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学生沉默原因透析及对策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用于交际的语言,能够最大争取学生的参与是关乎教学效率的最大因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沉默中听课,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面对课堂的沉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正确分析原因,并及时引导。
  关键词:学生沉默;课堂提问
  一、沉默现象的存在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沉默,金口难开。他们同老师的交往极少,从不主动找老师攀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课堂的基本表现就是沉默,他们既不会主动举手发言,也不会搞恶作剧。在课外活动中,这类学生行为中和,不好与人打闹、争吵,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教师们大都认为,沉默型学生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好管”,忧的是积极性难调动。其他学生对沉默现象的想法:当问及你在课上沉默过吗,是什么原因使你沉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给出肯定的回答。
  在传统的认识中学生沉默对于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从已有的调查中可以得出传统认识对课堂沉默有许多误读。就像一张纸的两面,沉默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为教师必须认辩证地的看待,正确分析其成因,从而正确的加以引导。
  二、沉默原因透析
  沉默变得原因从宏观上讲上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从孔子时代开始形成的儒家文化, 强调师道尊严。在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纲常中, “ 天、地、君、亲、师”五者并提, 这是因为教师被视为道德文化的传播者, 是教书育人的师长。学生要听从老师的一切, 提问题或挑战老师被认为是大不敬。这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所以中国学生索性缄口不言, 一门心思听老师讲。陈朴丰在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恶性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中归纳沉默的原因时从教师和学生加以论述。
  1.教师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与热情, 能否把握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创设民主的讨论氛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导致学生沉默不语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1)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不苟言笑”导致师生平等关系、课堂民主氛围缺失。由于人为造成的师生关系的隔阂, 使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与沟通, 学生平时对老师敬而远之, 上课自然就缺少积极发言的兴趣与勇气。
  (2)落后的教学观念与方法。课堂教学长期以讲授法为主, 被动的接受学习长期垄断课堂,“你讲我听” 的满堂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遭受压制,即使教师的偶尔设问也以教师的解答告终,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然缺少自主讨论的能力与兴趣, 课堂沉闷, 学生沉默。
  (3)教学内容准备与教学设计不足, 教材处理不当, 材料的运用缺乏趣味性, 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与现实性, 教师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等都会引发课堂的恶性沉默。
  2.学生方面: 在课堂讨论中为什么有些学生即使有思想仍旧一言不发?通常来说, 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
  (1)性格内向, 缺乏大胆发言的习惯与勇气。
  (2)感觉准备不充分。学生认为对被要求回答的问题一无所知, 直到他有时间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研究之后才愿意发言。
  (3)害怕被看做是愚蠢的。有些学生不发言是因为害怕发言时出错, 以致于被别人看作是愚蠢的笨蛋, 特别是当一些教师与学生把自信的长篇大论作为榜样时, 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出现。
  (4)不好的经历。在过去的讨论中, 学生发言时可能遭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攻击, 学生会从中吸取教训。一个曾经遭受過嘲弄的学生, 如果要在课堂上再次发表一个非传统的观点, 向小组观点发起挑战, 或者向权威进行质疑时, 就会三思而后行, 不经过长期慎重的思考, 他不会发言。
  (5)感觉不受欢迎。学生由于同学关系不当、表达能力较弱等原因, 感到自己与集体格格不入时,感到威胁和敌意时, 则保持沉默。 沉默不语是装酷的表现等心理暗示都是学生沉默的相关影响因素。我们在分析课堂沉默的同时, 并不一味的否定与曲解沉默。“沉默是金”, 课堂讨论中良性的沉默是教师布白的艺术, 良性的沉默是良好教学节奏的体现, 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 因为良性沉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利用必要的时间去理解与思考一个新的看法, 并将它融入头脑的现有图式之中。但不良的沉默是危及讨论式教学良好教学效果取得的重症。
  三、运用合理策略,正确引导
  教师要想做到正确引导“沉默”,必须做到有效获取来自学生沉默反馈的不同信息,分清学生沉默的不同性质(是有益的还是需要引导的),把握不同沉默的类型和特征,恰当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形成良好的解决学生沉默的教学策略和反思能力,将沉默转化为教学的宝贵契机,促成师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合理运用提问技巧
  胡青球介绍了六个常见的课堂提问技巧:①多提参考性问题,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②提问后给学生3到5秒钟思考。③多提供积极的反馈。④给学生均衡的回答机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很公正,没有偏袒部分学生。⑤追问。学生给出答案后,可以接着再问几个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层次。⑥提问中进行巧妙的链接,积极把几个学生的回答巧妙地以提问的形式连接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技巧是分层次提问,即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既给成绩差的学生面子和成就感,也让成绩好的学生不至于感到问题太简单而失去兴趣。
  (二)教师要持“道”
  老子云:“道法自然。”教师的教学引导要遵循学生沉默现象的规律。既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一句话:请让学生做回她们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越俎代庖地去规定、限制、取代。教师所要做的是把握住各类型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质地”,引导其殊途同归地迈向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教师要持“法”
  其一,交谈法。运用交谈法破除沉默型学生的“开口难”,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和谐统一。天时:找好时机。教师要能够敏锐洞察、把握各种时机,不失时机地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时机。地利:找好场合。交谈场合的遵循保密性、私人化、宽松性原则。人和:找好话头。古语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师关键要找准有共同语言的“话头”,方能“一投石激起千层浪”,从而使学生心门顿开,袒露心声。话头可以从学生日记、作文、家访、亲密的伙伴中了解获得。其二,倾听法。交谈开始后,教师贵听不贵讲。重在听问题听烦忧,听心声,听弦外之音。其三,理解法。整个交谈过程,要适时给出回应和理解,“始终如一地同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方能将问题导向深处,利于解决。其四,布白法。在交谈中,教师在语言上应留下彼此相互尊重的“绿地”,在交往上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选择,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沟通佳效。
  (四)保持教师角色和活动类型之间的平衡
  Harmer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也不是单一和固定的,而是随不同类型的活动要求适时变动的。总的来说,教师集6 种角色于一身,在语言材料的输入、讲解、演示以及练习性输出等活动中,教师主要是控制者(controller) 、评价者(assessor) 、组织者(organiser) 、鼓动者(prompter) 和平等的参与者(participant) 。在交际性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帮助者(resource) ,兼起评价作用。因此,Harmer 建议教师要把握活动的性质、类型和学生的需要,及时转换角色。
  五、保持教师的控制程度、学生的自主程度与教学流程之间的平衡
  Harmer 对师、生在教学中的控制与自主的关系论述不是很多,但从一些分散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呈现活动→练习活动→交际性活动的流程中,教师的控制程度逐渐减小而学生的自主程度逐步加大,也就是说,教师在呈现活动和练习活动中控制和干预较多,而在交际性活动中只是应学生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帮助,一般不干预。师生之间的这种变动关系如图所示:
  这种平衡要求教师要在活动中要适当放权,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亦是一位好的教师和组织者,在口语练习等交际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创造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进行练习,在满足他们做回自己愿望的同时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总之,不要害怕与误解沉默。不要认为学生一旦沉默就表明反应迟钝、自由散漫, 不要把良性沉默混同为不良沉默。分析沉默的良性与恶性是防止把恶性沉默变成良性沉默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指导者会逐步把反思的沉默变成人们思考时普遍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研室)
其他文献