中国动画至今已经83岁了。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令人骄傲的动画片,凭借创作人员扎实的美学功底,一笔一画的手绘和其中所蕴含的浓郁中国风格,这些动画在国内外深受欢迎,甚至成为了当时动漫行业的一个制高点。日本《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曾表示,当初正是《
张达“穿”透中国风    提及中国女装设计,张达领衔的平面裁剪概念曾使上海品牌“逸飞”名噪一时。如今,这位崇尚洗练、直白和极简的陕西男人开始单打独斗,自创品牌“没边”,转战北京798。11月15日,张达个展“穿”在706Loft低调铺陈。  空旷的厂房以传统服饰道具“松紧带”隔断,拨开层层松紧带,“穿”越这堵“墙束”,才能到达新的主题展区。空间的“穿”行之后,服饰的“穿”戴方才显山露水。张达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